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代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對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2015-12-25 04:49:47傅才武何璇
藝術百家 2015年3期
關鍵詞:文化建設

傅才武++何璇

摘 要: 在中國社會近代化轉型過程中,社會文化空間由私人領域向公共文化領域的拓展,促進了近代文化行業的形成并構成了建立國家文化體制的基礎。文化行業逐步成為影響社會運行方式的獨立結構,既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寬廣的文化消費空間,又在近代中國“以黨建國”的政治模式引導下構建了中國社會新型的文化動員模式,同時客觀上構成了中國“文化戰線”動員模式的路徑鎖定。

關鍵詞: 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公共文化領域;公共文化服務;文化行業;文化動員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盡管公共文化領域作為一個分析范式運用于中國近代社會具有其局限性,但卻是用來分析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動員模式何以成立的較好的分析框架。與中國古代傳統的農耕宗法社會不同,19世紀初從西方引入的報館、書店、圖書館、影劇院、博物館等新型文化設施,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中“鍥入”一種嶄新的文化消費結構,并開始重建中國人的文化生活方式。這一特殊現象也引起了我國學界的關注。如,王笛《茶館、戲園與通俗教育——晚清民國時期成都的娛樂與休閑政治》一文描述了清末民初民間演藝團體早期在茶園、戲園等公共空間的表演活動。馬敏《近20年來的中國商會史研究(1990-2009)》論述了商會作為社團組織的公共性、組織性。許繼霖《近代中國公共領域的原初形態及其演變》一文主要描述了學校、報紙、學會三種形態公共空間的社會功能和政治功能。賴繼年在《建構平臺與自我展示:留學生與近代公共文化空間——以報刊、學會、雜志為研究視角》論述了留學生在國內外創辦各類學社(會)、報刊,構建了知識分子公共輿論空間。蘇有全、徐冬《清末閱報講報活動對近代公共輿論空間的拓展》論述了近代報刊作為輿論空間的社會影響。吳稌年《清末新政與中國近代公共圖書館運動》敘述了清末民初時期圖書館由私立到公立的發展歷程及其公共服務功能的變化與影響。楊宇振《從“鄉”到“城”——中國近代公共空間的轉型與重構》一文,介紹了近代文化空間的范圍并概括出公共空間具有空間性、批評性、物質性的特征,等等。以上學者均從某個方面對近代公共文化領域的發展及影響做出評述,但未能全面描述公共文化空間的形成對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整體性影響。本文旨在從社會結構變遷的角度解析近代文化行業及公共文化領域形成的背后原因,并剖析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對我國文化體制構建的影響及意義。

一、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與特征 在傳統的農耕宗法社會,由于受政府管制、傳播渠道和文化生產成本等因素的制約,中國人的公共文化活動一般集中于宮廷、官邸、宗祠和廟宇等私人領域。宋代“勾欄”“瓦肆”的出現,建立了古代城市的半公共文化空間。明清時期,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行業組織的形成及人員的流動,公共文化活動逐漸在半公共性的會館、私人園林和祠堂廟宇中開展。直至清末民初時期,中國開始由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總體轉型,公共文化活動逐步由私人領域向戲園、影院、公園和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空間轉移,并促進了近代文化行業的形成。(一)文化行業的出現與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近代中國公共文化領域的出現,與西方世界的文化傳播方式傳入相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傳入,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知識生產組織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從1815年《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創刊,至19世紀末《申報》《新聞報》創立,發展到數百家報館和報刊發行網絡,形成了新興的報刊業。在報刊發展的同時,以商務印書館為首的圖書出版業也進入發展高峰期,逐漸形成了現代圖書編輯出版和發行業。與此同時,文化娛樂業也進入新階段,中國傳統的戲劇、戲曲相繼進入戲園、劇院、新式舞臺,實現了駐場表演,形成了演藝業。電影這一新式娛樂也進入中國并開始在中國流行,1896年西洋影戲在上海首次放映,直至20世紀初出現了“明星”“聯合”“天一”等知名電影公司,及“大光明”“國泰”等一流影院,構建了制作、發行、放映的電影產業鏈。此外,新式學堂、博物館、圖書館這類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機構也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自1862年清政府開辦京師同文館后,福建船政學堂、天津武備學堂、上海電報學堂等新式學校先后建成。同時近代圖書館業也應運而生,1847年上海天主教耶穌會創辦上海徐家匯天主堂藏書樓,而后湖南圖書館、中法大學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相繼成立。各地博物館的建立,使得古玩字畫、奇珍異寶由私人收藏轉為公眾觀摩,極大改變了中國的公共鑒賞方式,形成了新型的公共文化供給與消費模式。文化場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興建,以及近代文化市場的繁榮,為文化行業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和市場條件。其中,各文化業同業公會的成立是文化行業初步形成的標志。當出版、演藝、電影等行業發展至一定規模,大量的從業者就會倡導成立行業公會性質的自治組織,由此形成行業從業者共同體。1906年6月由《大公報》《北洋日報》發起成立天津報業組織,1906年7月天津報館俱樂部成立。當時出版、電影、圖書館、博物館等行業亦相繼成立同業公會(詳見表1)。同業公會的成立可提升群體意識、塑造行業身份,作為行業代表參與社會活動,代表了一種新的社會力量的出現,并融入社會結構。例如,1915年5月23日,正樂育化會代表北京各戲班提倡于是日(即中央公園開第二次救國儲金大會之日)各班停演一日,藝員佩戴“正樂育化會”徽章,到儲金大會,量力樂輸,并印有傳單數種到場散布。[1]可見文化同業公會的建立,作為一種力量進入傳統的社會結構之中,并開始改變傳統社會的動員方式。

