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云



摘要:實驗作業,作為課堂實驗的延伸,對理解科學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品質有著重要作用。筆者結合初中學生特點,對實驗作業如何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初中科學;實驗作業;設計策略
文章編號:1005-6629(2015)12-0073-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實驗是驗證科學概念和規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未知領域、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思維的重要手段。實驗一般有課堂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以及課外家庭實驗作業。實驗作業一般是指學生在家庭中自己設計研究方案,準備實驗用品,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實驗。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學應當是開放式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由于受時間限制,課堂實驗往往存在按部就班的操作、獲得預設的實驗結論等現象。而實驗作業就是一種能拓寬學生關注STS視野、踐行“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理念的課外活動。它有助于增進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親近感,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探究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為此,筆者從教20年來,一直把實驗作業作為科學作業的重要內容,并孜孜不倦地追求適合學生發展的實驗作業設計。
1走出實驗“邊緣生”角色。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在課堂分組實驗時,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大多是旁觀者,成為實驗“邊緣生”,其實他們內心深處也很想親自動手操作,但又擔心操作不規范、實驗不成功被取笑。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課程的設計和實驗均應適應全體學生的需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布置實驗作業有助于他們走出“邊緣生”角色。
例如,在探究“產生鐵銹的條件有哪些”時,筆者把該活動作為實驗作業布置,給每位學生分發四支試管,鐵釘、蒸餾水、干燥劑由學生自己準備。實驗方案通過學生交流討論,按圖1開展實驗。幾天后,讓學生自己匯報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原因,得出金屬銹蝕與水、空氣等物質的作用有關,也與金屬內部的結構有關,筆者有意識讓實驗“邊緣生”來發言,并表揚了他們,通過幾次實驗作業,學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強,在以后的課堂分組實驗中也能積極參與其中了。
實驗作業在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概念原理。學生通過完成實驗作業,在真實的情境中建構科學知識,親身體驗了“從生活走向科學”的認識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應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例如,對于“植物細胞在高濃度溶液中失水、低濃度溶液中吸水”的規律,通過實驗作業,讓學生選擇蘿卜、蘋果、茄子、黃瓜、馬鈴薯等多種材料做實驗,進而加深了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也使學生明白了家里腌菜時缸中水會增多的原因。布置實驗作業,教師應該按照教學進度,結合學生實際制定計劃,分階段進行。在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隨著問題的解決,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自主開發家庭實驗
教師往往會結合學情實際,對實驗作業材料的準備、操作步驟、安全注意事項等方面,給予具體指導。這在實驗作業的開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師更應結合教學實際,鼓勵學生自主開發家庭實驗。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探究活動的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注意從學生熟悉的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聯系生活實際,充分利用各種器具和材料開展活動,在實驗作業的開發上,教師的職責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量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為此,筆者規定學生結合教學內容,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學期自行“開發”2至3個家庭小實驗。
例如,學生在探究“壓強對氣體溶解度的影響”時,用注射器、活塞、試管設計了一個實驗方案,如圖2所示。當向上拉活塞時,氣泡增多,當向下推活塞時,氣泡減少,由此說明了氣體的溶解度隨壓強的增大而增加,隨壓強的減小而減小。
家庭實驗是學生獨立自主開展實驗的好載體,沒有教師的面對面指導,擁有的又是不正規的器材或生活用品,學生需自主思考器材的替代品、實驗的操作步驟。怎樣獲得更好的實驗效果?會促使并激發學生去大膽探索,驅動學生求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把廢舊品改成實驗器材,本身就包含著一定的創造過程,如洗手液瓶改裝成簡易的氣體發生器、用馬鈴薯作催化劑、用醫用雙氧水來制取氧氣等。
鼓勵學生自主開發家庭實驗,雖然制作簡陋、設計不完善,但無不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積極參與的熱情,對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十分有利。
3 體現合作理念,加強同伴間交流互助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合作中進行學習,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使學生認識到合理分工的重要性,各盡所長,互幫互學,初步養成善于與人交流、分享與協作的習慣,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人際關系。
