李小蘭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78-02
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指導下,我校推行了“導學案”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要求使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統一起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就實施導學案以來所出現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農村學校使用導學案存在的問題
1.農村學校學生起步晚,英語基礎薄弱,增加導學案使用的局限性。農村學生實際上是從初中才開始正式學習英語,起步晚、基礎差、無氛圍、學習資源缺乏等,達不到課標要求,教學實在很困難。在導學案課堂中,有的學生仍沉溺于傳統的教學方法中,不能主動利用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等著教師滿堂灌,被動地接受知識。有的學生英語基礎知識薄弱,缺乏自信,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有的學生根本不學英語,有嚴重的抵觸心理。
2.農村學校教師意識薄,編寫導學案缺乏實效性。農村英語教師師資匱乏,缺英語老師,缺英語文化背景積累,也缺乏英語教學氛圍。很多學校往往一人擔任一個年級的教學任務,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任務上,沒有精力、時間專研課改、專研導學案。而且農村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都不太高,現代教學技術水平也不高,難以調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學習語言的動機和興趣。再就是英語課型有多種,但在編寫導學案時,模式比較統一,缺乏課型特點,不利于學案設計的發揮。
3.農村學校學生意識差,學習行為消極,影響導學案使用成效性。學生學習英語時間只限定在每天的英語課堂上,學習態度不夠積極,不注重積累詞匯量,學習效率難以提高。大多數學生學習方法不夠科學,課前預習不夠積極,課后矯正不落實,還沒有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4.課堂小組學習不合理,影響導學案的高效性。班級合作小組劃分不合理,通常采用四人合作小組,分組太多,交流評價必然浪費時間,不利于教師督促每一個學生深入進行課前預習。而且小組學習缺乏合作意識,出現各自為戰的狀態。小組學習角色分配不到位,學優生沒能承擔更多的小組學習的任務。
二、農村學校使用導學案的策略
(一)在準備上,以問題導向來要求課前學
一是學生自讀課文,勾畫出生詞、短語,利用工具書或聽力磁帶錄音讀準字音、理解意思;二是再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句子,就語法和漢語意思等利用相關的學習資料感知理解,理解模糊或根本不懂的做上記號,課堂進行討論交流等形式有針對性主動學習;三是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漢語意思、了解典型句子的特殊結構、語法和運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四是又讀課文,思考提煉問題、掌握要點和梳理初學問題。這些問題我事先設計好后,在上課前的晚上或中午提前交給學生,并指導預習和進行自學督查。
(二)在設計上,以核心理念來設計導學案
1.以生為本。我教學的體驗是:一是相信學生。相信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能獲得應有的發展。不怕他們出問題,允許和容忍他們出問題,讓他們在大膽實踐和探索中成長、成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二是解放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三是依靠學生。充分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教會學生。四是發展學生。讓學生通過體驗和探究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以學為本。在導學案的設計上,我采取以下辦法:一是以學定教。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來思考、設計和實施。二是以導促學。教師的教要以導為主,善于誘導,變苦學為樂學;巧于引導,變死學為活學;妙于疏導,變難學為易學;善于指導,變學會為會學。三是以評促學。在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評價對象等方面,采用多元評價模式,要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的促進作用,淡化評價的甄別和排位功能。四是自學為主。給足學生自學的時間和空間,把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放在教學的首位。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把學生被動接受改變為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學習。
(三)在使用上,以合作學習來使用導學案。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是導學案使用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習效益的有效學習形式,學生為若干個小組,共同學習、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課后共同探討、共同檢查。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主動參與、相互支持、積極配合、相互信任,他們能充分感受到合作的愉快,能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情。
(四)在后續上,以總結反饋來強化效果
導學案的使用,既體現在教師對課前引導學生如何主動預習自學的環節上,又體現在課堂有效點撥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提煉、拓展環節上,也體現在課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復習小結學習反饋上,從而課前、堂中、課后形成學習整體,達到理想效果。一是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二是理解記憶單詞短語和典型句型,三是梳理收獲和困惑,彼此交流學習。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