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藝虹??
摘 要: 鋼琴音樂教育在我國音樂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專業鋼琴教育還是業余鋼琴教育,無論是啟蒙教育還是進修提升鋼琴教育,在國內都占有大量的市場。文章旨在通過對當下鋼琴音樂教育本土化研究狀況的梳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對本土化進程中出現的諸如重技輕藝、改編作品的審美悖論等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反思。
關鍵詞: 音樂藝術;鋼琴演奏藝術;本土化;鋼琴作品;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HK]
音樂教育的本土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然進程,對于一個曾經的半殖民國家、一個曾經全面引進西學的國家,文化發展的本土化是一個文化自覺的選擇,那些表面看起來人為進行的本土化教學或表演,實際上也就是文化自我生成的必然性,這種本土化的意義不僅僅是文化身份的認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更是民族自尊心的崛起與維護,也是文化創造性發展的體現。音樂教育的本土化涉及音樂領域諸多方面,其中最具有特殊性的是鋼琴音樂教育本土化,這源自鋼琴這種樂器本身所獨具有的屬性。鋼琴作為建立在十二平均律基礎上的樂器,是西方人和聲性、立體化、追求厚重的經典審美品位之象征,與中國人建立在純律以及五度相生律基礎上的音樂,以追求陰柔、線性、空靈的審美意識本質上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的本土化較之于音樂的其他領域,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中國鋼琴音樂的本土化進程隨著鋼琴進入中國就已開始,無論是創作領域還是教學領域,甚至是鋼琴樂器本身早期都伴隨著本土化的努力。當然,本土化并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本土化應該是開放性的、民族性的尋找,更是民族性的超越。
一、本土化、民族化之概念辨析 音樂教育的本土化,強調的是學校教育與本土音樂相互生成的體系,本土化不是一個標簽,不是一個特色班和精品課程,而是一個辦學定位、理念和辦學模式,是一種具有社會開放性的,不僅僅囿于校園內的音樂文化運行機制,而是與其他學科、社會、政府機構及民眾參與的開放式音樂文化生成體系。宏觀的本土化可以認為是民族化,微觀本土化是同一個民族內部各個區域化及民間化。因此,民族化的概念比本土化籠統一點,如果在本民族內部進行本土化也叫民族化,在學理上不妥。另外,民族化總會讓人聯想到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民族保護主義。所以,本文采用本土化而不用民族化。當然本土化與區域化也有差異,區域化是地理劃分為主,本土化主要依靠文化性質區別。[1]本文所指涉的本土化,不僅僅包含相對于全球化而來的宏觀本土化,也包含相對本國農村城市化進程而來的微觀本土化。但是,這兩個本土化的實現雖然相互交流合作,分工卻涇渭分明。比如,宏觀的本土化主要由國家九大專業音樂學院以及藝術院校承擔。因為本土化的實現不僅僅需要教育理念的引導,更需要各方面教育資源的支持,比如師資、經費、各種學術交流等等。并且,位于各大中心城市的專業院校在宏觀的本土化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這跟我們國家的學校體制從中央到地方,從中心城市到邊緣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分布的等級格局息息相關。
因此,宏觀的本土化,比如國家京劇、昆曲以及各個地方大的劇種或者主流的傳統音樂文化群落的本土化,主要需要經費和師資都充足的、在中心城市的專業音樂藝術院校來完成。而地方化的或者說區域化的支流以及小范圍的本土化,主要需要處在二線或者其他邊緣地帶的普通高校的音樂院系來承擔。從2009年杭州召開的首屆“全國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與區域音樂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所獲得的信息和提交的論文來看,學界將微觀本土化稱為區域化。地方院校在微觀本土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語言、文化資料收集、采風等方面具有近水樓臺的便利。
二、鋼琴音樂本土化研究現狀 有學者認為,中國鋼琴音樂本土化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是值得質疑的。中國鋼琴音樂本土化的進程,不僅僅體現在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創編方面,無論是對于古曲、民間器樂還是民歌,更重要的在于原創性作品的成熟以及民族化方面。而就中國整體的音樂發展現狀看,認為鋼琴音樂本土化已取得實質性進展怕為時過早。因為在整個教學體系都處于西方音樂傳統教學框架下的中國音樂文化怎么樣才算本土化都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更何談取得實質性進展?雖然有大量的、成功的古曲、器樂及民歌改編鋼琴曲,但是改編的鋼琴曲能否證明中國鋼琴音樂本土化也是目前應該探討的問題。