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語譯制研究的問題與思考*

2015-12-27 15:36:12麻爭旗信莉麗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受眾研究

■麻爭旗 信莉麗

民族語譯制研究的問題與思考*

■麻爭旗 信莉麗

影視劇作為日常文化消費品與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形成密切相關。然而語言不通影響到了漢語影視劇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效果,民族語譯制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理想途徑。同時,民族語譯制還承擔著維護邊疆地區安全的重大使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民族語譯制事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民族語譯制研究也先后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和從經驗到功能的三次轉向。歸納總結出近三十余年來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中的一般特征和特殊規律,深入地了解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中的優點與不足,有利于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語譯制研究的理論框架,從而為促進民族語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依據。

民族語;影視譯制;譯制研究

影視劇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敘事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現社會風貌和民族文化。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娛樂形式,影視劇也成為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受眾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漢語是我國影視劇生產的主要語言,然而在我國的一些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語言成員多依靠民族語言來實現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交流活動,他們對漢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較弱,因此,少數民族受眾在觀看和理解漢語影視劇時,語言不通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而少數民族地區的影視劇生產能力和速率無法滿足當地受眾的觀看訴求。民族語譯制通過有效溝通不同的語言體系,為少數民族受眾觀看漢語影視劇提供便道①。

我國作為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民族關系的和諧穩定與國家的長治久安密切相關。隨著全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區域間的經濟合作使民族之間的人口流動速率愈發頻繁,民族語譯制便于少數民族受眾理解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也能在輕松情境下促使少數民族受眾形成情感共鳴和國家認同。同時,民族語譯制還承擔著維護邊疆地區安全的重大使命。基于此,歸納總結出近三十余年來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中的一般特征和特殊規律,深入地了解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中的優點與不足,有利于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語譯制研究的理論框架。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55個少數民族大多數都居住在邊疆要塞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在歷史流變過程中形成了獨立的文化語言體系,且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語言的鴻溝成為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和教育娛樂的主要屏障。黨和政府自建國以來就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問題,注重保護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獨立性,并通過法律法規的手段來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的平等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第十條明確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②建國之后,電影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先后經歷了“同期翻譯的放映員”“涂磁錄音”“國際樂效加民族語臺詞”和“數字工藝”這四個發展時期。影視劇、電視節目和廣播節目等媒介產品的譯制則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目前,我國少數民族較多的省份均設有民族語譯制的相關機構,如西藏譯制中心、新疆譯制中心、甘肅譯制中心、青海譯制中心、云南譯制中心和四川涼山譯制中心等,為少數民族地區受眾提供電視連續劇、電影和科教片等譯制作品。

經濟發展增加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復雜性。我國的媒體語言多以漢語為主,國內少數民族地區能夠消費的媒介產品數量遠遠低于國內其他城市和地區,習慣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受眾無法理解漢語媒介產品中的內容。民族間的語言障礙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的效度和生產力的發展,信息流通不平等成為了漢語使用能力較弱的地區亟待解決的問題。“十二五”村村通在我國的廣西、云南、新疆和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進展順利。與此同時,衛星電視的覆蓋面逐漸擴大,影視劇譯制的問題顯得尤為緊迫。

回顧和梳理我國民族語譯制的理論研究成果,有助于學界和業界更深入地認識到民族語譯制在未來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筆者通過對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I)的中國知網的文獻檢索和梳理發現,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在各個時期內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我國最早有關于譯制的文獻出現在1954年,這些文獻多屬于語言學的研究領域,研究者在論述民族語言問題時稍有涉及民族語電影的翻譯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逐漸開始受到重視,文獻數量也逐年增加。基于民族語譯制的現實意義,筆者在分析已獲得的文獻的基礎之上,歸納總結這一研究領域的時代特點,試圖勾勒出對我國民族語譯制的認識從實踐到理論的發展軌跡,以探索我國民族語譯制理論研究的路徑和方法。

