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賈建峰
摘 ?要:航空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人、機、環境三大環節,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運行環境的不斷完善,人為因素已成為制約航空安全水平的首要環節。
關鍵詞:航空安全;人為因素;人因模型;對策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隨著民用航空的興起,安全成為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每個航空公司、每名航空從業人員都將其視為永恒命題。飛機硬件也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已經非常可靠,而如今根據航空事故統計表明人為因素是造成航空故事的最主要原因。國內外研究表明,人為差錯的發生不僅取決于人本身,整個航空安全生產體系都存在導致人為差錯的可能。本文圍繞人為因素對航空安全的影響詳細討論了人為因素的定義、航空人為因素產生的后果,分析人為因素種類,并且討論了航空維修人員對航空安全的影響,從而提出了一些能夠遏制人為錯誤的措施,為提高飛行安全性提供參考。
二、航空安全與航空安全影響因素
安全是一種系統的“無危險的狀態”。從最基本的角度講,安全的含義是不產生傷害,不產生風險,不產生損失。沒有危險,我們才能稱其為安全,這也是安全的標準。在風險變成危險之前就將其扼殺在搖籃中,消除這種可能性,這就是安全最基本的目的。危險有可能隨時發生,而這種可能性就是風險,危險都有規定的標準,一旦超過標準,風險就有可能成為事實,那么此時航空系統的狀態就是不安全的。只要存在危險,就有可能發生危害。是否安全,關鍵在于它當前所處的狀態是否存在危險因素。存在危險,系統就不安全。
影響民航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不可抗拒因素、技術滯后于需求因素、資源受限因素、人的因素。不可抗拒因素是指人力或飛機無法左右的意外因素。技術滯后于需求因素是指技術的進步使航空系統的可靠性突飛猛進,但是需求引領技術,雖然技術革新永無止境,但是民航業仍然面臨著技術不可獲取的問題。資源受限因素是指資源不可能無窮無盡,其分配常呈現競爭或稀缺態勢。
三、人為因素及其主要致災因素
“人為因素”的定義是由著名教授Edwards提出來的,即將科學應用到航空系統中,在工程中改善人與其從事的活動之間的關系。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人本身、人與機器的關系、人與程序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的活動主要包含信息交流、個體行為和團隊行為。
航空安全的人為因素中,人指航空運輸的參與者,包括機組人員、維修人員、空管人員、機場工作人員等。航空安全的人為因素是指由于人為原因導致的航空事故或航空災害發生的致災因素。機組成員對飛行安全起決定性作用,而與飛行安全相關的其他人員主要包括空中乘務員、航空安全員、工程機務人員、商務人員、保障人員和管理人員。導致航空災害的關鍵人員是機組人員,其他人為因素則是通過飛機及相關設備、飛行環境而發生作用。
航空交通管制員也與航空安全有緊密關系。空中交通管制服務是航空器運行的主要環境保障工作,它的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著航空器的運行安全。維修人員是保障飛機安全運行的技術人員,他們要對飛機的航行適應能力負責,飛機經過修理和維護后必須有安全方面的保障,飛機的不安全狀態會直接導致事故的發生。機場工作人員包括安檢人員、地面指揮人員、機場配載人員、機場監護人員等。機場工作人員為航空安全筑起了一道有形的保障生命安全的防線。
四、人為因素分析模型
(一)SHEL模型。SHEL模型采用簡化的方法表示復雜系統,具體形象地表現人為因素研究的范圍、基本要素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該模型包括生命件(人)、硬件、軟件、環境及其他生命件(人)五大模塊及其之間的界面,如圖4-1-1所示,圖中
S“Software”=軟件(程序、手冊等);H“Hardware”=硬件(設備);E“Environment”=環境;L“Liveware”=生命件(人)。該模型中,模塊(界面)間的匹配與否和模塊本身的特征同樣重要。不匹配可能成為人為差錯的根源。
圖4-1-1 ?SHEL模型
人為因素SHEL的概念與解釋此概念的模型有助于對人為因素知識的認識和應用到了行業運行中可能涉及到的各個環節因素,覆蓋廣泛,特別適用于事故調查中的初始信息收集步驟。但SHEL模型并沒有按照事故鏈的模式把這些方面串聯在一起,也就是利用它不能很好地判斷不安全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因此,就有了后續模型的發展。
(二) Reason模型。該模式是由Reason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該理論將差錯歸為兩類,一類是顯性差錯,一類是隱性差錯。事故是該兩類差錯的結合,最后因局部事件從防御體系里打開缺口的時候發生。
圖4-2-1 ?Reason事故鏈模型
基于該模型,航空公司可以視為一個復雜的生產系統,它的“產品”是安全飛行操作。這些“生產活動”,就是要求系統里的人、以及其他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高效的飛行員——駕駛艙界面,這樣才可能有安全的飛行操作。
五、人為因素在航空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在系統存在安全隱患未能及時發現并糾正時,事故往往會出乎人們的意料而突然發生。每一次事故的發生都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從事故中學習,從失敗中領悟,真正找到事故的原因,才能為預防類似事故找到有效途徑,才能無愧于我們從事的事業。民航安全高效運行,需要各部門各專業人員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與合作。除了個人的知識、技能、安全態度,團隊人員的溝通、協作以及組織內部形成的安全氛圍都會影響安全績效。如果缺乏良好的團隊協作,將會對飛行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甚至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我國民航業在改革和不斷前進的過程中潛伏的災害隱患不容忽視。根據波音公司的預測報告,截至2020年,中國擁有的客機數量將超過2209架,現在的機場航空管理的方法是結合航空事故及航空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從管理學的角度對民航事故的先兆和原因進行監控、認識、判斷以及評估的警示研究,并且通過其得到的結論提出相應的對策,包括前期準備、每日監測以及危機處理,讓民航組織系統在原來的基礎上對預警功能實現重構。
結語:隨著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民用航空器上得到廣泛應用現代航空器的機械可靠性遠遠大于人的操作可靠性。所以,降低事故率的首要方法已發展為如何減少人為差錯及消除或控制導致人為差錯的各種可能因素。
航空公司是一個系統,各個部門、每位員工都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其中的元素,各部分、每個元素之間都是有機聯系的,每個員工的行為都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功能,所以要將員工們都動員起來,相互監督,相互提醒,相互把關,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才能構成堅固的安全屏障。同時要建設民航安全文化,激發員工們自主的能動性,把保證航空安全變成自己的目標,通過安全教育不斷優化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提升安全觀念,保障工作人員行為水平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