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宇婕
摘 要 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由于從小受到本民族語言的影響,其寫作水平長期處于一個停滯不前的狀態,使師生倍感無耐而無所適從。本文就從當前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寫作中常見的問題和困境談起,探討剖析其深層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少數民族學生 寫作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102-02
寫作能力的培養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也是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一直以來是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點、難點與期待突破的關鍵所在。本文結合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寫作中常見的問題和困境進行分析探討,旨在通過探索發現影響農村小學生寫作過程中的阻礙因素,并提出相關的有效對策,為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作文教學提供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當前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漢語寫作中面臨的困境
(一)學生對寫作沒有足夠的興趣
當前絕大多數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對學習漢語寫作的動機與興趣持低迷和敷衍了事態度,他們認為學習寫作是學科學習的需要,是學校的課程安排,是被動的學習。
(二)語法錯誤較多
文中病句、主語殘缺或語句不通順等語法問題錯誤多,這是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寫作通病。諸如前言不搭后語,句子亂搭配、雜亂無章、詞不達意,錯別字層出不窮。本民族語言中的倒語現象在作文中經常出現,要么出現倒裝句,要么用詞不當語句不通。甚至于連標點符號的停頓都用不對地方。這主要問題在于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對基礎語法不熟練,同時受母語或其他媒介語的干擾。
(三)受母語干擾嚴重,沒有形成用漢語思維的習慣
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由于長期使用本民族語言交流學習,漢語成了第二語言,而他們所學的漢語又只有書面語言,平時缺少漢語文化交流機會和環境。導致了他們口語母語和書面語漢語的分離,農村少數民族學生在課堂學習寫作時他們習慣于盡可能先按自己的思維習慣用本民族語言來描述一番,然后想方設法將其轉換為漢語。如果轉換得不好,就會出現斷裂或斷層,那么成績不好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破解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漢語寫作瓶頸的路徑選擇
(一)激發寫作興趣,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寫作積極性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寫作教學要吸引學生,首先還是從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始。很多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存在寫作困難,談“文”色變,厭學情緒極其嚴重。因此,我們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教學工作在于靈活采取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消除他們恐懼作文的心理,促使學生從“要我寫”向“我要寫”的轉變。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的課堂上,要善于利用符合農村少數小學生的生活內容作為素材,精心設計作文題目。一個好的題目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只有符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和積極性。總而言之,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激勵方式培養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的漢語寫作興趣,是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重要舉措。
(二)加強對學生語篇偏誤分析的指導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對少數民族小學生的漢語寫作課不應采用漢族小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更多的應該是一種鞏固所學詞匯和基本語法,不斷排除母語習慣的干擾,逐步吸取新鮮知識,逐步增強漢語書面表達能力的語言實踐糾正指導課。它的教學重點不能僅僅放在漢語寫作技能、技巧方面,著重點應放在漢語寫作基礎方面。要著重進行基本詞匯、基本語法的綜合訓練上,同時注意解決句子如何有機地連接,段落如何緊密地銜接,語氣如何自然地貫通等普遍存在問題。因此,加強對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語篇偏誤分析的指導,更能促進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正確引導學生克服思維障礙
很多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在進行漢語寫作時往往是先用母語進行構思,然后再譯成漢語,如果教師硬性要求,很多學生因漢語水平功底有限,會出現時態混亂、詞不達意、前后不連貫等錯誤現象,學習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弱化此方面的負面影響,比如可以重點從標點符號的用法、句子、段落著手,通過不斷地積累和積淀,先組成句子,再將句子銜接成段落,慢慢地組成語篇,逐漸培養農村少數民族小學生運用漢語思維寫作的能力,逐漸擺脫母語的干擾。當然,這需要一個長期、反復、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但只要堅持不懈,就會見到成效。
參考文獻:
[1]錢民輝.多元文化與現代性教育之關系研究——教育人類學的視野與田野工作[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莫艷珍,莫永生.淺談農村少數民族初中學生寫作的困境與對策[J].素質教育論壇,2014,(24).
[3]黃金結.從文化發展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看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問題[J].當代教育科學,2007,(8).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