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 田志明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000)
在散打規則規定中,有效拳是指散打運動員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用拳法清晰的擊中對方的得分部位,才算一個得分有效。若對方抵抗不了重拳的擊打,從而倒地,裁判會視對方受傷程度給予相應的保護如“讀秒”或中止比賽。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得分取勝還是“讀秒”或中止比賽,有效拳是基礎,而有效拳的擊打效果是受力量訓練的影響。在散打拳法中,由于直拳具有動作相對隱蔽、擊打力量大、動作發力快的特征,尤其右手直拳力量較大攻擊效果極好,是給對手重擊的根本,所以在散打比賽中使用率較高。
該文通過對散打運動員后手直拳力量訓練方法的分析與研究,并結合現代散打運動的特點,總結出具有針對性的訓練內容,從而制訂出合理有效的訓練計劃及方法、為散打運動員后手直拳力量訓練的合理化提供可參考依據。
在天津師范大學2010、2012級武術散打專業的60名同學隨機抽出40名同學平均分為兩組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運用學校圖書館,電子閱覽器,網絡資源查閱關于散打后手直拳訓練的相關文獻資料,專著,收集和歸納后手直拳的力量的影響因素及訓練方法。
1.2.2 觀察法
通過對隨機抽出兩組天津師范大學散打專業同學的后手直拳力量的訓練的方法進行研究,為該文研究后手直拳力量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1.2.3 邏輯分析法
將查閱、調查、訪問、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并進行總結。
1.2.4 實驗法
201 4年2月—2014年4月,對天津師范大學隨機抽出兩組散打專業學生分別進行為期8周的后手直拳力量訓練,第一組按照本文訓練方法訓練,第二組按照常規訓練方法訓練。
(1)測試時間。
201 4年2月實驗開始前,及2014年4月實驗結束后,對天津師范大學隨機抽出兩組散打專業學生進行測試。
表1 實驗組運動員基本情況
表2 對照組運動員基本情況
表3 實驗組訓練前的測試 組一
表4 對照組訓練前的測試 組二
表5 實驗組訓練后的情況
表6 對照組訓練后的情況
(2)測試地點。
天津師范大學新田徑場室內跑廊。
(3)測試依據。
物理學中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特點:①平拋運動的初速度是水平方向的并做勻速直線運動。②在物體相同的情況下,物體所受的力越大,其在平拋運動的初速度越大。③在高度相同的情況下,平拋運動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就越大。
(4)測試器材。
卷尺1副,重量33kg物體一個,體重計一臺,秒表一只,拳套一副,筆,紙。
(5)受試運動員基本情況。
如表1、表2所示。
(6)測試與評價方法。
擊打腳靶測試。將33kg物體放在一高臺邊緣(卷尺測出高臺面距水平地面高度為1.65m),各個測試組的每位散打運動員在進行后手直拳訓練前先測試后手直拳力量,將物體至高臺下,每人擊打5次后手直拳。用卷次測量出物體最初位置與擊打后物體落點間的位移,并記錄,最后取個人5次的平均值(表3、表4)。
在散打運動中,絕對力量大的人其擊打力量不一定大,是由于物理中的反作用,當后手直拳擊出的同時地面會馬上給腳一個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并通過蹬地-轉髖-抬肘-壓腕-送肩這一整套動作瞬間協調用力將力量最大程度的傳至拳面,最后有力地擊出后手直拳。所以散打后手直拳力量不僅取決于上肢力量, 更重要在于腰腿、腹等肌肉的協調配合。“武術中所謂起于腿、發于腰、催于肩、抖于臂、擊于拳便是這個道理?!?/p>
2.2.1 我國散打手后手直拳力量訓練指導思想的局限性
我國大部分散打運動員后手直拳訓練是以速度為主要指導思想,針對后手直拳力量訓練比較稀少。在實戰中,運動員是需要相關肌肉的力量和協調統一來完成后手直拳動作。如果平時缺乏專門的后手直拳力量訓練或力量訓練方法不符合后手直拳肌肉發力特點,不但會導致比賽時技術的變形、肌肉拉傷而且力量也不能充分發揮出來。此外,從運動員的外部身體形態看,我國運動員體型不勻稱,大部分下肢較上肢粗壯,缺少應有的肌肉線條感,這暴露了我國傳統的散打力量訓練指導思想的局限性。