文化行業的形成和文化市場的繁榮客觀上促進了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在傳統社會結構中,接觸文化活動的受眾面有限、渠道不多,主要是官員通過邸報或者宮門抄接觸朝廷信息,皇室貴族及士大夫階層在宮廷或府邸欣賞歌舞曲藝;普通大眾能夠參與文化活動的頻次有限,僅限于節慶、祭祀時在祠堂、寺廟進行的戲曲戲劇表演。普通大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空間有限,在清中期以前既無戲院、影院、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活動空間,也無報紙、雜志等大眾文化傳播媒介,知識信息的生產與傳播還不足以影響社會結構的運行軌跡。進入近代,由西方近代科技和管理技術支撐的文化生產與傳播方式進入中國社會,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文化生產和信息傳播方式,文化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促成了文化市場的繁榮,形成了文化行業的組織形態,文化行業的發展為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公共文化領域作為介于官方與私人之間的公開性、自由化、思想性和批評性的公共空間,它的形成標志著傳統社會結構的變遷,它為政治精英集團、社會精英、知識分子群體參與社會活動進而動員社會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二)文化行業的獨立化與公共文化領域的功能再造

近代文化行業的出現,是借助市場公平交易規則的保護,使其相對脫離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系統的羈絆,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子系統。這個子系統承擔了整體社會的文化生產消費和文化信息的傳播功能,并在傳統的社會整體結構功能系統中增加了文化的生產傳播功能、社會文化動員與組織功能等,實現了近代中國社會運行系統的功能再造。

1.增量型特征——在傳統的社會結構之外新增的社會功能系統近代意義上的圖書館、博物館、報紙、電影等文化形式傳入后,文化活動承載了思想傳播、信息交流、公共服務、娛樂大眾等新增的社會功能。文化系統被劃分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立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系統及涵蓋演藝、電影、報刊、出版等形式的文化產業系統。清末民初時期政府開始了公共文化管理的探索,1906年,羅振玉上“京師創設圖書館私議”,隨后清政府學部擬定《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在籌建京師圖書館期間督飭直隸、江蘇、湖南、湖北、浙江、山東、山西各省興建省立圖書館。 同時各地博物館也開始創辦,1904年,天津政府創辦華北博物院,1912年改國子監為北京歷史博物館[2]。 在省立圖書館及博物館興建之余,各縣還創建了提供民眾教育及文化服務的民眾圖書館(或稱民眾教育館)。其創建原則是:“一、須適合一般民眾的需要。二、須適合經濟的原則,即以最少的金錢辦最多的事業。三、須與民眾聯絡親近。四、須明悉社會環境,并適應之。五、須注重圖書的活用及推廣事業。六、須與其他民眾教育機構聯絡?!盵3]圖書館、博物館、民眾教育館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了近代的公共文化生產和分配體系的雛形;另一方面,這一公共文化生產分配體系是傳統社會所不具備的子系統,它為近代中國社會在經濟和政治子系統之外,新增了文化運行系統,文化運行系統與經濟、政治運行一起重新建立起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者改變了近代中國社會的運行機制。