二、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的歷史溯源

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民族語譯制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向。早期民族語譯制的研究文獻多以報刊文章、會議紀要和個人體會的類型出現,這些源于實踐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對我們認識民族語譯制活動的內容和性質有很大的幫助。進入90年代之后,開始出現民族語譯制的學術研究,這些研究分別從翻譯學、傳播學和電影學等視角展開,開始出現了案例分析,但是民族語譯制尚未成為一個學術概念,這一時期的研究仍以經驗性的概述為主。進入新世紀以來,民族語譯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一些學者開始從國家安全、文化產業、受眾分析和傳播營銷等視角出發,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語譯制文化現象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分析和解構。

1.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向

我國的民族語影視劇譯制活動發端于20世紀50年代。在1949年至1979年之間,全國共拍攝1109部電影故事片③,其中譯制成少數民族語的影片有504部④。民族語譯制的相關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但1980年前的民族語譯制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對我國各民族語言的特征分析上,作為一個學術領域,民族語譯制的研究尚未起步。

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的海外影視劇開始涌入我國的影視劇市場,這時的影視劇譯制研究多集中在海外劇英譯的特點上,民族語譯制作為影視劇譯制的一個分支卻鮮被關注。筆者在對文獻的搜集整理過程中發現,在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中,與民族語譯制相關的文獻共計36篇,涉及民族語譯制片的研究僅11篇,其中4篇為會議紀要,1篇為工作通知。“民族語譯制”的學術研究成果不多,但已經呈現出萌芽的發展態勢。

表120 世紀80年代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情況概覽

20世紀80年代,民族語譯制作為社會實踐開始被學術界所關注。這一時期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國家和地方民族語政策的宏觀層面展開,在解讀民族語政策中涉及到民族語電影譯制。舉例來說,德林在《努力開創民族語言研究工作新局面》中指出:“民族語言研究是一個重要問題。”⑤胡增益認為:“尊重和幫助少數民族使用與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是增強民族團結的一項重要內容,蒙藏哈朝維語已是成熟語,應增加民族語譯制片。⑥任英在《開創少數民族語影片譯制工作新局面》中指出:“黨和國家在‘六·五’計劃中明確提出要搞好影片的民族語言翻譯和涂磁工作。”⑦從此類研究可以看出,國家宏觀層面的政策指向進一步地凸顯了民族語譯制活動的重要性。但在這些研究中,民族語譯制并沒有成為單獨的研究對象,而是作為民族語研究中的一個類別存在。二是涉及民族語譯制、發行、放映以及各電影制片廠之間的交流合作等技術層面的研究。比如,在《讓民族語譯制片之花開得更鮮艷——參加民族語影片譯制工藝改革會議有感》中,邸世杰提到1983年由新疆天山電影制片廠譯制的影片《姑娘墳》首次為觀眾提供了三種民族語別的對白。⑧李忠民的《真摯的幫助高尚的風格——贊上海電影譯制廠》一文則高度評價了上海電影制片廠對云南地區民族語譯制工作所給予的幫助。⑨胡健的《增進了解同舟共濟——和電影制片廠的同志談談發行工作》⑩和李淳的《新疆自治區電影發行放映經濟狀況調查》(11)中分別提到了民族語譯制片發行和放映中的問題。從此類研究中可以看出,國家和政府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都十分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譯制活動,發達地區的電影制片廠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譯制工作給予了較大的幫助。同時也可以看出,研究者從實際工作經驗中,總結出了這一時期民族語譯制在發行、翻譯和制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已取得的突破。三是對民族語譯制片傳播重要性的解讀。比如這類文獻明確提出了民族語譯制在傳播文化和普及知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還有一類研究屬于民族語譯制工作的會議紀要和工作通知。比如《民族語影片譯制工作先進集體及優秀譯制片評選結果》和《全國少數民族語譯制片表彰大會在京舉行》。這些文獻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中一些獲獎的民族語譯制作品和在民族語譯制工作中做出較大貢獻的工作者。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的影視劇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在《亡命天涯》熱映之后,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電影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影視劇行業的快速發展也為影視劇翻譯行業帶來了契機。

