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美的語言,舞蹈是美的形態(tài),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舞蹈元素,讓小學生心隨“樂”動,讓小學音樂課堂“舞”起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文章對小學音樂課堂與舞蹈元素的融合進行了探索。
【關(guān)鍵詞】小學音樂;舞蹈;審美
音樂與舞蹈是密不可分的“伙伴”,音樂激發(fā)舞蹈,舞蹈襯托音樂,兩者互為個體,又相互交融,互相影響。“隨樂起舞”的沖動是人的一種本能,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將其概括為人的音樂智能,這種沖動表現(xiàn)了人對音樂的反應和理解,同時也反映了人們樂感和節(jié)奏感的靈敏程度。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以學習音樂為目的,以舞蹈為載體,能夠加強小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1-2]。對此,本文對小學音樂課堂與舞蹈元素的融合進行了探索,旨在為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zhì)量而獻計獻策。
一、在音樂課堂融合舞蹈民族元素
小學音樂新課標收錄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歌曲,在教學這些歌曲時,教師可設計一些具有我國民族元素的舞蹈,與音樂教學相融合。民族舞蹈具有很多形式,內(nèi)容也豐富多彩,適合年齡段處于6~12歲的小學生練習。
如《牧笛聲聲》第一課時,這一課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通過《牧童之歌》、《牧羊女》等歌曲來反映我國少數(shù)民族人民的堅強不息。結(jié)合本課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筆者在授課時將課堂轉(zhuǎn)移到室外,同時用“竹竿舞”作為學生學習音樂的媒介。竹竿舞是我國的民族舞蹈,我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表演竹竿舞的歷史,如漢族、黎族、京族、瑤族、壯族、佤族、苗族、畬族等等,并且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表演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結(jié)合《牧羊女》音樂的節(jié)拍,將學生劃分為數(shù)個小組,利用竹竿舞的基本形式相通這一特點,選擇其中的2~4個民族,讓每一個小組代表一個民族,并且讓每一個小組都學習一種該民族特有的竹竿舞,以《牧羊女》伴奏。
如此,則將音樂中的民族元素與舞蹈的民族元素融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也感受到強烈的民族元素,同時也加深了小學生對這一課的印象,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效率。
二、在音樂課堂融合舞蹈審美元素
音樂之美在于韻律,舞蹈之美在于形態(tài),表面來看,兩者之間沒有聯(lián)系,然而,嚴格來說,舞蹈的形態(tài)美離不開音樂的襯托。在音樂的旋律下,讓小學生用舞蹈來表現(xiàn)自己對音樂的感觸,能夠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提升他們的樂感和節(jié)奏感,使學生不僅掌握音樂的旋律,更掌握音樂的內(nèi)在。
如《百靈鳥的歌》一課,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將這首歌的旋律與新疆歌曲《百靈鳥》的形態(tài)結(jié)合起來,首先讓學生認真的傾聽一遍音樂,其次將音樂教學轉(zhuǎn)化為舞蹈教學,將《百靈鳥》的舞蹈動作分解,與《百靈鳥之歌》的每一個旋律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用舞蹈來表現(xiàn)音樂。首先,由筆者做示范,學生跟學《百靈鳥》的舞蹈;其次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音樂,利用多媒體設備的暫停功能,每當播放一小段旋律,即暫停,讓學生們用舞蹈來表達對旋律的感受;最后將整首歌連貫起來,讓學生伴隨著音樂起舞。
如此,通過這樣的引導方式,一方面讓很多缺乏音樂感的學生也能夠從中獲益,既讓他們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又學會了舞蹈;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掌握音樂的靈魂,從內(nèi)在去把握音樂,感受音樂旋律所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從而避免了音樂課上學生只學到音樂皮毛而缺乏對音樂深刻領(lǐng)悟的弊病。
三、利用音樂與舞蹈的對比提升學習效率
對比音樂與舞蹈,即讓學生對樂曲旋律與舞蹈形態(tài)中不同部分或者相同部分進行對比,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欣賞樂曲,獲得不同的感受,有助于學生挖掘更多的音樂之美。在教學實踐中,音樂與舞蹈對比的方式有很多,綜合來說,教師可采用以下兩種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是對比音樂與舞蹈的不同部分。即使是同一首曲子,在舞蹈中不同部分的情感表現(xiàn)也有所不同。作曲家進行創(chuàng)作時,會將自已的多種情感注入樂曲之中,每一種情感皆是因心靈震撼而激發(fā)的靈感與熱情,而同樣,每一個舞蹈動作也有著不同的情感表現(xiàn)。尤其是曲子里的節(jié)奏與重音,以及舞蹈的大幅度動作,更是“強化”情感的一種方法與手段,同樣也是學生們體驗與感悟樂曲內(nèi)涵與意境、領(lǐng)略作曲家對音樂進行巧妙安排與處理的“依據(jù)”。
二是對比音樂與舞蹈的不同形式。音樂的特征決定了舞蹈形式的多元化,不同的樂器會賦予舞蹈不同的內(nèi)涵,也會帶給學生不同的聽覺和感官享受。小學音樂欣賞中有著許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名曲,這些曲子如果僅用樂器甚至多媒體進行表現(xiàn),則學生感受到的僅是樂曲的差異。而嘗試著讓學生在聆聽不同音樂的同時,也引導學生用舞蹈感受音樂的不同,這有助于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
如《快樂恰恰恰》和《采山謠》,前者的旋律歡快而節(jié)奏感強烈,后者則旋律緩慢,回味悠長。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兩首音樂,讓學生感受兩者的差異,教師必須要回放很多遍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兩者的不同;而為每首樂曲設計一段舞蹈,將音樂對比轉(zhuǎn)化為舞蹈對比,則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的感受到兩者之間的差異。
四、結(jié)語
設立音樂課的目的,是讓小學生通過對音樂的聆聽,去發(fā)現(xiàn)、體驗音樂旋律與音樂節(jié)奏表現(xiàn)出的美的享受,從而對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以及賦予樂曲的創(chuàng)作內(nèi)涵進行感知。而實踐證明,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將音樂轉(zhuǎn)化為舞蹈,將舞蹈與音樂聯(lián)系起來,給予小學生更多的學習選擇,更能夠使學生靜心的聆聽音樂之美,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視聽盛宴”。
參考文獻
[1]吳亮亮.淺談小學音樂中舞蹈與音樂的教學相容性[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旬刊, 2012(1):218-218.
[2]陳琰峰.淺議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對學生身心的影響[J].小學教學參考,2010(2):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