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艷麗
摘 要:本文通過對魯迅先生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介紹,來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認識新舊民主革命交接時期的中國社會。
關鍵詞:魯迅;小說;知識分子;形象
1 魯迅小說中塑造的知識分子形象的類型
(一)孔乙己、陳士成——封建祭祀品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陳士成這一類型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是科舉制度的犧牲者和殉葬者。科舉制度產生了極少數的權勢者,而大多數知識分子則像孔乙己、陳士成這樣,一生白首窮徑,百無一能,窮愁潦倒、淪落下層。而更可悲的是,他們一生受其害而不覺悟。孔乙己終因養活不了自己而淪為竊賊,最后被丁舉人打折了腿,在人們的笑聲中悄然地離開了人生的舞臺。陳士成一生迷戀仕途,一心想考秀才當大官,從幾歲的孩童考成了兩鬢斑白的老翁,參加十六次考試,最后卻連個秀才都沒得到。但他仍沒有丁點兒的醒悟,更不能正視現實,卻糊里湖涂地做著升官發財的美夢。最終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財寶的白光引誘下淹死在河里。
(二)呂緯甫——茍延殘喘
《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在學生時代曾經是一名革命的闖將,他曾“到城隍廟里去拔神像的胡子”,并且“連日議論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于打起來”,他曾勇敢地站出來向封建神權挑戰,是一個“敏捷精悍”、英姿勃勃的青年。但他在十多年后,由于對社會前途的絕望,變的行動遲鈍,處事敷衍,神態也變的頹唐了。于是,只能做些自己也覺得無聊的事來消磨日子,消磨意志。他為死去數十年的幼弟遷葬,在衣服、骨骼、頭發都找不到的情況下,包一包黃土裝進棺材,以騙取懷舊的迷信和母親的安心。一個那么勇敢堅定、敏捷精悍的戰士成為了一個敷衍偷生的庸人。
(三)魏連殳——自暴自棄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就是這類中的典型,他接受過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和新思潮的洗禮,他對舊中國的社會黑暗強烈不滿,經常以無所顧忌的言論和舉動,對傳統的封建意識和習慣勢力進行抗爭,對宗法社會里的制度和習俗表示極大的輕蔑和憤慨,也對青年一代、對未來懷有信心。但是,在環境的冷漠,流言的狠毒以及失業,他的孤身反抗越來越無力,精神上越來越感到孤獨和無望,終于一反常態,采取自暴自棄、玩世不恭的方式對社會進行報復,當了軍閥部隊師長的顧問,自己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他從此躬行先前所憎惡和所反對的一切,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最后在孤寂和冷漠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四)子君、涓生——愛情悲劇
《傷逝》中的一對戀人子君和娟生,是“五四”時期青年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們的餓思想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爭取婚姻自主和婦女解放,是“五四”時期廣大知識分子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也是當時思想文化戰線上反封建斗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當時思潮的影響下,在反封建、爭取個性解放的斗爭中,男女主人公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蔑視封建禮教,沖破牢籠,大膽相愛,并建立了小家庭,他們對封建勢力的種種迫害和壓力進行的抗戰是堅決的。但由于缺乏遠大目標,他么只能把自己束縛在個人奮斗的小圈子里。因此,一旦自由結合,達到了“婚姻”自由的目的,就沉默于短暫的“安寧和幸福”中,忙于家庭瑣事為生計勞碌,逐漸變的消極頹唐、無所作為了。終于在頑固的封建勢力嚴酷打擊下,陷入絕境,走想失敗,走向愛情的悲劇。
(五)丁舉人、魯四老爺——封建走狗幫兇
《孔乙己》中丁舉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等形象,都這種類型的代表,魯迅先生并沒有詳細的刻畫,只是一筆帶過,但對于這些人,都是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揭露的。他們代表了吃人的封建社會、封建禮儀。孔乙己偷丁舉人建立的東西而被打折了腿,表現了丁舉人一類封建統治者對孔乙己這種下層知識分子的野蠻摧殘。魯四是封建勢力的代表人物、封建禮教的積極維護者,非常迷信,雖然他從未打罵過祥林嫂,也沒有克扣過祥林嫂的工資,但是,他所信奉的和宣揚的理學,卻是從靈魂上拷問并處死祥林嫂的殺人不見血的罪惡力量。
2 魯迅塑造知識分子的意圖
魯迅在剖析知識分子心靈時,常常把自己也擺進去進行精神拷問。他非常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稱贊他是偉大的靈魂拷問者:“穿掘到靈魂深處,使人受了精神苦刑而得到創傷,又即從這得傷和養傷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滌除,而上了蘇生的路”。在魯迅的作品中,也經常看到這種冷峻徹骨的自審和自省。這不僅是說,魯迅會把自己的形象特征賦予其筆下的魏連殳,“原來他是一個短小瘦削的人,長方臉,蓬松的頭發和濃黑的須眉占了一臉的小半,只見兩眼黑氣里發光”;也不只是說,呂偉甫和魏連殳的行為,如給早夭的弟弟遷墳,為祖母送葬而遭受流言和冷眼,都與魯迅自己的遭遇相似,魏連殳對孩子和青年的殷切關愛和希望,也是魯迅曾經的熱烈心態。在這兩部小說中,魯迅都是把自己一分為二,用“我”的目光審視另一個我,對前行路上的迷失和倒退充滿理解,更充滿警覺,對做戲的虛無黨和頹唐的放縱者進行嚴厲的批評。至于涓生、子君、孔乙己、陳士成等知識分子,魯迅以他們作為小說的主人公,雖然對他們也有批評,但更多的是同情。即便是對待孔乙己、陳士成這樣一類思想毛病比較嚴重的知識分子,魯迅在深刻批評他們的同時,也不掩飾自己對他們遭遇的同情,憤怒地控訴毒害和葬送他們的黑暗制度,替他們大聲喊出了“封建禮教吃人!”
3 魯迅塑造知識分子形象的社會意義
作家塑造人物,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活動,都表現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學觀點,更主要的是反映作家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和評價。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都刻畫得非常深刻生動,他們表現了巨大的社會意義:
首先,他們反映了整整一個時代。一個人的思想感情與其生活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他的遭遇和命運必然反映他所處的社會和時代。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從孔乙己、呂緯甫、魏連殳到子君、涓生,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喜怒哀樂,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深深帶著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社會的印痕。在歷代封建社會,只要科舉制度還被作為一種控制知識分子的手段而存在,孔乙己和陳士成的悲劇就不可避免。
其次,作品告訴讀者,不容知識分子的社會是沒落的社會,折磨和摧殘知識分子最厲害的是封建主義。封建主義它實行的是專制主義,以一人或一家之利害為利害。為了維護其統治,對生產力最活躍的部分——人,采取各種各樣的壓制手段,特別是對待知識分子。這樣一來,封建社會的生產力也就得不到發展,長期陷于停滯狀態,而社會也日趨沒落。
第三,形象表明,知識分子需要進行世界觀的改造,要和人民群眾結合在一起,投身于社會斗爭的廣闊天地,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在呂緯甫,魏連殳,以及子君,涓生們生活的時期,工農群眾的革命運動尚未廣泛開展,現實還沒有提供給知識分子和工農群眾結合的廣闊舞臺。但是,歷史畢竟指出了和工農民眾結合的方向。的確,小說表現的客觀意義說明知識分子如果孤軍奮戰必然遭到失敗,只有和工農大眾的解放斗爭以及全社會的解放斗爭聯系起來,才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