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琴
【摘 要】近些年來,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在人才需求量增長的同時對人才的要求也變得更高,想要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滿足時代的需求,我國教育部一再進行了教育改革。在不斷的改革過程中,傳統數學教學方式已經滿足不了課改需求,所以,一定要對數學的教學方式進行研究,而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分層次教學與新課改要求比較符合,在實踐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初中數學有了新的教學目標,即全面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對任何一個學生的實際發展狀況都要加強重視,不單單只是教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學習數學知識,這就需要找出與每個學生相符合的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而在新課標下,關注每個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還要為學校培養出眾多的拔尖生,這就是目前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本論文在以下內容中作了詳細的介紹。
一、在教學前一定要做好準備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分層次教學方式,應該將學生劃分成三類,這就需要了解學生的情況,然后根據他們接受和學習知識的能力來把學生分為優秀生(A)、中等生(B)、差等生(C),最后根據各層次當中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安排教學內容。應用分層次教學有著較為復雜的前期準備,不但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還需要學生家長積極配合,這樣才可以順利的將教學進行下去。
在掌握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后,教師一定要和學校以及家長保持聯系,讓學校和家長可以了解分層次教學的形式和優點。從學生那里了解家長對這種教學模式的意見,然后對那些存在意見的家長進行細心的講解,讓家長對其大力支持[1]。其中有很多家長比較關心自己的孩子被劃分到了哪個層次當中,這時教師一定要向家長進行耐心解釋,讓家長明白只有將學生分到相應的組中,教學方式的作用才會被體現出來,同時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分層次教學
其一,在講解基礎知識的時候應用分層次教學。在講解內容時,通常情況下,教師為教學的主體,而在分層次教學當中任何一個學生都有著屬于他們的接受能力。譬如:教師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這節課的時候,對于優等生要求他們掌握帶入法和消元法,并在解題的過程中熟練的應用這兩種解題方法,并做到解題方法的創新;針對中等生,可以不參照課本中所列舉的解題步驟來解決問題;針對差等生而言,可以套用課本當中的解題步驟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完成教學要求。
其二,在課堂當中合理進行提問。在課堂教學當中合理的提問,可以使學生增加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在提問時,不能全班設置相同的問題,應該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狀況來設置相應問題。
其三,課堂一定要做好練習。在講解完知識點后,要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較為有效的方式就是進行課堂練習。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置的不同學習目標,制作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除此之外,還要制定一些有著較高難度的習題,讓學生能夠對習題進行自由選擇,可各個層次當中的學生一定要在完成自己任務后才可以選擇其他訓練習題[2]。在做習題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應用一些新方法來解決問題,不能限制于老師提供的解題方法。
三、一定要在課后做好練習
想要提高和鞏固課堂教學,就必須在課后做好練習,這可以使學生增強記憶。在實施課后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每層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編制與各個層次學生都相符的練習題。A層學生,做完基礎習題后,可以讓他們做一些發散思維較強的習題;B層學生,做完基礎習題以后,讓學生做一些較有難度的習題;C層學生,大量練習基礎習題,對基礎知識進行鞏固。
教師在批改課后習題時,必須在學生的作業當中應用大量表揚和鼓勵的言語,激勵那些作業完成得非常好的學生,讓他們能夠繼續努力學習,而對于作業情況完成不好的學生,要對出現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然后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指導,并給予鼓勵,讓他們不失去學習的信心,找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此種學習狀況下,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四、分層次對學生設置考試內容
在考試的時候,要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置與學生能力相符合的試卷以及評價方式。在考核學生的時候,一定要進行積極鼓勵,讓學生增強學習信心,找出自己學習中的問題,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分層次考試有著不同的內容,考試的標準不再是成績,這樣學生就不會再害怕考試,而是會保持一個好的心態來迎接考試。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間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一種教學方式完全不能符合所有學生。所以,在新課標改革過程中,教育部對初中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對教學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通過眾多教學實踐歸納總結出來的分層教學方法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教學效果提升上來。
參考文獻:
[1]倪宏波,計紅,趙清華等.分層次教學與專業分流提高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4):1266-1267.
[2]遲靜,孫孝紅,孫媛媛等.分層次教學目標管理在護理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8):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