2.2.2 盲目地追求大負荷量
目前,許多散打運動員習慣以負荷量來判斷此次后手直拳力量課的效果。從而誤認為增加負荷量,就提高后手直拳的擊打力量。雖然最大力量影響著擊打速度力量,但如果最大力量的訓練只注重負荷重量的增加,會使速度力量不能完全充分的發揮出來。在后手直拳力量訓練過程中,如果只加大訓練負荷力量,不注重快速力量,就會影響發力速度及擊打力度,形成肌肉僵化,并且容易肌肉拉傷,而且會引起技術動作變形,造成肌肉僵化。所以針對散打運動員后手直拳力量訓練,就更沒必要盲目追求大負荷力量訓練了。
2.2.3 缺乏與現代散打技術特點相符合的專門訓練手段與器材
目前在后手直拳力量訓練方法中,上臂、腰部和軀干的肌群力量訓練方法都沒有依據散打技術特征來制定。據了解,目前絕大數省市的散打專業隊訓練器械只有杠鈴,如沒有經驗豐富的教練在旁邊實時保護,就很容易受傷。所以,只有加快研究具有后直拳力量訓練的針對器材才是重中之重。
2.2.4 后手直拳力量訓練缺少定量的評判標準
在散打運動員的后手直拳力量訓練的過程中,缺乏負荷強度的評定標準,如皮條的彈力等,在這種情況下,教練員往往通過自己的判斷和多年從教的經驗評定動作和掌控訓練強度。很多運動員在專項后手直拳力量訓練過程是通過肌肉的酸、脹、硬、痛四種感知衡量本次課的訓練量。因此運動員后手直拳力量訓練定量標準極為重要,對提高運動員力量訓練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力量是指以肌肉收縮克服和對抗內外阻力的能力,是由完成動作時肌肉群收縮的合力肌肉收縮的協調能力組成。肌肉力量按部位分為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下肢力量;按肌肉的收縮形成,肌肉的力量可分為動力性力量與靜力性力量,而動力性力量可再分為最大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一般而言,散打通常為動力性力量。按散打項目的后手直拳動作對力量素質的要求,也可把力量素質分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種。
3.2.1 最大力量
散打力量訓練中的最大力量是指運動員盡可能多的動員肌肉的運動單位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最大力量的與肌肉橫斷面積和肌纖維的數量成正比。
3.2.2 最大力量訓練的形式
(1)杠鈴屈臂:運動員兩手反握杠鈴提至腹前,做曲臂動作。
(2)臥推杠鈴:運動員仰臥在臥推架上雙腳平放在地面,頭和髖不要離開臥推架,雙手與肩同寬的握住杠鈴桿,做臥推動作。
(3)負重體后屈:運動員俯臥,兩手在頭后持杠鈴片,做上身和下肢同時抬起動作。
(4)杠鈴高翻:運動員在杠鈴前雙腳前后站立與肩同寬,雙手約與肩同寬握杠鈴。下蹲、抬頭、直背。上拉杠鈴桿時要送肩、翻肘,將杠鈴翻到胸上部,下降杠鈴桿恢復原始動作。
(5)負重深蹲:杠鈴桿放在運動員肩上,讓其雙手扶在杠鈴桿兩側,雙腳與肩同寬站立、直背、目視前方下蹲,雙膝不要過于分開。
3.2.3 最大力量訓練的負荷形式。
可以采用變換訓練法的負荷量、訓練次數與組數,以及兩組之間休息時間等訓練因素都可適當變化,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金字塔式訓練法:采用本身最大力量的訓練方法。85%重復5次,最大力量的95%重復3次,最大力量100%只做1次。
這種訓練方法對散打運動員的身體起著最深刻且全面的結構性及機能性的形響,尤其對運動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更為強烈。這種訓練方法對最大力量的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是有效提高運動成績的基礎。
3.3.1 速度力量
速度力量是指在最短時間內肌肉發揮最大力量的能力,爆發力是速度力量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量。
3.3.2 速度力量訓練的形式
(1)平推:運動員雙手抓握杠鈴桿與肩同寬,向前推杠鈴、快速回收。依據運動員體重的大小,合理的調整平推的負荷量和組數。
(2)小啞鈴拳法:運動員根據不同級別手持相應重量的啞鈴,配合步法,反復做后手直拳練習。能更直接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拳法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如采用負重和不負重交替進行,效果更好。
