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110-0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我們應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
記得曾看到過一則新聞《13歲神童肄業回家》:某某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為了培養孩子媽媽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只讓孩子看書,終于孩子13歲時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這讓周圍的人都感到非常的驚奇,并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注。正在大家為這位母親的偉大成功贊嘆不已時,孩子肄業回家了。原因是無法生活自理、不懂得與人交往。這是一個悲哀的例子,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眼下,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家家戶戶的條件也越來越好,一味地只要求孩子把書讀好,至于其他的事情都由家長包辦,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特別是一些爺爺奶奶,愛孫心切,就更加溺愛了。難得看見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我們該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能力呢?
一、改變觀念,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基礎
我們幼兒園中有部分家長覺得孩子太小,認為替孩子包辦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這是一個誤區。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從小做起,逐步培養。
我們幼兒園開設了家長開放日,家長助教,讓家長們多走進幼兒園,多看看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在家由于你們的溺愛,可能他吃飯需要你們喂,吃雞蛋需要你們剝殼,但在幼兒園他完全可以自理,所以請家長相信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一個成長的機會。
在家長會上,我們教師也會舉一些例子,讓家長們意識到,不是只有關心孩子的健康、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如何讓孩子更加聰明,才是對孩子有益的。其實,培養孩子學會自理是所有一切的保障,才是最有益的。畢竟家長們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孩子們將來都是要面對獨立生活的,如果不能獨立生活,那其他的一切都形同虛設。
二、把握契機,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捷徑
孩子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待新奇的事往往都有探究的欲望。而此時,我們應支持并鼓勵孩子,同樣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是如此。有一天早上,我3歲大的兒子走進洗手間,看見我正在刷牙。于是,他就嚷嚷著:“我也要刷牙”。這時,我便給了兒子一個杯子和一支牙刷,他學著我的樣子也刷起了牙,這是他第一次刷牙,雖然他弄濕衣服,弄灑了水,但是從他的神情中,我看出他很高興,為自己能獨立刷牙而高興。從那天以后,兒子天天早上起來會要求自己刷牙,而且衣服也不會弄濕了,水也不會弄灑了。這樣,我既讓兒子養成了刷牙的好習慣,又培養了兒子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支持鼓勵孩子的自理要求,這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時機。
我們幼兒園抓住幼兒的好奇心,開展了“勤洗小手,我健康”的活動,在每個教室的墻上掛了一張健康表,鼓勵幼兒飯前便后,或是在外玩游戲后能獨立洗手,每天發一枚健康勛章,貼到健康表上,這一活動很快就吸引住了孩子,使得原先很邋遢的幼兒也變得干凈起來。
三、營造氛圍,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方法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一種惰性,當然幼兒也不例外。為了能使幼兒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我們幼兒園中要求每個孩子能做到玩好玩具能放好,用完杯子和毛巾能掛好等等。同時,針對不同的年齡段開展了不同的主題活動,小班的主題是:我學會了穿衣服;中班的主題是:我學會了疊被子;大班的主題是:我學會了洗手帕。開展這些主題活動,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整個幼兒園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投入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隊伍中,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立能力。
四、指導方法,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保障
當然,孩子們愿意投入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隊伍中,除了在上述主題活動中,在日常生活中也盡量讓幼兒自己多動手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園由老師指導正確方法,在家由父母積極地配合。同時,我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發現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及時地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只有家園共育,才能真正使幼兒具備自理的能力,塑造幼兒優秀的品質。
自理能力的培養在幼兒期是一個重要的開發期,所以我們不要忽視這段的培養,抓住這一關鍵期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愛孩子,我們絕不能寵,而是應該更多地去了解他們、理解他們、對待他們。我們需要愛心、耐心和恒心。唯有這樣,才能使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才能使他們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