表2 20世紀90年代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情況概覽

這一時期的民族語譯制研究不僅在數量上較20世紀80年代增長了19篇,且在內容上也有所深入,不少研究對民族語譯制的制作技術、語言政策和社會影響做了更深層次的解讀。有關民族語譯制的技術研究多從業界的視角展開論述。如《電視譯制制作技術的未來》探討了電視采編技術的變革問題,并提出建立全新的數字多媒體譯制系統問題。(12)《中國政府有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基本法律、政策及使用狀況》一文從國家民族語宏觀政策出發,論述了有關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主要政策規定,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國家政策做了解讀。喻世長在《走民族語和漢語兼懂兼通的路,促進少數民族語言的穩步發展》中認為民族語翻譯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應當重視民族語翻譯。這一時期的研究也開始重視民族語譯制在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并對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視內涵與外延進行了描述。如周國茂在《要重視現代大眾傳播媒介在民族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一文,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語譯制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中的特殊成員豐富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譯制產品中的影像和語言也便于少數民族受眾了解發達地區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對刺激當地經濟具有明顯作用。魏洪庚和董森的《中國少數民族廣播電視跨世紀發展的宏觀思考》一文對少數民族廣播電視這一概念做出了界定。(13)張小平在《關于中國少數民族廣播電視的幾個問題》中剖析了民族地區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重要性,(14)王旭東在《民族地區社會文化事業發展問題芻議》中對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可行性路徑提出了建議,“通用少數民族語種的地區,地(州盟)一級,建立一個民族語廣播電臺和影視譯制部。”(15)還有一類研究通過個案分析,歸納總結民族語譯制的傳播特點。如李宗放的《社會變遷中的民族地區電影事業——甘孜州電影事業現狀調查研究》(16)一文中論述了甘孜州電影事業的發展,其中涉及譯制成藏語的電影的放映情況。此外,也有以具體的民族語譯制片作為研究對象的案例分析。如呂茂的《民族語電影“西代勐”》(17)介紹了云南臨滄地區的民族語譯制和放映情況。

總之,這一時期我國的民族語譯制研究從感性認識逐漸向理性認識轉向,開始思考民族語譯制與民族地區的信息發展之間的關系,為我國的民族語譯制研究從實踐到理論的轉向奠定了研究基礎。

2.從實踐到理論的轉向

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的數量有所增加,其中會議紀要類的文章數量相對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則大幅度減少。顯現出對民族語譯制問題的認識從實踐到理論的轉向。近五年來,民族語譯制的學術研討會、培訓班以及優秀譯制影片的評選工作如火如荼,民族語譯制的研究成果開始產生社會影響。2009年“全國少數民族語電影數字化譯制培訓班”在內蒙古海拉爾舉辦,培訓對象覆蓋全國10省區民族語譯制中心的譯制人員。2011年少數民族語言(維、哈、藏)資源譯制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明確了譯制流程和發展目標。2012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的“全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會暨數字化譯制技術培訓班”,對各單位民族語譯制情況和民族語譯制的未來發展趨勢做了總結。2013年“全國少數民族語電影數字化譯制技術培訓班”在蘭州舉辦,內蒙古、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肅、新疆等多個省區參加。同年,新疆“少數民族語優秀影視劇譯制片評選暨經驗交流會”在新疆自治區阿勒泰市舉行,參評的72部(2000多集)譯制片由全疆14家民語影視譯制機構譯制,電視連續劇《陜北漢子》(維)、《三國》(維)、《汶川故事》(哈)等40部譯制劇獲獎。2014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舉辦了“首屆少數民族語電影生產譯制、發行放映評優活動”,分設綜合藝術獎、綜合技術獎、優秀科教片獎、發行放映獎四個獎項以推動少數民族地區影視劇譯制工作的開展。這些活動體現出業界開始重視民族語譯制的理論價值。

從2000年至2014年的十五年內,與民族語譯制相關的研究文獻共有346篇,“民族語譯制”開始成為碩士學位論文選題,但仍未有博士論文和其他研究專著。這個時期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研究對象不僅涉及民族語影視劇譯制問題,而且涉及民族語電視節目的譯制問題。研究者也開始關注民族語地區的衛星頻道節目制作以及傳播過程中的譯制問題。2011年之后的部分文獻開始探索民族語譯制的產業化發展路徑。這時期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分析。

