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勃拉姆斯的一生可以說是全部奉獻給了音樂,一生與音樂相伴,創作出眾多的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其中《四首嚴肅的歌》往往被視為藝術歌曲的最高造詣作品。而探究該作品的美學特征,對于現今的藝術歌曲創作無疑會有很大的啟迪與幫助。因此,本文緊密圍繞和聲、旋律、結構等方面對該作品的美學特征予以一定剖析。
【關鍵詞】勃拉姆斯;四首嚴肅的歌;美學特征
在《四首嚴肅的歌》中,歌詞皆取自于圣經,并通過古典傳統的結構形式、旋律特色與浪漫主義和聲的風格特征,來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勃拉姆斯自省與深沉的情感,從而使得情感完全融入作品當中,成為不可得多的音樂佳作之一。
一、勃拉姆斯與《四首嚴肅的歌》
(一)勃拉姆斯簡介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1833年出生于漢堡市區的清貧人家,父親約翰·雅戈·勃拉姆斯是一名樂師,這樣勃拉姆斯有機會過早接觸音樂,并對俗民社會和平民文化有著一定體驗。而勃拉姆斯在父親的啟蒙教育之下,自幼就表現出不同常人的音樂天賦,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演奏技法和基礎樂理。在此之后,勃拉姆斯先后從師于奧托·克賽爾和愛德華·馬克森,為其今后的音樂創作風格定下基調。而事態正如人所料,勃拉姆斯自從1847年始也就是在十四歲就開始在音樂界嶄露頭角,并對作曲產生濃厚興趣。終其勃拉姆斯一生,他寫作過四部交響曲、二十四首室內樂和兩百六十多首藝術歌曲等,從中凸顯出勃拉姆斯具有非凡的藝術才華和藝術細胞。在這其中,《四首嚴肅的歌》往往被視為勃拉姆斯藝術歌曲的最高造詣作品。
(二)《四首嚴肅的歌》作品分析
《四首嚴肅的歌》創作于1896年,主要是基于克拉拉的病情打擊而創下該無與倫比的聲樂作品,作品編號為op.121,歌詞皆來源于《圣經》,突出體現了死亡主題,并集中展示了嫻熟的作曲技法和獨特的藝術視覺。而《四首嚴肅的歌》主要由四首藝術歌曲組成,分別為《人類遭遇的,獸類也遭遇》、《我又轉念》、《死亡,你多么痛苦》、《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具體而言,《人類遭遇的,獸類也遭遇》原調為d小調,現為f小調,是復合并列二部曲式,以柱式和弦在低音區發出沉重嘆息,演唱時嗓音要松弛,咬字注意輔音清晰度;《我又轉念》原調為g小調,現為降b小調,是再現單三部曲式,需要使用弱聲演繹該曲,演唱時需注意力度把握并保持喉器穩定;《死亡,你多么痛苦》原調為e小調,現為a小調,是再現二部曲式,速度為緩慢的莊板并保持胸腔共鳴的醇厚,口型張開要夠,以便集中體現古典性和浪漫性的完美統一;《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原調為降E大調,現為G大調,是復三部曲式,速度為生動活潑的行板,具有頻繁轉調和離調性,需注意聲區的統一。
二、關于《四首嚴肅的歌》的美學特征思考
(一)曲式與陳述結構
究其曲式而言,主要以二部與三部曲式結構為主,立足于結構比例原則、再現原則并將套曲作為整體來對待,可視為ABA1,即第一首看作A部分,第二、三首看作B部分,第四首看作再現的A1部分,并且第一首和第四首都為復合曲式,而第二首和第四首則為單式曲式,也從中可覓循環再現的特征。
而究其陳述結構而言,第一首與第四首在結構圖式中存在著相似特征:如兩首歌曲都有前奏;兩首歌曲各自的A部分都能劃分出次級結構單位;B部分都是非方整的陳述結構形式;再現時都形成了減縮再現,且都是單樂句7小節的陳述結構。
由于勃拉姆斯所處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過渡時期,那么這就意味著勃拉姆斯的創作風格必然會受到古典主義風格的影響,而《四首嚴肅的歌》也恰恰體現了古典主義之中強調的結構力中的對比,譬如上述A、A1就形成對比,陳述結構在各首歌曲的B部分中,都是自由散體或樂句群體結構的形式和各首歌曲的第一部分A規范性的二部曲式或二、三階段的樂段形式形成對比。總之,對比特征在《四首嚴肅的歌》中到處可覓。不過,值得提出的是,古典主義之中的陳述結構多具備方整和對稱特征,而《四首嚴肅的歌》卻反之而行,具有非方整、不對稱的特征,突破了古典主義又趨向浪漫主義,與時代環境相符合。
(二)和聲
一是具有和聲材料的特征。《四首嚴肅的歌》主要是以正三和弦、副三和弦、重屬三、七和弦等和弦為主,并以大小調功能和弦為基礎,以主要功能和弦為骨架,偏重主、屬功能的同時,下屬功能和弦也予以一定加強??傮w而言,《四首嚴肅的歌》的和聲語言是以自然音體系和聲為基礎并輔以重屬類變音和弦為其特征。
二是具有和聲進行的特征。首先,傳統的功能和聲序進Ⅰ—Ⅳ—Ⅴ—Ⅰ在作品中大量存在,如在《人類遭遇的,獸類也遭遇》中,由T功能——S功能和弦——重屬和弦——屬和弦的和聲序進。其次,出現半音化的和聲進行,主要是運用重屬與重屬導和弦及離調變音等和弦而引起的半音進行。再次,出現和聲意外進行,是浪漫主義時期打破常規模式的和聲進行方式。
