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日照嵐山漁民號子是漁民在撒網捕魚的勞動中逐漸發展形成的的勞動號子,它的形成離不開嵐山地區特有的地域環境地理及當地漁民直率豪爽的性格。淳樸的嵐山漁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中,不但積累了豐富的勞動經驗,而且經過口頭傳唱逐漸形成和發展了自己的勞動號子,起到了為漁民調節體力、解除疲勞的作用,并且在多人勞動中起著組織勞動、指揮勞動、鼓舞士氣的作用,這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本文圍繞嵐山漁民號子的表現形式、節奏特征、旋律特點、歌詞特點、發展現狀進行介紹和說明,并對傳承問題進行闡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嵐山;漁民號子;發展;藝術特點
我國的民間音樂是勞動者的血汗攪著淚汗的結晶和升華,是民族音樂中的一顆古老而長青的參天大樹,也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它以深廣久遠的歷史傳統、濃郁的地方特色、多樣的色彩風貌,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其中號子是人們在體力勞動中編唱并直接為之服務的民歌,它產生并應用于實際生產勞動中,具有協調勞作、振奮人心的作用。它的音樂堅實有力、粗獷豪邁,與勞動關系十分密切,音樂節奏和勞動節奏緊密結合。漁民號子一般在實際的水運、打漁、船務等勞動中使用。由于船上勞動不同,水路和氣候情況不同,因此在全國不同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漁民號子。
日照嵐山漁民號子作為海文化的獨特風景在藝術工作者和政府的保護中對傳統的嵐山漁民號子給予加工和創新,在實用性的基礎上,突出地方特點,使它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藝術魅力發展傳承,它是我國藝術的寶藏,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
一、嵐山漁民號子的發展及演變
日照嵐山東臨黃海,海岸線上漁村密不勝數,民間歷來有祭海、祭潮、行船、捕撈等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習俗。嵐山的漁民們常年生活勞作在海上,不但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發展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民族藝術。大海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由此海文化隨之產生,與海的文化息息相關的就是漁文化,而談起漁文化,嵐山漁民號子無疑是最獨特的一道風景。嵐山漁民號子被形象的稱為嵐山漁民的“信天游”,是當地漁民在撒網捕魚的勞動中逐漸發展形成的的勞動號子。質樸的嵐山漁民在長期的勞作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而且經過口頭傳唱逐漸形成和發展創造了自己的勞動號子,這既是嵐山漁民辛勤勞動的縮影,又在藝術層面得到升華,再現了嵐山漁民在捕魚勞作時乘風破浪的澎湃激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嵐山漁民用他們那長滿老繭、終日勞作的雙手創造了嵐山漁民號子這寶貴的藝術形式。
嵐山漁民號子記載了千百年來在海上勞作的漁民們,這種幫助漁民勞動的號子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早在20世紀50年代,嵐山漁民號子多次參加了華東地區文藝調演;60年代多次參加臨沂地區文藝調演;60年代末,海軍北海艦隊政治部邀請嵐山漁民指導表演漁民號子;1990年,嵐山漁民號子參加日照市春晚的表演并在央視“華夏文明五千年”欄目中播出;2005年3月嵐山漁民號子參加央視“激情廣場”演出;2006年9月7日參加日照市申報聯合國“新絲綢之路”明珠城市演出;2007年6月參加了市政府主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22屆年會開幕式演出;同年8月參加了2007中國水上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均獲得高度評價。
已搬上舞臺的嵐山漁民號子,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有了創新和突破,不再僅僅是單純的吶喊而是加上舞臺上的藝術性,結合簡單的勞動中的動作,道具和伴奏的烘托,更加散發著魅力。藝術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新的表現形式既是生活與藝術相結合的新創作,又是漁家號子的的再加工,讓人們在了解漁民號子的同時也欣賞到了具有音樂觀賞性的漁民號子。
二、嵐山漁民號子種類及其作用
嵐山漁民號子形式多種多樣,具有簡明樸實、生動靈活且實用性強的特點。
根據捕魚勞動的先后次序,形成相對固定的套式,主要有成纜號、箍樁號、拿船號、推關號、撐篷號、撐篙號、棹棹號、打戶號、懸斗號、淘魚號、溜網號、點水號等,有了號子大家就有了統一的步調,幾十個步伐一致,協調動作,保證一齊用力,這樣才能把船推出海,才能把海貨收獲起來。由于嵐山漁民在出海時是六七人一條船,所以嵐山漁民號子一般也是六七人同喊。在勞作中,號子調越高越有勁,演唱形式表現為:一人獨唱、二人輪唱、多人齊唱、一領眾和等,它是與不同的作業形式相適應的,一般采用“一領眾合”式,即一人領唱,眾人跟隨應和,或者眾人領唱,眾人跟隨合唱。如:領)喂嗨……(合)嗨?。I)喂嗨……(合)喂呀嗨?。I)喂嗨喂上來嗨?。ê希┪股衔箚盐灌耍。I)喂喂喲喂喲嗨?。ê希┪箒砦箚褋磬?!領唱者可以跟隨風勢或勞動形式自由編曲,控制曲調的高低,層層起伏,規模宏大、氣勢磅礴。
三、嵐山漁民號子音樂分析
(一)節奏特征
嵐山漁民號子通常以二拍子為主,二拍子的歌曲強拍出現的周期較短,使得歌曲具有一種鏗鏘有力的特點。
嵐山漁民號子的節奏與生產勞動的有密切的聯系,即勞動的特征能決定號子的節奏特征,勞動也會伴隨著節奏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在岸上整網時演唱的號子,勞動強度不是很大,那么他演唱的號子的節奏也不是很突出,節奏一般比較規整,有時出現長節奏音型,有力度有間歇,響亮而悠揚??焖俚奶贼~號需要動作快速,所以他的節奏就比較鮮明。拉網的時候,作業力度較大,節奏規整,鏗鏘有力,強弱對比更加明顯,勞動場面熱烈,氣氛積極,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還要達到動作協調的目的。搬運的時候由于勞動強度大,這時的號子節奏頓挫明顯,氣氛熱烈,富有激情,一般能體現漁民不怕艱難、積極向上的精神意志。打夯時一般勞動強度較小,這時的號子節奏較緩和清水,旋律感稍強。所以號子雖然簡單,但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因為這才是真正勞動人民力量和精神的體現,這種強烈的力度深刻表達了音樂的內容和精神實質。
