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延軍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推進,傳統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已然不能適應當今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日益成為了廣大教學工作者的共識和共同追求目標。基于此,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這一問題淺談一二。
關鍵詞:初中物理 有效性 導入 探究 活動
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當前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模式機械單一,即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講授和灌輸課本知識,這便在極大程度上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也不利于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進而極易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鑒于此,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一定要及時掙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并貼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數學的具體內容來積極探索和尋求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使傳統課堂“高耗低效”的教學現狀得以有效改觀,從而切實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一、有效導入,激發興趣
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端,它雖然所占時間很短,但是卻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乎著學生對于一門學科的好惡程度。因此,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一定要在充分認識到課堂導入重要作用的基礎上,貼合學生特點與教學實際,對導入環節進行精心設計,以便在聚焦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順理成章地引出新課內容,進而為物理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例如,以“壓強”這部分內容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對學生說道:“請同學們起立,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個游戲。”之后,我讓學生伸展雙手放在課桌上,身體前傾,用雙手支撐起全身的重量。接下來,我又讓學生將雙掌握成雙拳,用拳面支撐起全身。這時,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在這兩次的活動中,手的感覺如何呢?”學生紛紛答道:“第一次手不疼,第二次手疼。”于是,我繼續問道:“大家在這兩次的活動中的體重是一樣的,對桌面的壓力也相同,可是為什么造成手的痛覺是不同的呢?”如此,通過以游戲導入新課,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了學生的學習思維,而且還引發了學生急于學習和了解新知的強烈愿望,進而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物理一直以來都是一門令很多學生感到畏懼的學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學科極具抽象性的特征,這便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阻礙。鑒于此,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不妨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課堂的主動權還于學生,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親身參與,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例如,以“摩擦力”這部分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我先是利用多媒體幻燈片向學生出示了生活中的摩擦力利用,其中有擰瓶蓋、寫字、掃地和給自行車加潤滑油等等,以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并思考摩擦力的定義和產生條件。之后,我向學生問道:“為什么牙刷能夠去除牙垢?主要是什么力起了作用?為了讓牙齒刷得更加干凈,可以用哪些方法增大摩擦力?”接下來,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刷牙體驗,思考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通過動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如此,通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親身參與,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而且還深化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進而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三、開展活動,學以致用
雖然物理學科獨具抽象性的特征,但其歸根結底是一門應用類學科,“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物理學科的真諦。因此,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除了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之外,還應當積極設立知識應用環節,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所學知識加以實踐和運用,以此來強化學生的物理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物理應用意識,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是提高物理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學習完“生活用電”這部分內容之后,為了增強學生的物理應用意識,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我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來觀察并繪畫出家里的電路圖,之后對電路圖的結構進行分析,寫一份家庭節約用電的報告。除此之外,在學習完“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這部分內容之后,我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時間用硬紙扳或橡皮泥來制作一個輪船模型,比一比誰制作的輪船載重量最大。如此,通過設立知識應用環節,讓學生在生活中對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運用,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課本知識,而且還使學生體會到了物理學科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進而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物理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物理應用意識,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應將“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作為孜孜不倦的教學追求,并積極尋求符合學生興趣愛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策略,以優化物理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促使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能夠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斐雯,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5,2(24):137
[2]李寶環,談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5(S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