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晉文
摘 要 數學標準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重視應用實踐題材,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問題訓練、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讓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濃厚興趣。
關鍵詞 小學數學 生活化 培養(yǎng)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082-02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明確的要求:“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fā)展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能從不同角度發(fā)現實踐問題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獨立地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新修訂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認為在教學中必須靈活應用綜合與實踐題材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使學生切實體驗到數學知識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加強技能訓練“生活化”,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技能訓練“生活化”要求教學要著眼于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教學內容應盡可能采用來自生活的實踐題材,可以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我在教學完長方形面積計算后,讓學生回家測量并計算客廳的面積,第二天課上匯報時,不少同學不但算出了客廳的面積,而且拿出了自家客廳的示意圖。有一個同學因為客廳不是一個規(guī)則的長方形沒法計算面積,大家在課堂上積極討論,獻計獻策,最終通過分割成幾個長方形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幫助他算出了客廳的面積,通過這道課后延伸題目的探討,學生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加強思維訓練“生活化”,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思維訓練“生活化”,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活動中學數學,在實踐中用數學。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并在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如教學“元、角、分的計算”時,低年級學生對抽象的幾元幾角幾分感到枯燥無味。在上課的時候我安排了在學校的小賣部里進行實踐的運用學習,小賣部里全是同學們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并讓一個同學扮演售貨員,其余幾個同學扮演顧客,這時學生的興趣濃厚了,都根據自己的需要積極去購買東西。通過學生親身實踐,同學們自己發(fā)現了買幾種不同的東西計算應付多少錢時,也有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欲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從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出發(fā),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也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用的。
三、加強解決問題訓練“生活化”,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因而數學教學只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才能逐步實現數學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從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如“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的教學時,先讓學生操作實踐,引導學生把自制的長方體紙盒六個面展開,讓學生自主尋找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然后又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并提出問題:“教室里粉刷白色涂料的面積有多大?”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問題,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和養(yǎng)成運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在積極的探索活動中,學生的思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使他們深刻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fā)了他們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加強日常生活“數學化”,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日常生活“數學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要養(yǎng)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chuàng)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我課前讓學生觀察學校新建的一塊長方形花圃,然后提出:要在花圃內鋪上草坪,該購回多少草皮?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非常認真地學習了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課后不少同學還去丈量了草坪的長與寬,并算出了應購買的草皮的面積,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到,學好數學的用處可真大。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fā)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不僅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只要我們相信數學是在生活中產生的,生活中隨時也可見到數學的原型,只要我們努力去發(fā)現,去捕捉身邊數學,靈活運用綜合與實踐題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學習數學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學數學。把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就可以得到增強,實踐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潛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