表3 新世紀以來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情況概覽

一是研究意義。一些介紹民族語政策及法律法規的論述從宏觀層面為民族語譯制研究構建了研究意義。例如在《西藏語言政策的變遷》中梳理了國內外與民族語使用和發展有關的政策,其中著重論述了西藏地區的民族語政策的形成和演變,并提出應保障民族地區觀眾有更多的民族語譯制電影可看。《保障民族地區觀眾“看好”電影——少數民族語公益電影數字化譯制》中提到與民族語譯制有關的國家政策,也提到“‘千人一聲’的配音現象期待改變,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雖然看上去比較邊緣,但是其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力卻不可小覷。”(18)。二是歷史關照。一些對新疆、西藏和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語譯制情況的報道、研究和會議紀要,如《淺談哈語譯制在新疆的發展》等文獻,分析了不同時代語境下的民族語譯制活動的具體問題,從歷史的視角探討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語譯制。三是實踐經驗。一些對翻譯、配音、導演等具體譯制環節的心得體會,如《關于少數民族語言電視譯制的幾點體會》《如何做好哈譯制導演之我見》《淺談藏語譯制片中如何把握影片人物性格,做好配音工作》等文獻,從微觀的層面探討民族語譯制的工作方式和藝術特征。四是技術發展。一些研究涉及民族語譯制的技術范疇,如《16mm民族語電影光盤還音系統通過決定》等。從此類研究中可以看出,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國的民族語譯制也從膠片走向光盤,影視劇播放也從露天放映走進了電影院或家庭場域。技術是民族語譯制生產的物質保障,在民族語譯制研究的三個時期中,技術范式的研究都被置于重要位置。

總之,這個時期的研究呈現出從實踐總結到理論思考的態勢。一方面,這些文獻中既有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語譯制區域發展的宏觀研究,又有對民族語譯制技術革新的解讀,還有基于民族語譯制工作人員對譯制的個人思考。這些文獻有助于我們回顧民族語譯制的歷史發展脈絡,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民族語譯制研究思維轉變的過程。另一方面,業界開始注重民族語譯制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也注重總結不同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語譯制的現實問題和工作情況。這些研究成果對于認識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語譯制具有積極作用。

3.從經驗到功能的轉向

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我國影視劇行業的迅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語譯制活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學術研究方面,民族語譯制的研究視角開始從經驗性的描述向社會功能研究轉向。其中不少研究特別強調了民族語譯制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楊媚在《壯語譯制劇的現狀與藝術特色探討》(19)中從題材內容、受眾喜好、譯制成本以及翻譯技巧四個向度對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電視劇譯制情況作了論述,并提出在廣西地區民族語譯制也是面向東盟的重要傳播戰略。

近年來,開始出現民族語譯制受眾市場的分析研究。如張允在《新疆柯爾克孜語電影譯制產品受眾及市場研究》(20)中通過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對新疆地區柯爾克孜語譯制電影的受眾市場和受眾需求做了分析。從數據上看,受眾偏向于國產電影,特別是內容積極向上的影片,要求增加譯制國產電影的觀眾占70%以上。張允和蔣雪嬌在《維吾爾語電影譯制產品受眾及市場調查》中對新疆地區的維吾爾語電影譯制產品的受眾觀影訴求和市場消費情況做了詳盡的分析。文章指出,在新疆的廣播、電視、電影和電視劇的譯制產品中,電影所占的比例較小,受眾的選擇面窄。同時,民族語受眾的電影接觸較為困難。“民語譯制電影中一年內看過5部以內的受眾比例也相對較高,占到了56.2%。”(21)這兩篇文獻立足于新疆地區,以不同語種的民族語譯制電影為基點,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受眾的觀影訴求,首次結合實證研究的方法將研究重點轉向受眾的微觀層次。

從宏觀的層面看,有的研究已經將民族語譯制提升到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麻爭旗和高長力在《廣播影視譯制與國家文化安全——譯制文化產業新思路》中認為,影視系統是一個多元的文化系統,在民族交流的文化系統中,譯制發揮著鞏固邊疆、推動民族地區進步、維護民族團結的重大意義;在對外輸出的文化系統中,譯制有助于克服語言障礙、提高宣傳效果,是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必要手段。新的時期如何發展譯制產業成為一個關系到國家文化安全的重大課題。(22)

