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得到不斷推廣及應用,并在革新教學理念以及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等方面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本文就大學音樂中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的應用進行全面分析和探究,并提出若干參考性教學對策,以此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全面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大學音樂;應用分析
隨著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對大學音樂教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師積極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手段,另一方面在不斷改進的教學方法下充分激發出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喜愛,以及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1]。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鑒于此,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的出現為實現高效的教學目標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手段。以下就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在大學音樂中的應用作出進一步探究,以期能給大學音樂教師有所幫助。
一、創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在新課改下,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認識到加強學生音樂體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學上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進,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進行音樂教學。
因此,教學理念陳舊、教學形式單一等特點變得更為嚴重。這樣一來,不但會影響教學的有效改革,產生不完善的教學狀態,還會降低教學時效性,無法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久而久之,便會降低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一定程度下甚至還會產生“厭學”心理,極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2]。因此,如何利用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是當前音樂教師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例如,在《黃河大合唱》這一教學中,可采取反復聽的模式來增強學生的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體驗。同時,通過多聽來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關系,繼而從聽覺上融合音樂。而在聽的過程中應要求學生對曲目中的聲音進行單音、多音的分辨,以此加強學生對音樂旋律的記憶力。我們知道,聽音樂和感受音樂相互融合之后,才能真正加強對音樂作品的感性體驗,另外聽的次數越多那么對音樂作品的印象就會越深,進而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聽覺敏感度。此外,在聽的過程中還能激發出學生的想象力,在腦海中感受到曲目所帶來的意境,進而全面加強學生對歌詞的理解,更好地與作者內心的情感產生共鳴。
《黃河大合唱》作為近代音樂作品的典范,通過以上方式的教學,一來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此曲目的氣勢磅礴,增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二來在認真聽反復聽的狀態下可以沉浸在音樂當中,時而熱情高漲,時而滿腔熱血。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記憶力,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總而言之,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借助反復聽地模式來輔助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具有極高的促進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增強學生的感受和體驗為主,避免簡單且重復聽的模式,以免降低“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聽”的過程中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如音樂抒發的情感、表達的含義等,由此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
二、創設音樂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發泄,可以表現出人們內心不同的聲音。當然,音樂也是一種產生思想共鳴的聲頻,也可以說屬于精神活動的產物,同時在現實生活中,音樂已成為人們交流、娛樂等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3]。
目前,音樂在大學教學中主要目的促進學生的情感教育,一方面可以通過音樂來調節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社會壓力,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各類情感,并且幫助學生自行完成歌曲創作。因此,加強音樂教學中的體驗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普及使用,通過多媒體創設音樂情景為增強學生的音樂體驗提供了有力地條件,并為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帶來了極高的指導作用。例如,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一音樂欣賞中,通過多媒體播放曲目相關的視頻,以此讓學生感受曲目中的情感。另外,教師將網絡材料及圖書館找到的資料整合成視頻課件,從多個角度讓學生感受曲目的情感。
再比如,在《藍色多瑙河》這一教學中,首先播放相關音樂視頻,讓學生建立起對此曲目的音樂形象,其次通過多媒體將該曲目5個小圓舞曲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向學生進行全面展示,以此清晰表達出曲目的主體旋律。如第一小圓舞曲描繪出人們陶醉在多瑙河畔悠然起舞的情景,表現出輕松、歡快的特點;第二小圓舞曲描繪出一群穿著鵝絨舞裙的小姑娘在南阿爾卑斯山下盡情跳舞的情景,表現出朝氣蓬勃、優雅的特點,與第一小圓舞曲形成一定的對比,更加突出曲目的優美;第三小圓舞曲描繪出人們不停舞蹈情景,表現出節奏歡快、新穎的特點;第四小圓舞曲描繪出人們在多瑙河畔游舟,熱烈奔放的跳舞情景,表現出節奏自由、旋律優美的特點;第五小圓舞曲描繪出人們無憂無慮的跳舞情景,是情感的升華和延續,表現出歡騰、溫情的特點。通過分析不同圓舞曲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對音樂形成情感分明的體驗,更好地欣賞音樂和體會其中的情感。
此外,在以上分析基礎上,還能幫助學生全身心地融入音樂當中,甚至在模仿演唱時投入更多的情感,并且學會站在不同角度來理解歌詞的含義。通過以上方式的教學,于教師而言可以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于學生而言則能夠激發其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與音樂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促進教學得到良好改革,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三、開設小組討論活動,全面促進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很多學生在音樂表現方面的能力普遍偏低,主要因為教學形式單一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繼而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不利影響。近幾年來,通過小組合作形式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和表現欲望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得到有效推廣和運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形成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局面,還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學的有效性[4]。因此,如何利用小組合作形式,開設音樂討論活動,是教師亟需解決的一問題。
例如,在《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一學習中,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個性特點、音樂表現能力等方面將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4~5人一組,其次針對“為何選擇D大調而不選用C、E大調”這一主題進行小組討論。在設立該活動時,教師應當注意其教學設計,并使其符合當下的教學要求,以便發揮出其教學優勢。另外,教師作為此次活動中的指揮者和領導者,需發揮出自身地主導作用,并且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尤其是對于那些不善于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
同時,詳細觀察每一位學生的表現情況,以便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進而不斷激發出學生的潛能。討論完畢后,教師先播放所討論的音樂作品,并播放以C、E大調來展示該音樂,由此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大調所彈奏出來的不同特點,以及明白作者為何采用D大調來彈奏該音樂。除此之外,教師應對每個小組的總結作出及時的評價,向學生說明采用D達到更能表達出作者內心沉著、堅定的情感。通過以上方式的教學,不僅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能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在大學音樂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既能幫助教師高效完成教學任務,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
同時,在大學音樂中加強學生的音樂體驗,不但可以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和表現能力,還能促使學生發自內心感受音樂,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不斷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楊為強.探討大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與形式[J].音樂時空,2015(22):95-96.
[2]賽罕.大學生音樂欣賞教學中聽的含義及教學方法探析[J].語文學刊,2014(21):124-125.
[3]李一心.在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3,15(03):117-119.
[4]周彤彤.淺談大學綜合體驗式音樂欣賞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