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芳
摘 ?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與之相關的環境對這一工程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全面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它們直接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活動的開展。本文試圖從分析新形勢下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的現狀入手,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優化的基本原則和建議,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的優化提供借鑒,從而進一步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的實效性,為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正能量。
關鍵詞:新形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在支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工具,肩負著維護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培養無產階級新人、服務于社會主義現實運動的使命。[1]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外部條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直接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
一、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的現狀
(一)國內外環境變化導致社會主義勢力弱化和馬克思主
義理論信仰危機。(1)經濟全球化帶來思想文化和價值觀的多元,沖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其一,兩大意識形態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遇挫,陷入低谷。國際政治格局和世界政黨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了“資強社弱”的失衡態勢。其二,全球化改變了信息交流與分享模式,帶來思想文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多元化的價值標準對社會原有主流價值觀造成沖擊,引發一定程度的價值觀念混亂,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帶來巨大壓力。其三,西方敵對勢力強化意識形態的滲透。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和手段宣揚資產階級的政治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試圖消解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企圖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與此同時,伴隨著開放到環境,國內學術界出現了“淡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否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階級屬性,否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思潮。(2)在國內改革開放背景下,在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面臨信仰危機。其一,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強化了人的競爭觀念和開拓進取精神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們精神生活共同體的消解,過去一些指導人們行動的道德原則與和倫理規范難以適應當下的社會情境,出現道德滑坡,信仰危機。其二,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會轉型的階段,出現一些新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現實問題讓人們感到困惑不解,如面對大批工人下崗失業的現象,面對一些社會不公正現象,面對社會腐敗,人們的思想動搖,開始質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機。
(二)制度和實踐環境的發展不完善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
教育的實效性。(1)國家體制變革,制度環境發展不健全。制度對社會行為具有普遍的約束性,制度環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所需配置的制度環境尚不完善。由于監督制度的不盡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法律意識薄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缺乏一個健全完備的民主政治環境。此外,管理制度的規范程度不強,缺乏人文環境支持。制約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我國制度環境的優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環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2)時代更新迭進,實踐環境缺乏現實適應性。一方面,我們在實踐環節的安排上仍缺乏一定的組織性和層次性,沒有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和教育從黨內到黨外、從中央到地方、從直接到間接的各種組織的有機系統和整體合力。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內容與時代的疏離。具體表現為:一是脫離現實生活。脫離了社會發展實際和不同群體的身心發展水平。對新的實踐和新的時代特征沒有作出有說服力的論證,缺乏現實適應性和滿足發展的需要,變成空洞的說教和被動的接受,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踐環境還有待于進一步創新。
二、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的優化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優化的基本原則。(1)政治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政治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性質決定的。其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階級性,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活動的開展應與社會主義性質保持一致,培養具有具有堅定政治方向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明確目標。 [2]其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科學性和真理性。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科學性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教育方式的科學性。列寧曾指出: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十分完備而嚴整,它給予人們一個決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動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完整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學說是人類在十九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當然繼承者。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地原則,是理論教育的內在要求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它強調開展理論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必須把認識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相結合。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方面加強改進理論灌輸的方式方法,增強理論武裝人民頭腦的實效,另一方面加強完善與創新實踐機制,鼓勵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強化思想道德意識、提升思想理論素養、提高思想理論水平。理論聯系實際是黨長期以來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3)協調適應性原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其所處的環境是一個統一體,其教育實踐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環境的影響。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的優化應考慮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協調適應,創造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相適應的環境。一方面,發掘積極因素,排除消極因素,使環境系統應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優化環境資源,使環境因素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良好的氛圍、順暢的渠道以及強大的合力,使受教育者通過長期的熏陶、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從教育內容和方法上,能夠更加具體地體現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度適應的特色,增強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滿足人們發展的需要。
(二)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優化的建議。(1)思想上高度重視。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上必須高度重視,思想上堅定,行動才有力。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韓慶祥教授在中央黨校關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思政教育”研討會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的向心力。面對國內思想分化,以及我國意識形態挑戰日趨嚴峻的實際,必須統一思想、凝心聚力,堅持“問題導向”,借助人類的優秀思想資源,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要是做人心的工作,做人心的工作首要是凝心聚力的工作。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2)營造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環境氛圍。首先,優化大眾傳媒環境,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第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媒體是信息發布、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推廣主流價值觀念的主渠道。“黨報、黨刊、國家通訊社和電臺、電視臺都要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在正確引導輿論中發揮主干作用。”第二,擴大新聞輿論的覆蓋面。占領新媒體傳播的思想輿論陣地,傳遞社會正能量。其次,優化受教育者所處的單位環境和相關的社區環境,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供有效保障。再次,建設相應的教育場館和社會教育基地,經常性地進行教育宣傳。這樣,通過對其環境氛圍的營造,可潛移默化地引導受教育者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3)加強文化建設。首先利用大眾文化傳播先進的文化。充分調動大眾文化內蘊的積極因素,向社會傳播積極向上的先進文化。其次,大力開發精神文化產品。《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4)改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制度環境。完善環境的政策制度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用制度、機制來保障“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反映,更應在各項具體制度中得以充分體現。第一,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努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維護社會公正,促使社會和諧發展。第二,針對腐敗問題,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制約。第三,針對傳媒網絡市場化問題,要建立健全相關社會傳媒監管的立法體系和規章制度。還應從強化指導思想、特別是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管理、促進黨政領導機構自身制度建設等方面不斷加以完善, 進而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制度環境。(5)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組織領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活動,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優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環境,在組織上具體來說,首先,需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組織領導工作,可設立從中央到地方、從黨內到黨外、從黨政機構到居民社區的教育體系。在此基礎上,可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并應引入黨政領導負責下的問責制,以創造一個堅實的社會實踐環境。其次,需要建設專職隊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主體要以高度的使命感來加強自身綜合素養的錘煉,全面提高理論和業務水平,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影響感染他人,引領社會風尚,傳遞社會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胡子克,龐仁芝,黃書進,王立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高家方.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本原則[J]. 教育評論2011,(5)
[3] 《列寧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441 頁—44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