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俊杰+張宏雷

摘 ?要:本文對“職業技能探索”部分的重要性、“職業技能探索”教學的現狀、有效開展“職業技能探索”實踐教學措施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以期提高 “職業技能”部分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技能探索;教學改革
一、“探索職業技能”的重要性
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個人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工作不僅僅是人們謀生的手段,也是一個人體現自己價值,實現自己價值的重要手段。其中,職業技能探索部分是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有效進行職業技能部分的教學與實踐對大學生成長、成才至關重要,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特點,明確自身學習目的,并能為學生確定合適的職業發展目標,進而發現自身與目標之間差距,促使學生努力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增強自身競爭力,使之具有合理的知識能力結構來符合職業的需求[1]。
首先,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成長。大學生最終必須要走向職場,提前了解職業所需要的技能,明確自己現有的能力水平。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的去了解自己,還可以幫助他們早點知道自己所感興趣的職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技能,從而在大學學習中更有針對性的去學習,提高自己。其次,幫助提高學校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水平。當一個人可以學會客觀的評估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自然就會帶有主動性的去學習去接受教育,這也有助于高校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最后,有利于社會更好發展。
二、“探索職業技能”教學的現狀
在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起步較晚。直到21世紀初才正式在高校中全面普及。因為起步較晚,所以系統理論相對欠缺,以及很多政策和措施還需要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等,都導致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還存在許多問題。當然經過十幾年的摸索,我國高校這門課程一般包括對學生學業發展的指導、個性完善指導、生涯規劃的指導及擇業就業創業指導等內容,具體涵蓋了以下幾個模塊:自我興趣探索、職業技能探索、工作世界探索、職業生涯設計、職業素質培養和探究等[2]。
目前來看,我國高校在職業技能探索部分的實踐性教學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首先是課程自身存在局限性。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還是公共選修課,上課的同學往往源自不同年級和專業,這樣很難在教學安排里為他們找到統一的實踐時間段。其次是實踐教學內容很難在做到針對性很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是一個系統性教育,不同年級、不同專業教育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由于選修課程的同學專業、年級背景不同,因此很難安排對所有同學都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內容。最后是實踐的教學活動經費欠缺。充足的經費是課程建設的保障。雖然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局都要求“各高校要保證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經費投入,保證課程開發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經費”,但實際工作中,很多學校尤其我校職業規劃課的課程整體經費基本是剛夠用的狀態,所以很難保障新的添加內容尤其開展花費較多的實踐教學環節。
三、“探索職業技能”實踐教學的措施
首先征求學生意見,通過對所在學校學生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均是面向上該課的學生當堂發放并回收。共發放調查問卷375份,回收375份,其中有效問卷375份,問卷有效率100%。問卷調查的結果如下:
圖一:對這門課程,你認為最好的教學方式是(可多選)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發現,教師的單一講授并不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需要多元化的方式。結合上圖結果和學校具體情況,擬采用以下四點可行措施促使職業技能模塊的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實用性。
(1)組織團隊型探索小組。上課時候把學生分為小組,保障每個小組盡量年級一致或者專業一致,鼓勵小組為單位多利用互聯網等有針對性地收集職業、職場信息。提高他們利用互聯網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在職業技能探索部分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前兩周布置作業,要求小組運用多種工具提前查閱專業相關或個人感興趣的職業、職場的基本情況,將其所需要的職業技能進行分類、排序,并提交小組對這個職業的技能評價。課堂上可以讓小組進行分享和交流,并展開良性的競爭,這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2)引入朋輩指導環節。首先,都是一個學校,大家起點一樣。看到別人怎樣在這個環境中,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培養職業技能,這種可模仿性更強。另外,可以幫助學生提前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技能需求情況,感受就業形勢,體會不同職業所需要的技能。同時,朋輩之間的交流也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并且相信,從而盡早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真正求職時做到有備無患。通過這種朋輩課堂交流,同學們可以相互啟迪,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交流時,不同年級可以設定不同的側重點,如低年級重點在于了解自己專業未來可能的從業方向;高年級同學可以側重于了解個人感興趣的職業,如該職業的崗位任務、技能要求、薪資待遇等。(3)開展生涯人物訪談,感受職場,了解職業技能。生涯人物訪談是一種可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方式,在開展生涯人物訪談時,可以根據年級特點,確定不同的訪問對象和訪談內容。如低年級同學要求他們訪問自己的班主任、輔導員或者任課教師,以便充分了解自己專業的特點以及未來的擇業方向;高年級同學要求他們訪問校外自己感興趣某領域的從業者,以了解該領域的職業特點、發展前景和所需要的技能。在進行生涯人物訪談后,依然采用小組形式,集體整理并做成PPT,PPT要盡可能全面的反映所有人采訪對象的專業特點、發展方向、可以從事的職業和這些職業所需要的技能等,并選出一名代表代表自己所在小組和其他小組分享、交流。通過訪談和分享環節,可以讓同學們主動去促進自己對專業,職業的了解。(4)重視見習實踐環節。體驗職業情況,在實際鍛煉中體會自身知識能力結構和職業發展目標直接存在的差距。職業生涯規劃課題組應積極與學校就業工作部門及各教學院系教研室溝通、協調,爭取充分利用各教學院系成熟的校企合作基地,開展課程實踐活動;同時職業生涯規劃課題組也應會同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教學院系積極開發新的實習實踐基地,為同學課外實踐提供保障。通過安排學生到企業見習實踐,時間可以只是一周甚至一天,這樣可以學生有自己的職業角色真實體驗,了解職業生活,也有助于學生儲備職業技能,同時盡早確立個人的職業發展方向。另外,對于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崗位的也應積極鼓勵,通過尋找實習機會,學生可以體驗求職過程,提高擇業的實戰能力。校外的實習實踐結束后,學生需要撰寫見習心得,并相互交流。
對職業技能探索部分進行上述措施的實踐改革,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以及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的整體質量,讓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 石建華.以人為本加強和改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8):14-15.
[2] 陡明韜.淺議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與對策[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