2.結構型特征——在傳統的政治結構和經濟結構之外新增的文化結構

從系統論的角度而言,社會是一個大系統,在沒有進入近代中國社會以前,推動社會系統運行的主要動力來自君主專制的集權政治結構和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地主經濟結構。隨著西方文化與科技的傳入及近代文化行業的興起,文化成為新增的社會運行子系統,對社會的政治結構、經濟結構產生重大影響。政治活動可以借助文化形式,文化活動更可推動政治變革。如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呼吁社會革命。1911年7月17日,何海鳴在漢口《大江報》發表時評《亡中國者和平也》,1911年7月26日,黃侃在《大江報》發表評論《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兩篇文章指出中國社會已病入膏肓,非有極大之震動,極烈之改革,不能救中國,認為只有“大亂”(即革命)才能救中國[4],一時間引起國人共鳴。這種文化結構的建立,不僅影響政治結構的運行,也對經濟結構產生影響。近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市場的繁榮推動了文化經濟的發展,在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商業經濟之外,形成了文化產業,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的組成部分,文化經濟或者說文化產業滲透到其他經濟部門,極大改變了經濟領域的運行方式。民國時期,北京、上海、天津、漢口等大城市的報館、影院、戲園鱗次櫛比,生意興隆。以民國時期出版業的翹楚商務印書館為例,在文化經濟的推動下商務印書館的資本總量從1914年的200萬元升至1920年的300萬元,1922年時達到500萬元;營業額由1915年約307萬元升至1921年686萬元[5]。

3.組織型特征——政府之外的行業自治組織參與管理近代以前,歌舞戲曲演藝活動為社會主要的文化活動。為管理演藝行業,自清代始,政府鼓勵各地興建老郎廟。老郎廟即為梨園會所(或梨園公會),各地藝人、戲班均在此祭祀、聚會、議事。清代梨園會所歸內務府管轄,老郎廟首有時會賞給四品頂戴[6],梨園會館或梨園公會在組織形式上是半官方性質,以親緣和地緣為紐帶,附帶宗法性質的傳統行業組織。這類組織雖然具備祭祀、處理行業事務的功能,但由于機構不全、分工不清、權責不明等因素其對于演藝行業的管理基本上處于零散狀況。清末民初時期,各文化行業為了處理行業內外事務、維護行業利益先后成立了同業公會性質的自治組織,如“正樂育化會”“北京梨園公益總會”“天津報館俱樂部”“中國報界俱進會”“湖北劇學總會”“上海日報公會”等。這類組織具有非政府性、志愿性、非營利性和自治性等特征,是帶有近代色彩的社會自治性組織[7]。與中古社會的梨園公會在組織形式上表現為非官方性不同, 這類非政府組織在組織結構上擺脫了中古社會性質的倫理準則和任命性,采取會員制、董事制和選舉制,在組織管理上權責明確、章程清晰,實行了較為完備的管理制度。這種文化行業自治機構的出現,使得近代文化行業可以實現有目標、有組織的自治管理,體現了近代社會文化行業的管理模式與中古社會的區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近代公共文化領域的色彩。

二、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與價值評估[JZ)][HS)]

(一)公共文化領域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1.促使政府和社會建立專業化管理系統,形成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職能系統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和文化體制的構建造就了中國社會文化近代化的符號標識。1905年,晚清政府委派端方等大臣出使西方學習新政,1906年,端方等回國,提出新政的實施需要進行政治改革、軍事改革及興建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在政府的鼓勵下,文化娛樂設施和文化經濟也在口岸城市迅速發展。1907年,上海新舞臺開幕,1908年,虹口影戲院開業,1930年,上海南京大戲院附設音樂廳建成。各類文化場館的興建和文化經濟的繁榮,也推動政府專業化文化管理系統的建立。民國肇始,南京政府即在教育部下設置社會教育司管理文化事宜,社會教育司對文化事宜的管轄內容主要包含“圖書館、博物館、音樂、美術、演藝等”[8]。而在各省市則形成教育局管理文化傳播內容、警察廳管理文娛場所治安、社會局管理文化娛樂業稅收的管理結構。民國時期初年,政府專業化的文化管理體制經歷了一個從粗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1912 年11月14日,國務總理趙秉鈞向參議院行文,報請審批“民國圖書館官制草案”,設立國家圖書館[9]。1912年10月1日,民國政府內務部就“設立古物陳列所”向大總統行文[10],認為在政府有能力成立博物館之前,要先建立古物陳列所,并“以為博物院之先導”。1913年12月24日,民國政府內務部以第七十二號令公布了《古物陳列所章程》《保存古物協進會章程令》。根據《古物陳列所章程》,古物陳列所成立,且為國家公立文化機構,隸屬于內務部,分管博物館事宜。在新聞監管方面,袁世凱政府上臺后飭令內務部與警察官署負責對報紙的發行進行監管,到1918年又專設“新聞檢查局”對報紙內容進行審查。國民黨政府執政時期更加強了各地的新聞檢查,1933年5月起,在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城市首先建立新聞檢查所,要求各報在發稿前將所有稿件送請檢查。此外各地對于電影、戲劇的管理也日趨專業化,1926年2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會戲曲股成立了電影審閱委員會,對電影內容及放映進行審查。此后廣州、漢口、上海、南京先后成立了主管電影戲劇檢查的機構。自此,具有現代性的文化管理體制基本形成,其管理范疇涵蓋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事業,戲劇、電影等文化娛樂行業,以及新聞出版等公共媒體,可謂范圍廣泛、內容細分、管理專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國時期文化行業的規范發展。