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余年中,我國民族語譯制研究經歷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過程,這種轉變越來越顯示出民族語譯制的理論研究價值。同時,從實踐到理論的轉變一方面反映了人們認識的升華,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國民族語譯制業在摸索中日益成熟的發展軌跡。

三、民族語譯制研究的焦點與盲點

20世紀80年代前的中國電影,多通過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史實結合在一起的敘事手法來塑造國家認同和宣傳主流意識形態,電影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增進了少數民族受眾對漢族文化的了解,為少數民族地區政治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地區的電影傳播實踐過程中,少數民族觀眾看不懂“漢語電影”的問題就已成為了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為了使少數民族觀眾能夠看懂電影,早期的民族語譯制采用“同期放映翻譯員”的方式來輔助觀眾觀看和理解影片,即我國“民族語譯制”的前身。盡管電影的民族語譯制實踐在建國之后已初現成效,但民族語譯制的社會功能和傳播功能未能引起學界和業界的重視。

在改革開放初期,電視尚未成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受眾的日常生活媒介,民族語譯制的研究問題主要集中在電影的民族語譯制上,一些會議紀要和報章文獻記錄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民族語譯制活動,但其中很少涉及民族語譯制的內涵和外延等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起,《渴望》《便衣警察》《編輯部的故事》《過把隱》《北京人在紐約》等不同題材的電視劇受到觀眾們的追捧。我國影視劇的學術成果逐年遞增,民族語譯制作為影視傳播過程中的特殊現象,開始為一些研究者所關注,研究成果的數量開始小幅增長,從研究主旨和研究趨勢看來,民族語譯制的研究向度更加多元化,開始出現個案研究,一些學者開始重視大眾傳播媒介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區域安全方面產生的作用,并逐漸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事業發展。這一時期對于“民族語譯制”這一問題的思考停留在經驗性的觀察層面,對于民族語譯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研究方法以及社會功能和社會意義等問題未有涉及,研究成果也未能凸顯民族語譯制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民族語譯制研究開始從經驗向功能轉向。出現了新的研究視角,如民族語譯制的受眾研究、民族語譯制與國家文化安全之間的關系和民族語譯制的產業化發展研究。同時,也延續了民族語譯制萌芽期和發展期的研究路徑,如重視民族語譯制技術特點的研究、重視國家民族語言政策研究等。但是,有關傳播效果的研究嚴重不足,尤其關于少數民族受眾收視心理的研究十分匱乏。筆者認為,受眾作為信宿是民族語譯制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少數民族受眾對影視劇的選擇性接觸行為影響到影視劇在民族語地區的傳播效果。研究民族語地區受眾的觀影訴求有助于民族語譯制產品的精準投放,使傳播效果最大化。

整體看來,相較于影視劇研究而言,民族語譯制的研究成果仍然較少,且缺乏研究深度,仍有很多領域有待突破。首先是“語言的溝通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往來愈發頻繁,語言在文化融合、情感交流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大國,語言溝通的有效性既關系到不同民族之間的信息平等問題,又關系到我國的社會進步與發展。其次是文化認同與和諧社會問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核心,而民族語譯制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其內容的有效傳播與文化認同的形成密切相關。基于此,為少數民族受眾提供優質的民族語譯制產品有利于其了解中華文化并認同國家文化,從而有利于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第三是關于少數民族觀眾影像消費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初見端倪,需要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拓展。最后是我國民族語譯制國際傳播力的構建問題。由于地處邊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與亞洲其他國家陸路接壤,使得我國邊疆的安全成為近年來頗為棘手的現實問題。近來發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使地區安全、邊疆安全和國家安全成為了熱議的話題。邊疆地區特殊的語言環境和地理位置使少數民族受眾對漢族文化缺乏了解,面對境外勢力的蠱惑時,容易產生迷惑甚至是動搖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從而導致危害當地社會和其他地區安全的社會行為的發生。在語言文化層面,民族語譯制研究應當充分認識邊疆地區與一些周邊國家的相同和相似性,研究譯制片作品的跨國傳播問題。如蒙古、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與我國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觀眾的語言相同,而且宗教文化相似。所以,新疆地區的譯制作品也備受這些接壤國家觀眾的喜愛。目前我國的民族語譯制產品多以國家轉播、私人天線、互聯網或者是購買光碟等形式流入這些國家。民族語譯制也應成為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一個重要向度。

