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關懷對結腸癌根治術病人圍手術期病人的護理干預
楊敏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胃腸外科湖北武漢430000)
摘要目的: 討論人文關懷對圍手術期病人的心理干預效果,觀察人文關懷對圍手術期病人的指導作用。方法:對我科收治的60例病人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一般的胃腸外科病人護理常規護理,對觀察組病人采取人性化關懷模式對病人提供身心、生活方面全方位的護理干預。結果: 采取人性化關懷模式干預的病人在應對手術的心態,對疾病的認知,以及對術后的注意事項,手術之后觀察和自身感受的重點都比一般的常規護理的病人要清楚,病人在術前和術后的心態方面都明顯優與一般護理常規下病人的心態。結論:人文關懷在結腸癌根治術后的病人實在必行。
關鍵詞結腸癌根治術;人文關懷 ;圍手術期
【中圖分類號】R473.73
隨著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全面開展,人文關懷模式在幾乎所有的三甲醫院開展起來。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人們對于醫療護理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臨床護理工作也從傳統的護理方式逐步向人性化和整體化的方式轉變[1],要求提高護理過程中的人性關懷由于胃腸外科住院患者年齡較大,家屬對護理服務有著較高要求,當發生不滿意事件時,會出現護患關系緊張,誘發醫患糾紛[2],病人自身的配合以及病人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理解和對醫護服務者的認同對病人病情的恢復,對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都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醫療工作的順利開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3月15日至2014年5月20日我科室手機的結腸癌病人共100例,將這100例。納入標準為,第一次接受治療,符合結腸癌手術指證,病人有經過術前談話后同意手術,病人有良好的交流配合能力,通過知情同意后病人同意參加我們的調查研究。符合標準的100例病人中男,62例,女38例,學歷程度為:本科,16人,大專,18人,高中,23人,小學,43人。年齡為,33-41歲,13人,42-50歲,12人,51-59歲,21人,60-68歲,26人,69-78歲,28人。
1.2 方法
1.2.1 將符合條件的病人分成兩組對照組合觀察組,對對照組病人采取一般的胃腸外科常規護理方法進行病人病情觀察,病人治療,康復等方面的護理,對對照組病人提供病人從身體到心里的人文關懷模式。我們將全院的對人文關懷有濃厚興趣的所有醫護人員組成護理人文關懷活動自愿者,自愿者中有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2名,護理工作的3名,醫生2名,科室護理人員3名,所有參加人員都必須接受為期一個月的心理和病人病情知識的相關內容培訓,培訓合格后方可參加自愿者服務工作。自愿者要求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精力,對生活細致,對工作負責。有一定的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2 所有參加人員負責為期一年的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成員進行跟蹤調查研究,收集整合病人的基本信息,跟蹤分析病人術前的心態,術后的病人病情的恢復情況。術后病人及家屬對疾病及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
1.2.3 自愿者必須配合科室幾位自愿者對病人實施人性化的人文護理關懷,協助本科室志愿者完成病人從術前到術后的整體責任制整體護理,和有效的醫護配合。志愿者醫生也必須為提供人文關懷的護士提供理論上的和專業方面的協助。
1.2.4 在分工結束后,志愿者在科室取得護士長和相關領導的同意,進行相關疾病知識的收集,心理干預材料的收集,在科室設計成一個專門的為圍手術期病人提供心理護理干預的心理干預治療室,目的是對所有圍手術期病人給予術前的評估和必要的心里干預。
1.2.5 干預的內容主要有相關的結腸癌根治術的一些相關知識,歷年來結腸癌根治術后所有病人的恢復情況和生活情況的在現,和手術中一些手術的圖片資料。
1.2.6 對所有圍手術期結腸癌根治術病人與術前晚實行健康問卷的形式,問卷內容主要為一般疾病的知識,病人心理情況,病人緊張情況,問卷調查的總分為100分,其中80-100分滿意,<80分為一般,分數越高說明病人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越高,對手術的信心和疾病的康復情況更加有信心。其次在出院前一天發放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MCMQ),調查患者的應對方式。該問卷共20個項目,有面對、屈服、和回避3種應對方式,得分越高說明該種應對方式使用的頻率最高,并作為手術期間最主要的應對方式。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69、0.60、0.76[3]
1.2.7 統計學方法,對所有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采用spss18.0對其進行卡方檢驗,和t檢驗,有效值設定為ɑ=0.05.