2.影響到大眾的消費方式,重塑人們的閑暇生活方式中古時期,中國社會的文化消費主要以宮廷消費、家庭家族消費及集團消費為主,是一種貴族消費或者是帶有宗教色彩的消費。進入近代,社會文化消費以大眾日常消費、個人消費為主。宮廷文化消費即宮廷下設的教坊司、升平署、南府等機構專門培養樂工、伶人為宮廷宴饗或祭祀進行演出活動。家庭文化消費則是王公大臣、達官富戶為家庭娛樂而豢養戲班、伶人或邀請外來戲班進行表演以滿足日常娛樂的活動。集團文化消費則是軍營、地方府衙、寺廟、鄉間宗族為祭祀、節慶、筵宴等場合而邀請戲班進行的演出活動。進入近代社會,北京、上海、廣州、漢口等城鎮工商貿易繁榮,市民階層快速崛起,文化消費日益普及。首先,戲曲這一傳統文藝形式頗受市民青睞。晚清時期《海上竹枝詞》寫到:“出色京班次第來,金丹二桂兩排開。春魁大噪音清爽,喊好旁人幾十回?!逼浯?,電影這一新興娛樂更是吸引觀眾。1934年,明星公司導演鄭正秋執導的《姐妹花》上映了60天,前后共有18個省、53個城市和香港、南洋群島10個城市上映了《姐妹花》[11],可見當時電影的流行程度。同時,各省政府在省會設立圖書館、博物館,市縣成立民眾教育館為市民提供文化學習的空間。如成都少城公園內設民眾教育館,周末市民可前往消磨時間、聚會學習。此外,出版公司也注重推動文化教育發展,光華書局于1930年9月26日在《申報》刊登舉辦“讀書會”的廣告:“諸君如其欲得讀書上的種種利益者,務請從速加入光華讀書會。光華讀書會是為讀者謀讀書的經濟便利而成立的,加入光華讀書會能使讀者得到良好的書和廉價的書?!盵12]該廣告雖含有商業目的,但也起到推動普及社會閱讀的功用。大眾閑暇生活方式是構成近代公民特征的重要內容,城市中具有近代特征的平民文化休閑方式的出現,是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標識。

3.建立新型的社會動員與政治組織渠道,搭建各種精英集團展示其風采的大舞臺進入近代社會,文化行業的產生和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改變了傳統社會自上而下的社會動員模式,使得社會精英和政治組織可以借助公共文化領域向各方傳遞特定的價值觀和政治訴求。在古代中國,社會的動員一直遵循自上而下的線性模式,即主流價值觀從上到下在“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中流動,不存在上下層之間的對話機制。到了近代,洋務運動和工商業發展使得社會階層發生改變,社會階層的重新劃分及知識分子進入不同領域,改變了文化和信息的傳播生態,美國學者什德將傳播生態定義為:“傳播生態指的是信息技術、各種論壇、媒體以及信息渠道的結構、組織和可得性?!盵13]清末民初之際,由報刊、戲劇、沙龍、學校和博覽會等構成的公共文化領域的興起,重建了當時社會的傳播生態,社會精英和政治集團可在公共領域陳述觀點、針砭時弊、展示風采,進而以思想引領社會。如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倡導新民、立憲,反對革命、共和。1906年,孫中山在《民報》創刊周年慶典上發表演說,宣揚革命思想:“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散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14]宋教仁在《民報》第五號上發表《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介紹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顯然,這時的社會動員模式已由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直線型轉變為上下結合的互動式,不僅當局可通過公共文化領域進行社會動員,各政治精英集團也可依托公共文化領域發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傳遞價值觀,影響時局。公共文化領域的興起不僅重構了社會動員模式而且為不同政治組織搭建了傳播平臺。(二)公共文化領域對近代中國社會影響的價值評估

