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摘 要】“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校園國防教育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武精神”聯系起來。
【關鍵詞】高職院校;尚武精神;國防觀念
一、新形勢下國家安全形勢分析
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呈現出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軍事干技術化的特征。其中,全球化影響最為深遠。全球化正在改變著國家安全形式,和平不再等同于安全,可以有和平但未必有安全,國內與國際安全界限模糊,享受和平發展時必須方法各種安全風險與威脅。當前我國的安全風險和威脅集中體現在國際、周邊和國內三個方面。
從國際看,主要是美國大肆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高調重返亞太,強化軍事部署,拉攏軍事同盟,提出針對我國的“空海一體戰”構想,圍堵遏制、搞亂我國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從周邊看,一是日本對我潛在威脅上升、二是南海主權受到東盟部分國家的侵犯、三是朝鮮半島僵局難破、四是中印邊境問題長期威脅著我國安全。
從國內看,臺海局勢雖趨于緩和,但“臺獨”分裂惡勢力依然是對國家安全最大最現實的威脅;“藏獨”、“東突獨”等實力相互勾連聚合,不斷策劃實施干擾破壞和暴力恐怖活動。
二、尚武精神
建國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的最大成就,或者說給人民帶來的最大福祉,就是長期的和平。但是長期的和平環境,也帶來了國民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和國防觀念普遍淡化的問題。現在社會上有種不好的現象,叫做陰柔之氣上升,陽剛之氣下降。如果輿論導向和影視指南不是弘揚尚武精神、英雄情懷、愛國情操,而是渲染娘娘腔、脂粉氣,全民娛樂、醉享太平,那么一旦國難臨頭,這個民族是沒有凝聚力、戰斗力和生命力的,實現強國夢、強軍夢也是一句空話。
第一,尚武精神曾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閃光的部分。中國文化中最輝煌的部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諸子百家群星璀璨,成為國學之源,倡導“在朝胸懷天下,安民強兵,銳意進??;在野則輕生死,重大義,知廉恥?!毙轮袊窃?0世紀的戰爭血火中誕生的,這樣的“出身”,同樣造就了當代中國人尚武自強的高貴品質。憑著這種品質,中國人完成了堪稱人類奇跡的長征,特別是在朝鮮戰場上打敗了世界上第一軍事強國,二戰之后中國的國際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這場戰爭奠定的。所以這種尚武精神,給中國帶來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效益,以及對世界和平的貢獻,是多少GDP也無法比擬的。
第二,沒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永遠不可能強盛。放眼世界,那些凡是創造了輝煌歷史的國家無一不是尚武之國。希臘曾經是歐洲的明燈,哲學、文藝成就輝煌無比,但最后亡于尚武的鄰邦斯巴達;羅馬帝國興起之初,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后期卻貪圖享樂舉國縱欲,羅馬帝國的士兵竟然不愿意在烈日下行軍,其生死攸關的國防只能依靠異族來擔當,所以,帝國也被這些外族所分解。
三、增強國防觀念的重要性
放眼當今世界,只有積極備戰、敢于打仗的國家,才能避免戰爭,不被外強所欺。作為一名青年學生要關心支持國防建設。一個國家要保證安全,就需要有強大的國防。國防至少有實戰和威懾兩功能,實戰是戰爭時期國防的主要功能,威懾是和平時期國防的主要功能。無論實戰還是威懾,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求得和平和建設的環境,抓緊發展經濟建設。信息時代的國防,不只局限于軍事領域,更不是傳統的邊防、海防和空防,而是涉及政治、文化、經濟、外交、軍事、科技等幾乎所有領域。每個人都和國防緊密相連。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全民的共同責任,維護國家安全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們要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牢固樹立國家主權和安全意識,自覺倡導尚武精神,積極開展國防教育,強化國防觀念,認真履行國防義務,踴躍參軍,支持軍隊改革和建設,支持民兵預備役建設,支前參戰,擁軍優屬,保守國家軍事機密,維護國家尊嚴,發展生產、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用實際行動關心支持國防建設,形成全社會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的生動局面。
作為學校來講,教職員工教書育人、傳道解惑,培養一批批國之棟才就是在支持國防,每名同學讀書成才、練就本領,奔赴工作一線踏實奉獻就是在建設國防,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在崗位上建功立業,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富強,國防才能堅固,中國夢、強軍夢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于化民,胡哲峰.當代中國軍事思想史 [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32
[2]劉文炳.淺談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意義和作用[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洪春華,周文.“止戈為武”——從《詩經》戰爭詩歌看先秦之尚武精神[J].咸寧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4]李杰;李龍洙.簡論梁啟超的“尚武”體育思想[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吳慶華.我國近代軍國民教育的報曉聲─—蔡鍔尚武思想述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