雖然我們有《黃河》鋼琴協奏曲這樣既具有原創性又具有本土性的成功案例,但是這樣的曲目以及創作路徑由于西方現代以及后現代音樂潮流涌入,加上世界音樂潮流的沖擊,并沒有成為中國本土鋼琴音樂創作的主流。那么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無法自信的說我國的鋼琴音樂本土化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一)鋼琴音樂本土化目前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近年來鋼琴音樂本土化相關文獻的考察,關于鋼琴的本土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即,鋼琴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和鋼琴作品創作本土化研究。這兩方面的研究有些側重于所取得的成就,有些側重于對存在問題的反思,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大多數文章認為,在鋼琴教育方面目前存在問題有:1.鋼琴本土化教學理念不明確;2.鋼琴本土化教學作品偏頗;3.鋼琴本土化技法研究尚缺;4.鋼琴本土化課程建設滯后。通俗和具體一點講,問題主要在于:教育觀念上不重視,包括創作、表演、教、學各個環節不重視;本土化作品數量和質量都不夠力度;本土化教材從啟蒙到鋼琴教育的各個階段都沒有完善的技法訓練體系;在教學和表演以及比賽中,對于本土化作品的選擇比例過于狹小。針對以上問題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有:1.增加本土化鋼琴作品創作和演奏密度;2.增加鋼琴教師的本民族意識;3.加強社會引導;4.啟蒙鋼琴教育階段要有意識的增加本民族曲目,編創具有中國風特色的本土教材;5.確立多元化教學原則,增加本民族鋼琴作品在教學中的比例;6.加入非歐洲鋼琴作品;7.提高鋼琴教師的專業和多元音樂文化素養。[2]
可以看出,關于本土化的研究還處于淺顯的、呼吁的層面,沒有深入的、機制性的研究。針對存在的問題,沒有可具體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比如,如何增加本民族鋼琴作品創作和演奏密度?國內主流的觀念是,學鋼琴專業的目標是比賽,比賽的最高水準都是國際或者國外的比賽,比賽作品選擇外國作品是必然的。那么我們用什么來刺激民族化鋼琴的創作和演奏?如何增加動力和提供機會?或許舉辦民族鋼琴大賽是個不錯的出路。另外,如何增加教師的本民族意識?通過什么途徑?如何增加社會引導?怎么引導?用什么手段引導?以及關于教材的問題都是需要得以追問。這些問題,才是鋼琴教育本土化研究亟待深入研究和解決的實質問題。(二)鋼琴音樂本土化所取得的成就
1.具體教學方面。對鋼琴音樂現狀,教育方面持積極態度的代表性論點認為:盡管鋼琴教育存在本土化方面有很多不足,但是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并且對當前鋼琴教育發展抱有很大的期望。(1)信息化鋼琴教育平臺構建與規模空前,國際化人才培養形成良性運轉;(2)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對教學實踐有重要指導,學科理論構建走入專業化、系統化,并向縱深化發展;(3)師資建設合理,老中青三代教學各具特色,并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4)教材建設空前繁榮,編著、引進使得大批量教材得以出版和使用,為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提供載體;(5)以賽促學的各類賽事,搭建了發現人才、檢驗教學與促進校際、區域進行交流的重要平臺;(6)中西交流與碰撞頻繁,不斷汲取多元鋼琴音樂文化,同時將教學成果推向世界;(7)社會鋼琴音樂教育如火如荼,發展勢頭良好,為全面提高中國鋼琴水平奠定基礎。[3]以上這些成就顯然是在歐洲教育體系內的教育成果,無論是師資,課程、比賽作品選擇,賽事成績本土化進程都不明顯,只有在教材的編纂上具有本土化的努力,“中國風格鋼琴教材”相繼陸續出版。例如系列叢書《中國風格鋼琴曲集》《中國風格兒童鋼琴曲集》《中國民歌鋼琴復調小曲40首》《中國風情鋼琴曲八首》《中國名歌改編的通俗鋼琴曲》,以及新近出版的《百花爭艷——中華鋼琴100年》系列作品集等一批優秀教材。但與國外創編的教材數相比,仍相差甚遠,希望引起足夠重視。正因為如此,鋼琴教育本土化的研究與實踐才更應該提上日程。
2.作品創作方面。中國鋼琴自引進之日起,在作品方面就伴隨著本土化進程,到目前為止,鋼琴作品的本土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以愛情故事為題材改編創作的作品;(2)以影視歌曲為題材改編創作的作品;(3)以愛國歌曲為題材改編創作的作品;(4)以中國古曲文學為題材改編創作的作品;(5)以戲曲為題材改編創作的作品;(6)創作技法的民族化;(7)民族器樂演奏技巧與鋼琴演奏技巧相結合等等方面。另外,以中國民歌改編和創編的鋼琴曲更加成就顯著。[4]
