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學手段的選擇與運用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關注“教”,即指導的有效性;二是關注“學”,即學習的有效性,尤其要注重“以學定教”,充分彰顯“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引導學生帶著自信與熱情去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真正從中享受到音樂所帶來的美的感染與熏陶。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策略;優化;實效
初中音樂課程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審美素養,陶冶學生情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重任。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優化教學策略,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要注重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樹立音樂學習信心;同時還要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熱情。
一、優化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教學手段要能夠適用于全體學生,有助于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依據目標來選擇手段,讓手段為目標服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采用引導、鼓勵、表揚等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教師應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給予學生正確的示范。音樂教學手段的選擇與運用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關注“教”,即指導的有效性;二是關注“學”,即學習的有效性,尤其要注重“以學定教”,充分彰顯“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引導學生帶著自信與熱情去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真正從中享受到音樂所帶來的美的感染與熏陶。
一節有效的音樂課,并不是幾種教學方法的簡單拼湊,而要講究整合,注重采用形式多樣、能夠點燃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促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相關的樂理知識,促進感悟、演唱技能的提升。為此,教師要追求音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性:一是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節奏教學法、節奏唱法、體態律動教學法,并結合我國的鑼鼓經,開展以節奏為主的訓練,發展節奏感;二是可以挖掘我國民間音樂資源,加強音準與合唱訓練;三是可以結合現行教材,開展以欣賞為中心的活動,培養敏銳的音樂感受力,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此外,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可以給音樂教學插上了騰飛之翼,使學習內容變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圖畫文字聲音,融為一體,能夠傳遞出更多的信息,引發學生興趣,拓展其視野,激活其思維,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總之,教學方法與手段不能因循守舊,而要做到常教常新;要追求寓教于樂的效果,營造歡快、輕松、民主、和諧的氛圍,彰顯出課程標準對音樂學習的要求,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音樂課程的審美作用,使學生在實踐中領略到語言之美、旋律之美、內涵之美。
二、注重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樹立音樂學習信心
中學音樂教學要讓學生全面發展,就應該關注差異,既要針對班級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學生進行指導;又要針對少數學生的個性問題進行個別指導。這是因為,音樂學習同其他學科一樣存在著鮮明的個性差異,有的學生具有較好的音樂素質,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樂感能力強;而有的學生缺少音樂“細胞”,五音不全……面對存在的差異,教師如果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讓所有學生都“齊步走”,就會導致“吃不飽”與“吃不消”現象的發生,從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所以,音樂教師要正視并發掘這種的差異性資源,實施“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如指導學生進行一段10小節的旋律練習,筆者以5小節為基點對于中高層次的學生提出要求,只要能多吹1小節就加10分;而對于那些學困生則要求能吹好兩小節就給“優秀”。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設計,既可以滿足優等生發展的需求,又能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切實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對待潛能生,在放低要求的同時要給予耐心的輔導,使其對學習音樂充滿自信;對待中等生或優秀生,要善于挖掘不同學生的音樂潛質,使其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在設計教案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愛好,適當補充教材以外的音樂元素,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提高自己的音樂素質。事實證明,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能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張揚學生個性。
三、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熱情
音樂學科的教學也要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以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熱情與自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音樂天賦和能力差異,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來對學生的素質發展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比如,有的學生歌唱能力好些,有的則舞蹈水平高些,有的長于欣賞、感悟,有的對樂理知識的理解、掌握得較好,等等。鑒于這種情況的存在,教師就可以可通過提問引導、即興表演、自由欣賞等形式,來給學生提供展示音樂素養的機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與表現力,讓學困生樹立信心。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器樂演奏會”這種形式,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音樂特長的平臺,并引導聽者參與評價。比如,期末時可以把一學期吹奏過的曲子按難易程度編排,舉辦“班級演奏會”,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拿手的曲子進行表演。實踐證明,在測試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大激發,他們從不同程度上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內心情感的變化,切不可用專制、偏激的話語來評價學生的完成任務的情況。當然也杜絕教師“一言堂”的評價現象,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或生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了解學生對演唱的看法,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表演過程中的感悟與見解。只有師生或生生之間多多交流,教師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比如,教師可以定期召開音樂會,借助這種形式讓教師擺脫獨裁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表現。實踐證明,班級音樂會具有一定的展示性、交流性與合作性,它以公開展示的方式,使學生的音樂能力得以展示并得到他人的肯定,進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培養自信。
音樂課堂評價的內容要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不僅要評價音樂學科的知識和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感悟能力、審美水準,等等。通過這些方面給予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比如,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具有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并從中獲取愉悅的體驗;關注學生是否能夠以發現和欣賞的眼光去評價同學的長處……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存在可圈可點之處,教師都要適時予以肯定和鼓勵;同時還要注意評價標準要體現動態性和多元化,以促進不同的學生在音樂方面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