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盈?趙潤超?霍亞楠
摘 要:工業設計在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中,在物的文化與人的文化中,在消費者利益與商業利益中,具有協調、平衡、調整的作用。認識清楚這三種關系,工業設計的發展就有了方向。目前中國制造業正處在增強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產業升級換代的起步階段,工業設計要深深介入其中,為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發揮應有的價值,就需要理清這三種關系。
關鍵詞:當代中國;工業設計;自然;機械;文化;利益;關系
目前,中國制造業正處在增強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產業升級換代的起步階段。工業設計要深深介入其中,為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發揮應有的價值,就需要理清工業設計概念中所涵蓋的三種關系。這三種關系具體指工業設計在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中,在物的文化與人的文化中,以及在消費者利益與商業利益中所具有的協調、平衡、調整的作用。工業設計的關鍵詞之一是“機械”,其職責是在實現機械化的產業中決定產品的理想形式;工業設計的關鍵詞之二是“文化”,是將文化通過藝術的形式傳遞到生活中去;工業設計的關鍵詞之三是“利益”,大量生產的目的是實現大量銷售,最后的目的是獲取雙向的利益。
一、兩類自然的平衡——工業設計在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中的平衡作用
人造物是一個總稱,其中一類不是由于自然界自身的變化所致,而是由于人的創造才產生的,例如塑料制品,而另一類是以天然自然物為原料制成的,用來取代某種天然自然物的不足以滿足人類的生活。這類物品雖然也是人造物,但它直接使用了天然材料為原料來加工,例如木制品。
人類最早的人工自然物是石器,使用石塊作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工具,石塊是人類智慧的第一個物化對象,正因為石器的使用實現了人類自己最初的設計。石器延伸了人類手的功能,增強了人類手的力量,在人類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工自然物也在不斷的發展,人工自然物的種類不斷增多,分工也越來越細,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一方面成為制造者使用的工具,另一方面成為消費者生活中的器具。逐步的人工自然物就形成了一個系統,我們稱之為“人工自然界”。
人工自然界使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使人類從生活在自然界的原始狀態轉向生活在人工自然界的高品質狀態。現在,我們已經不能離開人工自然系統了,不能想象如果人類離開了人工自然界應該怎樣生存。當然,由于人工自然界的發展以及人類對其的依賴,人工自然界也成為人與天然自然界之間的隔離層,漸漸地,我們與天然自然界接觸越來越少越來越間接了,特別是城市的發展,我們已經習慣了生活在自己所創造的環境之中。我們在創造人工自然界的過程中,不斷向天然自然界宣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的口號,我們對自己的關心越來越多,對自然的關心越來越少,比如下海捕魚,我們從來也不會向大海撒魚苗,卻不斷地捕魚,為了更多地捕到魚,我們創造了現代化船只、現代化捕魚工具,征服海洋征服魚類,同時又不斷地向大海排放出污染源。我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天然自然的面貌也在被深刻地改變著。
逐漸地,兩類自然之間的碰撞越來越強烈,特別是近代工業革命以后,自然資源的危機和生態的危機的狀態逐步顯現出來,人類的工業文明是以巨大的物質資源消耗為代價來創造人類生活的,甚至對地球不可再生的資源也毫不留情,因此人工自然界與天然自然界之間的矛盾就變得越來越嚴重了。
于此同時,人工自然中還存在著大量的浪費,比如美國的曼哈頓、拉斯維加斯以大量的能源消耗給世界作出了非常不好的榜樣。中國在城市化建設中也存在著浪費資源的現象,比如大量的“短命建筑”,建成使用才一、二十年的大型建筑被拆除,盡管可以列出這樣或那樣合理或不合理的原因,浪費資源的情況是明顯存在的。再比如不斷發生的“戰爭”,且不管其政治價值如何,這都在浪費著大量的資源。
對物質資源的高消耗,必然帶來對環境的高污染,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五大基本要素:陽光、空氣、水、土壤和生物體,在不斷地被破壞著:大面積的沙塵暴遮擋了陽光、空氣被各種排放物污染、水的污染和干枯、土地的污染和減少、生物體的病化等等,這已經是不爭的現實。資源危機實際上是物的危機,物的危機必然會導致人的危機,最終受害的是人類。因此,我們的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在相處的過程中必須強調“和諧”。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就是強調人——物——環境和諧的最佳理論,甚至包括中國傳統風水學中的“適應自然、順應自然”也有其合理的價值。
天然自然界當然是具有生態性的,而人工自然界不具有自發的生態性,但是它具有文化性,這種人類特有的文化性將會成為我們改造人工自然的一個有意義的方式。
通過上述分析,工業設計的價值就充分顯現出來了。工業設計是強調人——物——環境高度融合的學科,既重視機械的價值,又重視文化的價值,這一特征正符合天然自然界與人工自然界和諧平衡的要求。況且,工業設計本身就是生產型服務業,是橫跨在絕大部分工業種類中的環節,因此工業設計以最有“身份”的存在,起到平衡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作用。
工業設計要使產品在開發過程中使用節省能源、降低消耗這一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外,還要將物的滿足,轉變為“信息”的滿足。我們創造物質產品實際上是在創造物質產品的新信息,這是物質產品經濟價值的主要源泉。在滿足信息獲得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盡可能少的使用物質資源而將信息創造出來,現在比較流行的簡約主義設計就是在做這樣的工作。我們發展工業設計還可以在另一個層面進行,就是不去一味開發新物質產品,而是開發新信息新服務,可以用原有的產品或簡約的產品將更多的服務鏈接進去,使其有效地為我們服務,[JP2]提高生活品質。最近,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為韓國三星(電子)中國研發中心做的“開放的設備合作”設計研究項目,就屬于這類型的工業設計研發。工業設計是創造“形態”,但形態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形態也可以是無形的形態,信息的形態也是工業設計學科發展的新方向。
天然自然是一種合理的循環過程,植物的種子,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結出更多的種子,其植物的秸稈可以繼續生長或收割后可以還原于土地的肥料,這就是合理的循環。人工自然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汲取天然自然的這一特性,我們將天然自然轉變為人工自然,又將人工自然轉回到天然自然之中,這就表現為廢棄物的二次價值開發和廢棄物可以回收和還原于自然的設計計劃。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近年來開展的“農作物廢棄物秸稈材料工業產品開發設計研究”就是這樣一個工作,盡管我們學院所完成的設計方案還有技術試驗的問題存在,但我們所做的努力得到我國秸稈材料研究專家南京林業大學周定國教授的高度評價。
在通常情況下,企業搞工業設計的都強調產品品種的擴大,因為只有這樣,商業才更有競爭力。但是,現在我們應該轉變這個觀念,在發展模式上,工業設計要從擴大數量為主轉向提升品質、提高內涵為主;從以經濟利益為主轉向整體生態利益為主,將“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的觀念轉變為設計的目的是人、物、環境的生態融合;從人工自然產品的經濟化為主轉向人工自然產品的文化為主,將文化通過藝術這個載體進入工業,將純物質功能的滿足轉變為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同時滿足,擴大產品的文化價值。縱觀世界工業設計發展史,就是藝術不斷以各種方式進入工業的歷史,時代發展到今天,特別是在我們國家,這個“進入”正在開始,這是我國在新形勢下,產業升級換代的需要。
作者簡介
朱奕盈(1995-),女,就讀于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