三是具有和聲色彩性加強的特征。此處的加強主要是指向變格進行、離調等多色彩手段的加強。如《死亡,你多么痛苦》中的第20—22小節就突出下屬變格進行的色彩特征(見譜例1)。
四是具有和聲的調式、調性布局嚴謹、邏輯性強的特征?!端氖讎烂C的歌》中,前三首都是以小調開始,第二、三首以bB大調和G大調結束,第四首是以G大調開始,這樣作品的整體安排都是以歌曲情緒與內容的吻合來創作,凸顯出勃拉姆斯對現實的感慨和對未來的向往。也就是作品中滲透了勃拉姆斯的情感傾訴,通過借助和聲的調式與調性的嫻熟運用來向聽眾傳遞心理變化,雖然現實生活較為苦悶,但是始終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生活,從中也可看出勃拉姆斯的積極對待生活的態度。同時,同主音大小調的交替運用、再現性的調性布局等特征在《四首嚴肅的歌》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旋律材料的發展與貫穿
核心音調的貫穿發展手法在《四首嚴肅的歌》到處可覓,在此,可予以歸納如下:
一是內部材料組織中的核心音調的貫穿發展。如在《人類遭遇的,獸類也遭遇》中,由非對稱的雙樂句形式構成的樂段中(見譜例2),譜例b保持譜例a中主題動機的骨干音,也就是運用了動機材料的貫穿發展處理,并通過音的時值變化即將八分音符C音變成四分音符C音的處理,來達到拉寬效果。
二是主題旋律擁有共同形式的旋律音程的進行方式?!度祟愒庥龅模F類也遭遇》中的主題為F-C的下行四度進行,《我又轉念》中的主題為五度進行,《死亡,你多么痛苦》中的主題是四、五度音程進行,即B-E G-D E-B D-A的骨干音進行,《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中的主題是四度進行,即D-G G-D的骨干音進行。
(四)旋律與伴奏的處理
一是具有前奏特征(除第三首外),彰顯對比變化的作用。
二是具有主旋律通過前奏的鋼琴伴奏聲部而隱含展示的特征。如《人類遭遇的,獸類也遭遇》中,第1、2節就是歌曲前奏,第3小節是聲部主旋律,不過在歌曲前奏,也能隱含看到主旋律的蹤跡,這樣通過提前展示主旋律的處理手段,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具體見譜例3所示)。
三是具有主調音樂寫法為主、對位旋律烘托為輔的特征。主調寫法主要是以柱式和弦與分解和弦等音型化的伴奏形式為特征,同時在部分小節中還可見復調音樂寫法,即形成兩條旋律線與歌唱聲部的旋律形成對比。
四是具有間奏或間補形式填充停頓處的特征。這樣通過間奏或間補形式填充,使得鋼琴伴奏并未停止,并使得歌曲段落之間共融一體來表達音樂主題,渲染意猶未盡的音樂情緒,從而達到“弦外之音”的效果。
(五)藝術特征與語言特征
究其作品的藝術特征而言,其音樂風格受舒伯特、舒曼的藝術歌曲風格影響較大,并有所突破和創新。特別是在音樂節奏和織體方面趨于多樣化,和聲功能富有古典性,能夠將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完全融入到藝術作品當中而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使得作品內容與形式統一而具有不可言表的美感。同時,在《四首嚴肅的歌》中,旋律風格和表現力尤為凸顯,并以三拍子居多,通過下行的音階走向來傳達勃拉姆斯的憂郁,從而賦予歌曲伴奏以新的生命。
究其作品的語言特征而言,該作品屬于德語藝術歌曲,旋律線條隨著詩歌語調而發生變化,并講究清晰和分明的發音,特別是需要注意元音圓潤和輔音生動方面一定到位,找準發音規律而融入到詩歌語境當中,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好該作品的尺度和分寸。
三、結論
勃拉姆斯身處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過渡時期,也就使得勃拉姆斯創作的作品必然帶有古典主義的創作風格,同時也對古典主義風格予以突破與創新,從而向浪漫主義風格過渡。因此,在考察時代環境的背景之下,也就能夠深刻理解《四首嚴肅的歌》的美學特征,在曲式結構、和聲等方面帶有古典主義風格,而在同主音調式交替、非對稱性等方面凸顯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當之無愧地成為影響深遠的音樂佳作。
參考文獻
[1]張馨潔.勃拉姆斯的聲樂套曲《四首嚴肅的歌》創作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1):56—63.
[2](俄)維·阿·馬倫采娃著;吳慶橋譯.勃拉姆斯芻議[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7(3):36—43.
[3]王明怡.寫意最后的人生,追尋最后的古典——勃拉姆斯《四首嚴肅的歌》風格特征解析[J].人民音樂,2011(11):81—84.
[4]黃桂瑜;蔣樊.勃拉姆斯《四首嚴肅的歌》的音樂學分析[J].歌海,2013(1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