例如,在學習催化劑知識后,筆者布置了一項作業:讓學生圍繞“催化劑”關鍵詞,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探究性家庭實驗。許多學生通過上網查找、同學問討論,確定了許多方案,如催化劑用量與反應速率的關系、催化劑使用次數與催化效率的關系等。其中有一個小組提供的方案很有新意,如“點燃白糖”實驗,具體操作為取少量的白糖放在石棉網上,點火,白糖沒有燃燒,將新的香煙煙灰和白糖充分混合,再去點火,則產生藍色火焰。通過該實驗,加深了對催化劑性質和作用的理解,即催化劑能改變反應速率但本身質量、化學性質并不改變。并且通過上網搜索、同學交流,明白了“煙灰”對白糖的燃燒反應起著一種催化作用。
另外對于一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觀察結果的實驗,如“種子的萌發條件”、動手制作生態瓶等也可通過學生問合作,以實驗作業形式完成,非常適合學生發展相互協作的能力。
4 激發學生興趣,積極開展鼓勵性評價
實驗作業能彌補課堂實驗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足,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增進學習內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驗作業完成得好壞、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興趣程度。為此,教師首先要致力于選取趣味性較強的實驗,如用收集到的干燥劑配制澄清石灰水,用米醋除去水垢、驗證蛋殼成分是碳酸鈣等。簡單易行、生活味濃的實驗作業,易激發學生興趣。
實驗作業又是一項重要的科學作業,這就要求實驗作業具有一定的可測目標,要求開展積極評價,而評價應以激勵為主。對于實驗作業中發現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應給予及時的肯定,使他們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也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創新點,如在學習溶液酸堿性時,通過酚酞試液、紫色石蕊試液可以判斷酸堿性。筆者告訴學生,其實生活中許多花也可制成酸堿指示劑,激發了學生探究興趣,于是筆者布置了一項實驗作業:自制酸堿指示劑,對花切碎搗爛,用酒精浸制,所得的浸出液可以作為酸堿指示劑,從學生反饋情況看,測試了七種花的提取液,情況如下表:
教師要及時批改實驗作業、通過課外個別交談、課堂提問、向學生家長了解情況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實驗作業開展情況,多作肯定性評價,并積極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改進意見。要及時創設展示學生實驗作業成果的平臺,在學習園地張貼設計方案,在實驗角呈現自制教具,讓學生在班級里介紹演示實驗作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5 注重能力培養,發展學生思維品質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倡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開發,使學生在科學方法與能力上獲得比較全面的訓練。如巧除水垢,自制簡易凈水器,燃燒鑒別化纖織物與羊毛織物等家庭實驗的開展,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由于實驗作業的器材大都是生活廢品,沒有損壞須賠償的規定,學生就會大膽、無所顧忌去設計、操作,甚至重組,手腦并用,極大地開發了學生的智力,非常適合學生發展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驗思維品質是學生在實驗探究的思維過程中逐步養成和發展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及其品質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培養和發展的。林崇德教授認為,培養思維品質是發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教師要注重實驗作業的設計應適合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例如,在初中科學的復習階段,筆者布置了一項實驗作業:以礦泉水瓶為材料,要求學生設計一項小實驗,并闡述其科學道理。從完成的作業來看,既有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特點的,如在礦泉水瓶側壁從上到下扎幾個孔,說明水的壓強與深度有關,在瓶下部四周扎幾個孔,說明同一深度壓強相等;又有探究壓力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如礦泉水瓶裝不同的水,海綿形變不同,來說明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有關,對同一瓶礦泉水正放倒置,來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有關;也有驗證CO2溶于水的,如在充滿CO2的礦泉水瓶內倒入少量水,振蕩,迅速蓋嚴瓶蓋,會發現瓶變扁;另外又如探究力有形變的作用效果,可把裝水瓶子制成一個凸透鏡,兩個空礦泉水瓶平放在一起,可探究氣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等等。通過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設計實驗,促使學生領悟知識問的縱橫聯系,適合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品質。根據礦泉水瓶材料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適合發展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品質。如用干電池、小燈炮、石墨棒來測驗食鹽溶液、純堿溶液的導電性,加強了理化知識的整合,適合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品質。
實驗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基本科學概念、規律,養成探究精神,更適合于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由于其具有貼近生活、趣味性強、靈活多樣、簡便易行等特點,引起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關注和喜愛。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學生認知特點和思維水平有限,儀器規格準確度不夠,教師有時無法面對面指導等諸多原因,為此,如何使科學實驗作業更加適合學生發展的需要,還有待于我們不斷地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