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湖南民歌《瀏陽河》自產生以來,廣為流傳,深受大眾喜愛。我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王建中于1974年根據同名湖南民歌改編而成的鋼琴曲《瀏陽河》仍保持了原有的民族特色,是一首典型的、興味悠長的鋼琴改編作品。本文從曲式、演奏等方面對該曲目進行了綜合探究。
【關鍵詞】王建中;瀏陽河;曲式;演奏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王建中( 1933-)作曲家、鋼琴家。1995年出版了《王建中鋼琴作品集》,收集了王建中先生多年來創作的部分作品。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繡金匾》、《翻身道情》,《百鳥朝鳳》、《瀏陽河》,等改編作品。王建中先生既善于借鑒西洋之所長,又不斷尋求中國民族的風味特色,使得改編的鋼琴曲臻于盡善盡美,他對于中國鋼琴事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貢獻,他創作改編的許多鋼琴作品成功地將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與西洋樂器的表現手法融為一體,深受海內外聽眾的喜愛,不僅在音樂界、鋼琴教育界,而且對很多音樂圈之外的愛好者、甚至一些并不怎么愛好音樂的人來說都可謂耳熟能詳。
民歌《瀏陽河》是湖南民歌的代表作,作品描繪了瀏陽河的風光美景,歌頌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展現了極具特色的湖南民歌風格。鋼琴曲《瀏陽河》是我國著名作曲家王建中(1933--)于1974年根據同名民歌改編而成。改編后的作品仍保持了原曲旋律的完整性,在湖南民族音調的基礎上,加入了古典鋼琴的技藝之美,樂句連貫圓滑,美麗如訴,顯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性。
二、曲式及演奏
鋼琴曲《瀏陽河》包含五個部分,分別是引子、主題、變奏、再現部、尾聲。
第一部分是引子(1—9小節),開頭部分的ad libitum 意為稍許隨意地,在引子的伴奏音型的低音聲部的 poco meno mosso string意為稍許活潑、緊張、興奮地。引子的演奏要特別注意速度,應用中速來演奏,這里的中速要與主題的中速區分開來,比主題要稍慢。看似只有9小節的引子,有時卻很難把握其“抑揚頓挫”,很難演繹出行云流水般的音調。在引子部分要注意其平穩性,觸鍵音色的柔和性、剛毅性兼并。一開始應選擇分手單練,由慢到快,注意和弦要突出右手的最高音,練習時固定好手型,保持圓弧型,大臂沉下,彈出的和弦不能散,和弦的每個音都要集中。左手的音都是連奏,六連音要練至連貫圓滑,如流水一般,以及第5-9小節的音更要連貫的彈奏,從慢至快,由近及遠,由弱到強向前推進,不應有多余的動作,貼著琴鍵,做到優美連貫而不失起伏動感。
第二部分是主題(10—32小節),這部分是主題第一次出現,中板,速度較引子稍快。主題彈奏時要控制左手音色音量以突出右手的旋律,主題旋律多是漸強至漸弱的彈奏,旋律要彈得輕快,注意樂句的流暢性、連通性和歌唱性,建議練習時可以選擇性地聽一些民歌版的《瀏陽河》,因為歌詞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把握作品的情感,旋律走向。
第三部分變奏(33—49小節)是該曲目的高潮部分,難度較大,特別是左右手的協調配合是決定變奏能否彈奏好的關鍵。練習時應先單手練習,右手的六連音跨度大,要多加練習,左手也要單獨練,可以重一些,突出旋律,右手琶音式的伴奏應保持松弛、圓滑。50—53小節是間奏部分,該部分是模仿古箏的音色,用西洋樂器演奏出民族樂器的音調著實不易,其織體主要是由民族五聲調式的分解和弦組成,沒有小節線,演奏者可稍自由地處理適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平行級進來突出和聲的色彩,表現了瀏陽河的蜿蜒、悠長。該部分均是分解和弦,演奏時注意左右手銜接的準確性、均勻性、清晰性、恰到好處。 左右手的配合應做到“天衣無縫”,使其成為一個整體,要有強弱對比,努力做到一氣呵成。
第四部分再現部(54—79小節)是主題的再現,同主題彈奏一樣,要突出右手旋律,心中有歌詞,要輕盈而不失起伏。在第56小節的時候,ff中強的力度記號與之前的力度pp中弱要形成對比。
第五部分尾聲(80—83小節)要輕柔的彈奏,彷佛游子回到瀏陽河的心境,激動而又平靜。左右手交替彈奏,從弱至強,在分解和弦的琶音中將音樂推向主音,形成首尾相應。
《瀏陽河》的彈奏有較大的難度,作品中的華彩部分很考驗彈奏者的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實,便彈不出流水般的曲調,也展現不出瀏陽河的景色。每個演奏者對曲目的理解不一樣,因此表達出的情感態度也各有千秋。
鋼琴改編曲在我國音樂界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瀏陽河》更是一首典型作品,該作品不僅是鋼琴考級曲目,也被編寫進一些音樂教材,由此可見,其重要性所在。鋼琴改編曲不僅是我國鋼琴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我國的民族音樂風格的傳承者;不僅是我國鋼琴音樂的一個動力,也賦予被改編民歌新的生命力。鋼琴改編曲對發展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事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而《瀏陽河》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莉莉.王建中鋼琴作品中的五聲綜合性和弦[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8(2):12-19.
[2]梅潔.賞析鋼琴曲《瀏陽河》中的藝術風格[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1):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