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臣
摘要:物理課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一直是教學研究的手段,更是教學的亮點和重點。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謂探究學習是指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的思考、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掌握知識、技能。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有關物理實驗的探究性學習方法。
關鍵詞:物理實驗 探究學習 質疑探究
初中物理教學對學生而言是一門新學科,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在物理教材中,定律、定義等,都是前人已經證明了的。今天學生的學習就是在驗證前人的科學發現,所以在教學中很多的內容都涉及實驗。在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動手能力、親歷科學知識建構的過程都是大力倡導的理念。所以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是一大部分內容,在實驗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成為實驗教學的一個目標。
1、創建個性平臺,倡導學生大膽開展探究
許多物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利用實驗來獲取結論。因此,開放的實驗室,讓學生隨時隨地能進行各種實驗,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能否自己走好的必要條件。獲取有效的結論是學生開展某個探究活動的最終目的。書中的學生實驗大多都把實驗器材、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等敘述得非常細致,無論這些實驗是作為探究性實驗在知識教學前完成,還是作為一般的學生實驗在相關知識學習完之后去做,都不應先預習教材或由教師講解。即便是驗證性實驗或測量性實驗,如“測量導體的電阻”等實驗,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完全可以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原理、實驗方案,并進行操作。但對于一些學生確實難以完成的實驗,則可以通過教師適當點撥或學生看書完成。在自主探究活動中如何有效的監控學生的探究行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填寫“實驗探究單”的形式來有效調控學生的探究行為。每一次探究活動,我們都要求學生能提供“實驗探究單”。根據學生的“實驗探究單”,能有效地了解學生探究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方案,以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倡每次探究活動后,能寫出“探究小論文”(或探究心得)。學生在撰寫成小論文的過程中,經過相互交流討論,既體驗到思考、探索的心路歷程,又獲得了獵取真知的心智鍛煉,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探究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同時也領悟到了探究后的成就感。
2、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材聯系實踐。如在學習了物態變化的知識后,做人工制霜小實驗.對霜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認識:霜不是天上下的,而是空氣中水蒸汽遇冷凝華而成的。這些有趣的實驗,把學生引入物理知識的海洋。無形之中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開辟“廚房中的物理”實驗課題,讓學生利用家庭廚房里現有的物品進行實驗、觀察。此類活動在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適應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特殊需要,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充分體現了探究學習的開放性;因為只有開放才能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個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及方式,進而實現教學目標的個體指向,真正由學生從其生活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使學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邊,物理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也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探究自然物理的內在需要。
3、開發校本實驗,積極拓展教材學習空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讓學生親自動手,會遇到平時想象不到的操作問題,不斷嘗試練習,由不熟練、做不好到動作靈活、實驗效果良好,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他們利用身邊的器材,開發一些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但又不拘泥于課本的校本實驗,使實驗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能滿足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知識遷移能力,可讓他們真正地懂得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知識既有趣又有用。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獲得鍛煉,在知識應用的過程中得到提高。例如在學習了聲音的傳播后,可以指導學生設計一個實驗說明液體能傳聲,具體操作為用白紙把音叉與魚缸隔開,敲打音叉,魚逃走,說明水能傳聲。又如實驗在玻璃杯中注入多半杯水把生雞蛋放入水中可觀察到雞蛋沉入了水底。在玻璃杯中加入食鹽攪拌均勻發現雞蛋慢慢上浮最后浮到了水面上。又如,把一根不太硬的薄木條置于桌上,讓它部分伸出桌面邊緣,在木條的桌面部分蓋上一張紙,然后用手猛擊木條伸出部分,這時可見木條被擊斷。觀察到了現象學生會不由自主地進行分析思考現象后面的物理知識。這樣,通過課外觀察實驗,既理論聯系了實際,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物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探究實驗過程中,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應大膽地擺脫常規性的思維定勢,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根據本學科的特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本出發點,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目標,不斷挖掘和開發,努力讓學生掌握物理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探索未知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