2.1 兩組對健康知識掌握的滿意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對健康知識掌握滿意度比較
2.2 兩組應對方式維度得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應對方式維度得分比較
3.1 結腸癌是發生于結腸部位的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占胃腸道腫瘤的第三位[4],近年來,結腸癌的發病率與病死率在我國呈上升的趨勢,達到或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其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高發年齡普遍在50~60歲,比西方國家平均提早10歲[5]。對腫瘤進行外科的手術切除,這是癌癥治療中重要的方式之一,多應用于早、中期病人,對某些早期實體瘤是首選的方法。結腸癌對放射治療和抗癌藥物都不敏感,應以根治手術治療為主。手術適應癥為早期癌,局部浸潤范圍小,未波及重要器官,無遠處轉移,健康情況良好者,適于做根治手術。所謂根治性手術,是指手術范圍包括腫瘤全部,及其所在器官的大部分或全部,必要時還需將該部位周圍的淋巴結轉移區整塊切除,即所謂根治術。對于結腸癌根治術的合理切除范圍,王正康[6]從原發癌的徹底切除、所屬淋巴系統的清掃、中間淋巴結的清掃、主淋巴結的清掃、擴大的淋巴結清掃等幾個方面做了專門研究。王文躍還介紹了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王文躍認為,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以人體的胚胎發育過程為手術的解剖基礎,沿胚胎發育的先天層面銳性分離,精細解剖,保證包裹腫瘤系膜的完整性,防止結腸系膜破裂造成的腫瘤播散,更加符合腫瘤手術中的無瘤操作原則,從而通過手術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7]。
3.2 在結腸癌根治術中大多數人為年紀較大的高齡患者為主,他們大多數人文化層次不高,對疾病的知識人了解不多,他們很多人把癌癥和死亡看著一個相同的概念,許多人生病了之后精神一蹶不振,從此加重了病情,同時也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還有一部分老年患者自認為年紀大了,生死無常,對疾病的知識不了解也選擇了面對,不去治療疾病,最后也延緩了病情。
3.3 通過志愿者心里和健康小組的干預,所有觀察組病人在生活面對手術,接受治療和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上面明顯優由對照組患者,而且這些病人也很積極的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和家屬的安慰,面對生活的方式也很樂觀,術后的康復情況明顯優與對照組患者。
在研究中發現,由于現在所有的大型醫院,護士的護理工作都處于超負荷狀態,這樣導致了健康教育的工作得不到很好的開展,因此,實現人文關懷的路徑還需要得到衛生部,護理部和中國相關各部門的配合,使得各醫院的床護比例真正達標,提高護士的滿意度,才能真正的實現病人的優質護理和各種健康教育路徑的全面展開。為病人提供一個更好的就醫環境,和更加高尚的全新的醫療護理服務理念。
參考文獻
[1]劉春華.人文關懷在兒科護理中的效應[J]. 吉林醫學,2009,30(18):2134-2135.
[2]孫淑貞,曲星華.人文關懷護理在兒科中的應用 [J] . 齊魯護理雜志,2015,3,3(21) 74-75.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兩邊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出版社,1999:124-129.
[4]孫敬國,蔣曉忠.Twist蛋白表達與結腸癌發生發展的關系研究[ J ] .中國全科醫學,2011,4 (14 ) :1311-1314.
[5]鄭靈巧,馬彥明.大腸癌發病率不斷攀升[ J ] .老年健康,2011, (5 ) :4.
[6] 王正康.結腸癌根治術的合理切除范圍[ J ] .國外醫學外科學分冊,1989 ,(1) :9-10.
[7]劉見榮,侯風剛.結腸癌治療概況[J] .遼寧大學學報,2014,21(2)201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