四、結語

影視劇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娛樂方式,對構建社會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民族語譯制作為國內跨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能夠使少數民族地區了解漢語文化,有助于形成漢語文化共同體。加強民族語譯制工作有利于我國少數民族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有利于國內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發展。同時,做好民族語譯制還有利于我國的影視劇產品向亞洲其他國家輸出,樹立我國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國家形象,從而提升我國在亞洲地區乃至國際社會的國際影響力。

注釋:

①民族語譯制指的是“將漢語電影分鏡頭劇本翻譯成蒙古語、維吾爾語、藏語、苗族語等少數民族語,配音演員在譯制導演的指導下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感情色彩進行語言的再塑造,把民族語對白與影片的音響效果重新錄制合成到影片的磁性聲帶上。”參見楊和平、麻爭旗,《當代中國譯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200頁。

②http://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338.htm

③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研究所編:《中國藝術影片編目(1949-1979)》,文化藝術出版社1981年版。

④作者不詳,《少數民族語言譯制的電影片》,《中國民族》,1981年第4期。

⑤⑥包爾漢、胡增益等:《貫徹黨的十二大文件精神》,《民族語文》1982年第5期。

⑦任英:《開創少數民族語影片譯制工作新局面》,《中國民族》,1985年第1期。

⑧邸世杰:《讓民族語譯制片之花開得更鮮艷——參加民族語影片譯制工藝改革會議有感》,《電影通訊》,1983年第11期。

⑨李忠民:《真摯的幫助高尚的風格——贊上海電影譯制廠》,《電影通訊》,1984年第1期。

(10)胡健:《增進了解同舟共濟——和電影制片廠的同志談談發行工作》,《電影通訊》,1989年第3期。

(11)李淳:《新疆自治區電影發行放映經濟狀況調查》,《電影通訊》,1990年第6期。

(12)趙春濤、杜中、切德力夫:《電視譯制制作技術的未來》,《內蒙古廣播與電視技術》,1999年第1期。

(13)“中國少數民族廣播電視,是指中央和地方廣播電視機構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播送的少數民族語言符號的音響、圖像節目。”參見魏洪庚;董森,《中國少數民族廣播電視跨世紀發展的宏觀思考》,1999年第3期。

(14)張小平:《關于中國少數民族廣播電視的幾個問題》,《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7年06期。

(15)王旭東:《民族地區社會文化事業發展問題芻議》,《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16)李宗放:《社會變遷中的民族地區電影事業——甘孜州電影事業現狀調查研究》,《民族學研究》,1998年第11期。

(17)呂茂:《民族語電影“西代勐”》,《民族工作》,1999年第11期。

(18)張晉鋒、胡戈:《保障民族地區觀眾“看好”電影——少數民族語公益電影數字化譯制》,《中國電影報》,2010-08-26。

(19)楊媚:《壯語譯制劇的現狀與藝術特色探討》,《視聽》,2009年第12期。

(20)張允:《新疆柯爾克孜語電影譯制產品受眾及市場研究》,《電影文學》,2011年第7期。

(21)張允、蔣雪嬌:《維吾爾語電影譯制產品受眾及市場調查》,《當代傳播》,2011年第5期。

(22)麻爭旗、高長力:《廣播影視譯制與國家文化安全——譯制文化產業發展新思維》,《現代傳播》,2010年第6期。

(作者麻爭旗系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信莉麗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國濤】

*本文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民族語譯制與國家安全戰略研究——以新疆西藏地區為例”(項目編號:GD13142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受眾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免费视频6|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国产第三区|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亚洲视频一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福利网|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性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亚洲第一页|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9啪在线视频|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国产91av在线|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国产精选自拍|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 亚洲天堂伊人|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亚洲人人视频|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久草视频中文| 国产欧美网站|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九色免费视频| 色视频久久| 欧美不卡二区| 亚洲人免费视频| 91麻豆久久久| 亚洲视频影院|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69视频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3344在线观看无码| 日韩a级毛片| 99草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熟女日韩精品2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