1.通過建立大眾文化消費重構市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動都市生活現代化的同時客觀上加深了“都市—農村”的文化“鴻溝”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設施首先在口岸城市進而在大城市快速發展,帶動了上海、廣州、漢口、天津等大城市文化市場的繁榮。大眾文化消費群體迅速增長,城市文化消費模式引領社會風尚。伴隨城市社會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發展,上海、廣州、漢口等市鎮逐漸發展為現代商業化城市,報館、戲園、電影院、音樂廳、圖書館、博物館等新型文化設施在大中城市建立,培養了一批讀書看報、看戲觀影的新型文化消費群體,重構了都市市民的文化生活,推動了都市生活的現代化。而在中國農村,由于農村經濟的衰落和農民群體的貧困,農村文化消費依然停留在中古社會。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分離,使得維持漫長宗法農耕社會的“城鄉一體化結構”出現斷裂。馬克思曾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亞洲社會的歷史是城市和鄉村無差別的統一。”[15]在中國社會近代化轉型之前,城市與農村的文化消費模式基本相同,但進入近代社會后,城鄉發展的路徑分離同時使得文化領域也出現了城鄉二元結構。在廣闊的農村既沒有報紙發行,也不可能普遍性地建立戲園、影院、圖書館和博物館,農村的文化消費依舊停留在節慶看戲,而農民接觸報紙、電影等新型文化形式的機會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都市—農村”的文化“鴻溝”。

2.文化行業與宣傳部門在“以黨建國”的道路上匯流,形成中國特色的文化動員模式近代中國的社會動員模式是一種在黨的宣傳部門主導下,綜合運用多種文化藝術形式,通過不同媒介傳播特定政治理念的組織和執行系統。孫中山先生尤為重視宣傳工作,早年留學海外時就創辦了《清議報》《中國日報》等借以宣揚革命主張。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于1924年又明確提出了“以黨建國”,即以革命的政黨——國民黨,革命的主義——三民主義,奪取政權,建立民族國家。而在“以黨建國”的道路上如何發動黨員、喚起群眾,唯有依靠宣傳教育,孫中山認為:“一個黨員,努力為吾黨主義宣傳,能感化一千幾百人。此一千幾百人,亦努力為吾黨主義宣傳,再能感化數十萬人或數百萬人。如此推去,吾黨主義自能普遍于全中國人民?!币蚨?0世紀30年代,在救亡圖存的國際國內環境的巨大壓力下,文化行業與宣傳部門在近代中國“以黨建國”的道路上匯流。國民黨立足于大小城市,力圖在中宣部及各省市宣傳部門的引導下借助報刊、戲劇、歌曲、電影、標語等多種文化媒介構建一體化的文化動員模式,以傳播“三民主義”,喚起民眾響應,實現“以黨建國”。如國民黨在上海創辦的《中央日報》發刊詞宣布:“本報為代表本黨之言論機關,一切言論,自以本黨之主義政策為依歸?!盵16](p.300)國民黨關于文化行業與宣傳部門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在對城市經濟和文化的掌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中國共產黨則立足于廣大的農村,結合當時農村文化的特征和宣傳動員的目標,以黨的宣傳部門統領各類文化藝術組織,大力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喚起民眾參加到革命的洪流中,在蘇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基本結論 近代中國文化行業的出現和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對近代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JP2]1.文化行業在“以黨建國”道路下演變為“文化戰線”,形成中國特色意識形態管理模式的最初源頭 由于文化動員模式具有將意識形態、政治綱領融于藝術形式、便于民眾接受的特點,能對廣大群眾起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所以國共兩黨都十分重視對全社會的文化動員工作。在1927至1937年十年的內戰期間,國民黨立足于城市進行文化動員和意識形態宣傳,中國共產黨則立足于廣大農村進行文化動員和意識形態宣傳,各自形成了文化管理和意識形態管理的基本經驗。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兩黨開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國共兩黨都認識到進行文化動員和意識形態宣傳對于喚起國人抗戰意志激勵軍民積極抗戰的重大作用,積極組織文藝界同仁進行抗日宣傳,兩黨共同組建了文化領域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鞍恕ひ蝗变翜箲鸨l后,成千上萬的文化人士、青年學生從東北、華北、東南匯集武漢。1938年1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主任秘書陽翰笙鑒于武漢的文藝界人才匯聚,提議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文藝界救亡團體,其目的在于“把分散的各個戰友的力量,團結起來,像前線將士用他的槍一樣,用我們的筆,來發動民眾,捍衛祖國,粉碎寇敵,爭取勝利”[17](p.16)。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成立,促成了全國文藝界人士空前廣泛的聯合,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抗日救亡活動。郭沫若評價為:“這是文藝家們的大團結,這在中國的現代史上無疑是一個空前的現象?!盵17](p.212)《新華日報》為此發表專論:“這是一個中國文藝史上的盛舉,值得我們來歡欣鼓舞的?!敝腥A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成立,標志著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但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成立過程中,國共兩黨都對它進行了滲透,它從成立之際就不是一個純粹的民間組織,此后兩黨圍繞它的領導權又展開了激烈的較量。但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戰線”理念和意識形態管理模式被一直沿用,形成了中國特色文化行業與意識形態相融合的綜合管理模式,影響至今。

