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門德爾松的《無詞歌》是與貝多芬的《小品》、舒伯特的《音樂瞬間》等在他們之前那些先驅者為鋼琴而寫的短小的抒情曲之發展一脈相承的;靠他們詩意的想象和精雕細琢的功夫使同時代和后繼者受到強烈而持久的影響。
【關鍵詞】門德爾松;無詞歌;音樂分析
《無詞歌》Op.38No.6是整套作品中為數不多帶有標題的曲目,“二重奏”這個標題說明了這首樂曲的特點。作品本身注重采用適合人聲歌唱的旋律、音域以及速度,也有以弦樂演奏方式的抒情歌唱性為主要特點。
一、Op.38No.6的曲式結構
二、Op.38No.6的音樂分析
這是一首有引子和尾聲的引申型中段的并列單三部曲式。一小節的波浪式速度型引子引出了弱起主題并明確了調性。呈示段(A)是一個4+4+4+4的非方整性對比的復樂段,調性為降A大調。第一樂句(a)主題是一個弱起似拱形的旋律線條,前疏后密;中音聲部是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低音聲部為連續長音進行,中音聲部和低音聲部襯托著高音聲部,同時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的兩條旋律性形成對比。和聲由下屬和弦進行到主和弦終止在主調降A大調的主和弦上,為變格終止。第二樂句(b)主題的旋律聲部變成了中音聲部,原來的高音聲部位置下降,伴奏音型到了高音聲部,低音聲部采用了第一樂句旋律的節奏型。第二樂句可看作是第二主題。第三樂句(a1)是第一樂句(a)的變化重復,音樂材料與第一樂句相似,和聲進行也是屬到主,調性也沒有改變。第四樂句(c)采用第二主題的音樂材料,只是音高位置與調性發生了變化,音區降低許多。樂句開始由降A大調離至降E大調,經過兩小節后轉回降A大調,最后終止在主調的主和弦上,屬于收攏性終止。
呈示段結構清晰,主題明確,調性穩定,屬于穩定性陳述類型。樂段由四個樂句構成,猶如年青與老者的對話。第一樂句(a)和第三樂句(a1)音區較高,且旋律變化幅度略大,就像年青人一樣充滿活力。第二樂句(b)和第四樂句(c)音區較低,旋律進行較平穩,就像年長者成熟穩重的性情。
中段(B)是一個4+4兩句類的對比方整性樂段。樂段第一樂句(d)音樂材料是呈示段第一樂句(a)和第二樂句(b)的結合。從旋律進行的位置來看,樂句也形成了對話的形式。從力度變化來看也可以當作是重唱的形式,樂句開始音區高力度弱,音區低時力度逐漸加強,整體力度呈波浪式反復,進入高潮部分后,力度隨著音區向上發展而提高。這一樂句調性多變,從開始的降D大調中間經過降B大調、F和聲大調和降A大調,最后落在了F大調上,和聲終止在F大調的屬和弦上,是開放性終止。中段的第二樂句(e)音樂材料用的是第二主題的音樂材料,旋律聲部音區較低,在小字組范圍內平穩進行。調性也較多變,從C和聲大調經過f小調、降B大調再回到f小調,最后和聲終止在了降G大調的屬和弦上,仍是開放性終止。
中段調性多變不穩定,屬于非穩定型陳述類型。由于其音樂材料是用呈示段的音樂材料變化發展而來的,伴奏聲部的節奏型也沒有變化,所以中段屬于引申型中段。
第三樂段(C)是一個7+7兩句類對比非方整性樂段。該樂段的第一樂句(f)音樂材料采用呈示段a樂句的主題變化發展,整體音符增多變密,繼續推動了音樂的發展。調性變化頻繁,運用了副屬和弦和聲進行,從降E大調開始進過降A大調、f小調、降e小調,最后和聲終止在降a小調的屬七和弦上。樂句長度為七個小節,也可以分成4+3的兩個樂節。樂段的第二樂句(g)的音樂材料是呈示段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的結合,兩個主題旋律聲部同時進行,低音聲部從原來的單音進行變成了八度和弦進行,使音樂內容更豐滿,增加了織體厚度,增強了音響強度,進入了全曲的高潮。從形式上看,仿佛高音與低音的重唱,聲音飽滿渾厚,富有動感。G樂句開始調性趨于穩定,從降A大調開始到結束,中間只有一次離調至主調的同主音小調降a小調,屬于近關系離調。和聲最后回歸終止在主調降A大調的主和弦上,收攏性終止了第三樂段。
第三樂段整體屬于全曲的高潮部分,總結了呈示段和中段,結合了其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形成了全曲的亮點。該樂段既是發展高潮,又是總結全曲。
尾聲有十二小節,仿佛是高潮過后的回響,用連續的大波浪式音型過度。最后采用第二主題的音樂材料做減慢減弱處理,令人回味無窮。
三、結語
通過分析門德爾松《無詞歌》Op.38No.6,發現其作品集是在有限的范圍內創造了無限藝術價值的藝術精品。用一架鋼琴來演義二重奏的特色,凸顯了他創作技巧的個性特點,也表現了他內心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音樂意境。在浪漫主義時代,雖然以肖邦、舒曼和李斯待的鋼琴作品為頂峰,但費利克斯·門德爾松作為攀登這一頂峰的重要開拓者之一當之無愧。
參考文獻
[1]劉忠民.曲式與作品分析[M].第一版.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2]馬曉娟.門德爾松《無詞歌》的創作特點及演奏要旨.齊魯藝苑[J].2010年01期.
[3](波)揚·艾凱爾.肖邦鋼琴作品全集2練習曲:波蘭國家版[M].第二版.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