三、鋼琴音樂本土化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技術化與藝術化的爭論很多研究者呼吁,目前的鋼琴教育過于追求技術化,忽略了藝術性,并上升到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談論鋼琴教育的藝術性問題。很多研究者一致認為,綜合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的低下,導致了鋼琴教育技術化的泛濫。其實,對技術的不斷追求和超越是西方音樂文化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技術的突破甚至是每一次音樂變革的標志。本文認為,中國鋼琴音樂教育不是技術泛濫,而是技術化不夠。技術化是中國鋼琴音樂本土化的必然性,是必須接受和承認的,技術化不是沒文化,技術本身也是一種文化。這種把技術與文化對立起來的理論思維路徑是偏激的,不是不想追求藝術,而是鋼琴藝術在本土化的進程中,必然要面臨技術化,技術化是一個西化的結果。這個結果證明,文化是不能全盤移植的,要改變這種技術化的泛濫,一條出路是學習者審美文化和審美意識跟著技術西化,另一條是西方技術的本土文化和本土審美化。(二)本土化進程中鋼琴作品的審美悖論在鋼琴教學上,很多研究者強調提高人文素質,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質?大家總強調以審美教育為核心,那么什么是審美教育?普遍的結論是,人文素質等同于綜合文化素質,即所謂的大文化修養,比如姊妹藝術的知識、文學的知識、社會學的知識、哲學美學的知識等等,其實指涉的是一個人知識的廣度,能力的強度以及品質和人格的高度。審美教育廣義上是指給非藝術專業的人以藝術教育,而對于藝術專業的人則給予以美的形式為主的教育,純粹的審美總是從形式美開始,因為藝術的內容往往與藝術之外的文化息息相關,容易導致非藝術非審美的教育,以德育代替美育。因此,狹義的審美教育就是提升感受形式美的能力的教育。[5]審美是需要文化準備的,假如給中國農民聽民間音樂,尤其是當地的民間音樂,他們會有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審美體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傷感的情感體驗。如果給他們聽交響樂,他們一定會覺得亂且一片嘈雜,沒有相關文化的積淀和理解,審美是很難發生的。中國鋼琴教育強調審美教育和譴責技術化是同樣偏頗的。因為從廣義上來講,中國鋼琴的普通觀眾和高端演奏在審美上處于兩個文化語境。演奏國外的作品要國內的普通觀眾聽是背離審美規律的行為。演唱也一樣,美聲歌唱或者西洋歌劇在中國大眾中不能被普遍接受就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不是自己的本土文化,即便接受了,也會導致技術化或者膚淺化。這是文化的必然性,這種情況并不僅僅是音樂領域。我們都體驗過,唱自己本土的歌與唱別人文化語境中的歌是兩種內心體驗,一種用心一種用嘴。如果說唱別人的唱得像,那也主要是在能夠模仿的因素上,感覺上總不會到位,除非整個演唱者內在的文化感覺也改變為演唱作品的文化語境。即使是在審美多元化的今天,任何審美想象總是具有基本的審美文化原型,否則,任何器樂音樂的審美理解就是不可能的。[6]這種審美悖論對于審美人格的塑造具有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影響,也是中國音樂本土化過程中需要研究的課題。
四、結語 中國鋼琴音樂本土化的訴求跟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建設的努力一樣,都是在這種大文化背景下的一種必然性訴求。當下中國音樂文化中,促成傳統音樂文化覺醒的力量主要來自以下方面: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2.地方高校音樂辦學特色的需要;3.音樂人類學的興起;4.對西方音樂中心論的反思與解構沖動;5.部分學者文化保護意識的覺醒及呼吁。在中國鋼琴音樂在平民化發展、非專業化發展和價值多元化發展趨勢的當下,如何做好本土化是一件需要全力以赴的事情。面對這種發展趨勢,如果不做到本土化,將對塑造中國人的鋼琴審美意識和審美人格產生不利因素,形不成大眾的文化歸屬感,也不利于形成中國鋼琴音樂文化流派。鋼琴音樂本土化的最終目標,是要做到鋼琴教育觀念本土化、作品本土化、技術訓練本土化(教師教材),審美觀念本土化,審美人格本土化(建立本土化審美人格)。這樣就需要建立中國鋼琴教育體系,需要健全、建立從技術訓練(啟蒙、業余、專業)、作品、教育家、演奏家、欣賞群體到比賽體系、市場營銷及傳播體系。本土化,并不是排斥歐洲體系,而是走出唯歐洲體系,但從教育現狀及現實來看,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的本土化進程依然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陳娟娟)
參考文獻:
[1]張映蘭.音樂教育本土化與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研究[J].藝術教育,2010,(12):99.
[2]陳聲鋼.中國風格鋼琴作品中之“國風”意識的培養[J].音樂探索,2007,(04):66-69.
[3]增旭.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建構[J].音樂探索,2010,(02) :141-146.
[4]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M].北京:華樂出版社,1996.18.
[5]張業茂.音樂教育價值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9
[6]李詩原.中國現代音樂:本土與西方的對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