2.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與發展,為重建民眾的公共文化生活形態奠定基礎

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對民眾的日常文化生活樣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現代圖書館、博物館、新式學堂興建后,民眾開始走出家門前往圖書館讀書學習,到博物館參觀鑒賞,進學校接受系統教育,這已大大不同于中古時代民眾的生活方式。戲園、電影院、大舞臺、音樂廳等公共文化場所興起,民眾可以前往戲園聽戲,影院觀影,舞臺看演出,音樂廳賞樂,民眾的文化娛樂活動已不限于在皇宮、祠堂、寺廟、私人府邸觀看戲曲戲劇。而民眾在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相互交流結成相對固定的文化團體,如戲迷組成京劇票友會,讀者參加光華書局讀書會等。這種在公共空間進行公開、互動、參與式的文化活動,有利于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擴張,由此構成了近代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內容,而公共文化領域的形成和文化行業的出現為重建民眾的公共文化生活形態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楚小慶)

參考文獻:

[1][ZK(#]陳義敏.京劇史系年輯要(三)[J].戲曲研究,1994,(01).

[2]李慧竹.中國博物館學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3]俞佳奇.民眾圖書館實施法[M].北京:中央大學區立通俗教育館推廣部,1923.12.

[4]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37.

[5]莊俞.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1.

[6]廖奔.梨園公會淺考[N].中國文化報,2000-11-16(3).

[7]張康之,李傳軍.公共行政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教育部官制修正草案理由[A].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文化(第三輯)[C].南京:江蘇古籍書版社,1991.

[9]臨時大總統為民國圖書館官制草案、中國紅十字會條例草案提請議決咨[A].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文化(第三輯)[C].南京:江蘇古籍書版社,1991.

[10]內務部為籌設古物保存所致大總統呈[A].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文化(第三輯)[C].南京:江蘇古籍書版社,1991.

[11]沈蕓.中國電影產業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70.

[12]“讀書會”[N].申報,1930-09-26.

[13]戴維·阿什德著,邵志澤譯.傳播生態學控制的文化范式[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

[14]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A].中國近代政治思想論著選輯(下)[C].北京:中華書局,1986.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19.480.

[16]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300.

[17]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史料選編[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27.

猜你喜歡
文化建設
基層院檢察文化建設的認知與實踐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10:31:19
創新民間美術傳承模式 生態式發展新農村文化建設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4:30
文化引領學校走向科學健康發展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4:22
創新發展 奮勇前進 釋放洪荒之力
淺談基層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淺論基層群眾文化緊跟時代步伐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41:35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醫院文化建設的思考
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 精品国产自|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乱强伦| 久久77777|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国产人人射|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国产爽妇精品|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成人在线第一页|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999在线|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精品91视频| 久久国语对白| 99er精品视频| 欧美a√在线|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99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精品xxx|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9|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一级片网址| 五月婷婷欧美|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精品视频第一页|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欧美在线网| 97成人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91在线中文| 亚洲区欧美区|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成人日韩视频|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国内黄色精品|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另类综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