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蘭克·舒伯特于1827年完成的兩組即興曲集( D899與D935) 成為浪漫主義時期的新體裁。本文以D935第三首的錄音版本為依據,歸納了三位音樂大師對其演繹風格和技巧的比較,以期能對演奏者更準確地把握樂曲風格提供幫助。
【關鍵詞】即興曲;齊默爾曼;佩萊希亞;內田光子;版本比較
舒伯特在1827年末創(chuàng)作的兩組即興曲都屬于他晚期的鋼琴作品,與同期創(chuàng)作的“音樂瞬間”(作品94)一樣,都是為鋼琴而作的抒情性小品。每一首都清淡安詳,既樸素又純美,雖然結構簡單,但美妙的旋律流露出的情感極易讓人接受,它的美不容否認。
一、關于齊默爾曼、佩萊希亞、內田光子
齊默爾曼(KrystianZimerman)波蘭鋼琴家,1963年師從雅辛斯基,1975年贏得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后開始在世界各地演出。雖以肖邦成名,但是也一直試圖努力的擺脫肖邦框架的影響,來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實際卻是,齊默爾曼在肖邦以外曲目拓展時非常的積極,特別是進行德奧浪漫樂派作品的拓展,比如舒曼、舒伯特、門德爾松等等。通過聆聽其演繹上面幾個作曲家作品,可以切實感受到齊默爾曼的音樂修養(yǎng)以及音樂天賦都非常出色。
佩拉希亞(Murray Perahia)猶太血統(tǒng)的美國鋼琴家,從5歲開始長達11年的時間里,一直在海恩悉心而嚴格的指導下學習,在1972年獲得里茲鋼琴國際比賽獎項后廣為人知,其彈奏的技巧非常精湛,演奏過程中處理非常細膩,追求明快的線條以及展示細微處的層次。其演奏莫扎特協(xié)奏曲時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并且演繹門德爾松的協(xié)奏曲也非常出色。
內田光子,英國的日本裔古典音樂鋼琴家,善于彈奏莫札特、貝多芬、舒曼、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堅強的個性使得她對音樂的觀點不至于完全被所受的維也納古典學派訓練影響,注重表達內心而非炫人的技巧,即是內田光子表現(xiàn)音樂的方式。
二、演繹版本的比較
降B大調即興曲D935,No.3,行板,變奏曲式,主題來自舒伯特的音樂劇《羅莎蒙德》中的一首如歌的旋律。佩拉西亞的演奏技巧精湛,追求線條明快和在細微處的層次展示,直抒心意,但感覺沒有對樂曲進行過多柔化的處理;內田光子的版本速度整體較慢,主題旋律被拉寬放大,體現(xiàn)出了她作為女性鋼琴家特有的柔情,但正因為如此,十多分鐘的感性處理顯得有點“膩”,這可能是她個人對音樂速度以及音色的追求與控制。筆者個人更喜歡齊默爾曼的版本,他的內容表訴直率、不夸張,彈得從容不迫, 悠然之至,他演繹的德奧作品非常有味道。
整個曲目包含了一個主題和五個變奏。音樂主題比較舒展和優(yōu)雅,歌唱性比較強。復樂段形式是十八小節(jié)方整結構,四個樂句的音調開始時基本上相同,兩個樂段中都是從重屬到屬和弦的半終止和由屬七到主和弦的全終止和聲配置。筆者認為舒伯特對于「X XX X X」的旋律節(jié)奏有很大的偏好,這個主題被佩拉西亞演奏的非常規(guī)整,句子間銜接緊湊,沒有加入刻意的處理;內田光子的版本速度就稍微舒緩一點,好像為后面第五變奏留下空間似的。
第一變奏在相同的降B大調上,其高音通過分解和弦較為輕快的奏出,旋律中還進行了附點音符的添加,節(jié)奏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其和聲沒有發(fā)生變化,旋律更加的清澈。齊默爾曼精心設計了整個第一變奏,較為清晰的交代了四個聲部。而內田光子不僅將每個樂句間的起伏表達出來,甚至將漸強減弱的處理滲透到了每一個小節(jié),pp前以漸慢處理作鋪墊進行力度的過渡。
第二變奏更加強調前面的節(jié)奏,旋律更為精致;加上的旋律變化相當華麗,而節(jié)奏也一變成為切分音式的強烈情緒渲染,然而同一變奏中,舒伯特卻利用不同的節(jié)奏音符和不同的速度指示讓這樂章聽起來有最多的情感起伏,然后引出悲愴性強烈的小調的第三變奏。內田將這段拿捏的很好,線條連接的自然,節(jié)奏規(guī)整卻不失韻律。
第三變奏干脆輕快,流暢的三連音代替了分解和弦,調性移至降b小調。采用小步舞曲般的速度,伴奏變化不強調節(jié)奏感但強調有重音的分解和弦,產生的樂曲性格相當沉重而憂郁。此處是筆者最喜歡的一個變奏,旋律的變化與之前相比非常明顯。這段的音樂激情充沛,跌宕起伏,好似在淋漓盡致的宣泄內心的情感。內田光子用十分內斂的又貼切地的方式營造出樂曲的悲傷氣氛,聽起來別有一番傷心抽泣的味道。左手的三連音強調重音的分解和弦,給人一種向前推的感覺,推波助瀾的把音樂自然而然的帶入高潮。佩拉西亞在每一個樂句八分音符后面的四分附點音符時都推送的特別深沉,拉寬了節(jié)奏,但小節(jié)的整體節(jié)奏框架不變。不拘泥于基礎的拍子,又保持了句子間的平衡。
第四變奏轉調為降E大調,改變了整個曲子的主題旋律,出現(xiàn)了跳躍音程,并且隨著音樂的不斷發(fā)展,較為流暢的上下飛行旋律也成了基本主題。這里的旋律性不被強調,強調較多的是切分音式的節(jié)奏感,并且在左手和右手之間互換主旋律,改變了前面變奏的氛圍,但是整個變奏也沒有回到最初的氣氛中去。舒伯特手法是放慢這個變奏的最后速度,并將其加到上一段過門中去,并轉向回歸到原主題的第五變奏上面去。
變奏五時主題更加的細膩,并且對田真無邪的心情愈加強調。三位演奏者的技術都相當精湛,彈指一瞬間就將大串的音符跑動完成。內涵比較實在,表演過程中沒有炫技,這也在演奏第五變奏時很好的展現(xiàn)了出來。尤其內田光子本身女性的直覺,非常的敏感,情感迸發(fā)也很到位,這也能夠讓人感受到樂曲本身的流暢和自然。而齊默爾曼獨特的觸鍵使清秀圓滑的音質有些朦朧,串串音粒在空中飄落, 每顆音粒都被賦予具有透明度的陰影感, 自由揮灑出浪漫的晶瑩色彩, 使整首作品的抒情性得到完美的表現(xiàn)。尾聲再現(xiàn)音樂主題,織體加厚,內斂與隱忍表現(xiàn)其中。在前一個變奏華麗的音樂結束之后,突然安靜下來,與樂曲開始情緒形成反差,與主題遙相呼應。
舒伯特是19世界歐洲音樂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義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法特征,同時又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音樂的特色,情感真摯而豐富,具有強烈的歌唱性與抒情性,反映出他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時代在發(fā)展,人們的思想在改變,對舒伯特音樂的理解也在不斷變化。三位大師對舒伯特即興曲D935,No.3的演繹都堪稱經典,領略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風格,對于我們今后的演奏學習,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易璐(1990—),女,湖南益陽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