(3)提拉杠鈴:運動員站立姿勢,雙手手掌向下,以肩寬或更大間距離握杠鈴,緊貼身體。肘關節外展,沿直線上提杠鈴至下頜部位,稍停頓后重復。
3.3.3 速度力量訓練的負荷形式
用運動員身體最大力量的40%,每組練習25~35次,組間間休3min左右,重復5~7組。
3.4.1 力量耐力
力量耐力是指機體肌肉長時間重復完成單一動作的能力。
3.4.2 力量耐力訓練的形式
(1)拉皮條出拳腿:將長皮條穿過固定位置,運動員背對皮條, 兩手抓握或兩踝關節套住皮條,做拳或腿空擊,練習中要求技術動作規范。根據級別的大小可以適當的調整距離增減皮條的阻力大小,練習中強調出拳發力的技術動作的規范性和快打快收。
(2)啞鈴屈臂:運動員根據不同級別手持相應重量的啞鈴,連續做后手的屈臂動作。
(3)蹲跳出拳:運動員保持預備式身體下蹲雙腳腳掌著地,身體重心位于兩腳之間,在跳起的瞬間,左右直拳自由的擊打。
3.4.3 力量耐力負荷形式
力量耐力主要通過極限地重復中、小力量的負重抗阻練習或極限的、以負重與不負重的方式重復訓練動作來發展。采用運動員最大力量的40%,合比賽時間2分鐘練習,根據訓練時期的不同,相應的安排4~7組。隨著運動員力量耐力的提高,耐力訓練負荷量和組數要相應的調整,以此來增強運動員的力量耐力。
通過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天津師范大學隨機抽取的兩組散打專業同學經過八周的試驗訓練,第一組同學的后手直拳動作的力量有了明顯提高但第二組同學的后手直拳動作的力量變化幅度不是很大。
根據表5、表6不難看出第一組同學較第二組同學后手直拳力量得到了明顯提高。由此可見教學中所采用的訓練方法對本專業學生的后手直拳力量訓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研究的力量訓練方法有一定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力量訓練效果與教練的訓練方法和練習方法有一定的關系。同時也與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專項素質有密切關系。
在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訓練過程中,散打后手直拳力量訓練有其獨特的一面。要想高效提高運動員的后手直拳力量,就必須按照其原則和專項特點努力的訓練,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更優異的運動成績。
(1)克服單一的大負荷力量練習,重視多樣化的練習手段。
(2)后手直拳力量訓練應該循序漸進。
(3)后手直拳力量訓練過程應該與靈活性相結合。
[1]邱丕相.中國武術教程(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
[2]魏金平.淺談拳擊運動員力量訓練的方法[J].安徽體育科技,2005,26(1):34-35.
[3]林芹芳.短跑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與手段探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19(4):62-64.
[4]吳東明.體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3.
[5]王憲忠,潘磊,劉軍.影響散打運動中沖拳力量的因素[J].體育世界,2006(11):61-63.
[6]李仕豐.重心對散手直拳力量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3,6(9):68-69.
[7]馬君濤.武術散打力量素質訓練方法的分析研究[N].科技創新導讀報,2011(1):256.
[8]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92-203.
[9]趙博.散打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的理論探討[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5(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