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生軍
摘 要:鄉村小學生缺乏關愛,進入少年期后,心理問題十分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對他們的發展很重要,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起到了多么關鍵的作用。關注他們的心理,才能做好班級工作,為學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鄉村學生;心理健康;家校互動;個性;多樣化
作為一名西部鄉村教師,在十多年的鄉村工作中我深深了解到鄉村學生的特殊環境,這里經濟發展落后,文化氛圍不夠好。學生的父母多出外務工,學生缺乏父母的關愛,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心理的健康與否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真心面對學生,關注他們的心理,才能做好班級工作,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鄉村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自閉、封鎖。學生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親情和關愛,內心世界孤單寂寞,再加上鄉村不夠活躍和開放的文化氛圍,以及與比較沉悶的長輩——爺爺或奶奶長期相處,受到他們的影響,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交流和溝通。本來活潑好動的他們變得自閉、封鎖。
2.個性明顯,渴望尊重和理解。隨著個性特征的出現,個人能力的提高,獨立的愿望當然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那就是有些學生喜歡與長輩對著干,變得難以溝通和教育,尤其是與爺爺奶奶之間,會產生代溝。
3.情感世界復雜、脆弱,承受能力差。鄉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留守在家,父母單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感情得不到父愛和母愛的滋潤,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和有效的疏導,長期積壓在心里。
二、心理問題的成因
1.體能因素的特點。小學生由于體內激素的作用,在身體技能和形體上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大腦發育趨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體重迅速增加,生理變化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造成情緒困擾,出現青春期焦慮,從而對學習和身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2.心理成長的影響。人際關系不會處理,缺乏歸屬感。首先是與父母的關系存在顯而易見的矛盾沖突。其次,進入少年期的學生都強烈地渴望友誼,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別人喜歡,對同學和朋友的言語很敏感,容易產生嫉妒或爭奪別人關心的現象,感到人際關系緊張、孤獨。
3.環境因素的影響。由于部分家長對學生的升學期望過高,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容易使學生產生恐懼與畏縮的條件作用,并持續和泛化,以致想通過說謊來討好家長,逃避懲罰;其次,父母離異重組家庭、工作變動頻繁、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的現象較普遍,這些都使學生受到的關愛和注意不夠,需要學生不停地做出順應努力。此外,部分家長對子女過于保護,使他們過分依賴父母,造成社會適應不良。
三、應對心理問題的幾點做法
1.了解每一個學生,走進學生心里,讓學生從心里接受教師,而不僅局限于教和學的層面。
2.組織學生小組間互助和交流,做知心朋友,說知心話。通過組織小組輔導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3.選好典型學生事例,以點帶面,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在心理輔導工作中,對一些特殊的學生采用個別輔導的方式。
鄉村學生剛剛進入少年期,這是個體從兒童過渡到成年的開始階段,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期,研究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其成因,找出教育對策,不僅能夠使學生順利地從童年過渡到少年,而且對于整個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