(二)旋律特點
嵐山漁民號子旋律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它與方言語音結合緊密,旋律表現很生活化,沒有嚴格的結構規律,善于變化,對于各種不同內容、唱詞、演唱場合與條件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漁民號子由于是漁民在從事勞動生產時候集體演唱的,所以音調較為單純。號子的旋律特征主要體現在它的力感和動感上,音程跨度不大,欣賞號子時要注意體會它的律動性及固定的節奏和粗獷的音調。有時在勞動中為了振奮精神,調動情緒,也常出現高亢激烈的歌腔旋律音調,比如,架船迎風破浪,面對茫茫大海時旋律高昂,有的輕緩、有的低沉、時長時短、時緊時松。嵐山漁民號子以其優美旋律和獨特韻味構成了日照漁民文化的重要部分。
嵐山漁民號子在演唱時含有原生態唱法的歌唱性,又有召喚力,音調剛勁灑脫,曲調時高時低,吆喝聲吶喊聲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穿透力。旋律相對來說比較靈活、自由,領唱者可以即興編詞編曲,也可以突然升調集中漁民的注意力,這種領頭號召的特點,氣勢豪邁,激昂澎湃,對其他勞動者起到提醒的作用。同時,其他勞動者附和的時候音調沉著,剛勁有力,音樂較固定規則.常常是同一個音的重復,或者是運用模仿重復領唱的旋律,又或是將領唱音調加以拓展。一般為人熟知的就是一些吶喊似的漁民號子。
喊號子必須用上力氣,不然喊不出味道。在勞動強度較小時演唱的號子,多是優美動聽、曲呈婉轉的曲調,這充分體現了號子調解精神、舒緩壓力的作用。可以想象在結束了一天的辛勤勞作,收完網,漁民們坐在船舷上,迎著晚霞,高唱悠揚的號子向家的方向駛去,是多么唯美的一幅畫面。
(三)歌詞特點
嵐山漁民號子的歌詞比較簡練,因為漁民號子是團結人心的一種方式,在捕到魚時,由一個漁夫做獨唱,先獨唱一句后面的人跟一句,這就形成了漁民號子的歌詞一般以勞動呼號用語為主,間有簡短指揮勞動的詞句出現在領句中,而且運用大量名詞、數詞、動詞和助詞,用幾乎是白描的清平手法來進行表現。歌詞中也多以短語和襯詞等爆發性較強的形式架構,而且對主要詞語的多次重復,特別是大量助詞的重復,以此來表達勞動者的情緒和狀態。雖然嵐山漁民號子的內容基本都是“哦,嗨,喂”之類的虛擬語氣嘆詞,但就是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虛字渲染出了漁民敢于與自然抗爭的蓬勃心境。即便是白話的歌詞,一旦配上老漁民的即興表演,花腔高音和尾聲的配合,也能體現漁民歡快的心境,道出生活的美好幸福。
四、結語
嵐山漁民號子是嵐山的勞動人民為了表現自己的生活,表現自己的意志,即興編創、口口相傳的方式唱給著自己的歌,它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 不僅具備文化價值,還有開發價值。嵐山漁民號子有其獨特的民俗風情,如果合理開發,組織農閑的漁民在旅游區喊唱,重現過去乘風破浪的生產面貌,必能成為日照旅游新名片。雖然現在的科技發達了,機械自動化也都很普及,用不著漁民靠人力操縱捕魚,號子已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但是號子作為一種曾經的文化現象是不應該丟的。就嵐山漁民號子來說,只剩下老一輩的在唱,年輕的一輩已經沒有幾個關注的了,我覺得在保護民間中必須要很好的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音樂教育應結合科學的教學方法普及一些民間音樂知識,讓學生喜歡上民間音樂,培養他們如何欣賞音樂的同時加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
近年來,嵐山漁民號子的保護傳承,已經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弘揚地方特色文化,嵐山頭街道為嵐山漁民號子的保護傳承每年投入資金10余萬元,并加強漁民號子傳承的宣傳,經常組織漁民號子演出,增加人們對地方文化的認識。日照市也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逐步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其中,嵐山漁民號子已經列入山東省、日照市和嵐山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經申報第二批國家級名錄。同時,也出版了一系列圖書,《遺韻采擷》是在整理了全市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礎上編輯而成,里面詳細講述了嵐山漁民號子的藝術特征,全面體現了日照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內涵及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我們相信隨著國家和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管加強,嵐山漁民號子一定能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鄭玉霞.遺韻采擷[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2]江明惇.中國民族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北達.民俗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2006.
[4]張蔚.民俗.文化.傳播叢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5]陳華文.關于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思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6]江明敦.中國民族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代琳琳(1988—),女,漢族,山東省日照市人,中級,音樂學學士,單位:日照三中,研究方向: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