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過程中,學生感到低聲部旋律性不強,比較難唱時,教師可用行動和語言來激發他們。先以手彈旋律聲部,唱低聲部這種和諧的范唱方式吸引學生,讓他們覺得好聽,覺得教師一個人都能唱自己應該也能唱,克服畏難情緒;再以鼓勵性的語言去激勵、喚醒學生,使其自覺服從集體的需要去唱低聲部。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粗聽;精聽;合唱教學;情境教學
小學音樂課堂是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音樂教學對于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改革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以真正發揮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筆者在此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注重音樂欣賞教學,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培養學生的聽覺及樂感,是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歌曲教學中可以承載這一任務,當然也離不開綜合性的訓練。教師應在欣賞教學中對小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可以在“粗聽”和“精聽”兩方面下功夫:
(一)借助粗聽,培養學生感官欣賞能力
上課伊始,教師可播放一段適合本學段學生年齡或心理特點的音樂,讓學生安靜地坐好,作好傾聽、欣賞的準備。選擇的音樂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曲,低年級可選擇《喜洋洋》、《四小天鵝舞曲》等,中高年級可選擇《四季》、《茉莉花》、《黃河大合唱》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及靜聽音樂的習慣。學生廣泛地接觸了各種音樂作品,感性認識就會不斷增強,音樂的聽覺能力和記憶力也會日有所長。
(二)借助精聽,培養學生感情欣賞能力
學生聆聽一段或一曲音樂之后,要能夠根據音樂描繪的情景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認識,借此發展自己的審美能力。譬如,筆者組織六年級學生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敘事性的合唱曲時,首先給學生展示抗日小英雄的電影片段,在背景音樂《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烘托下,筆者開始有聲有色地講述王二小的故事,學生聽著聽著就會不由自主地對王二小產生敬仰之情,感受到教材的“內容美”。接著,筆者讓學生有表情地齊唱歌曲,使他們對歌詞內容及民間小調似的旋律特點了解得更清楚,進而感受到音樂“旋律美”。第三步,欣賞改編的合唱曲,讓學生感受和聲表現音樂情緒、氣氛和感情的強烈效果,欣賞其“和聲美”。第四步,重點復聽3至7段,感受其變化發展的強烈情緒:緊張——更緊張——憤恨、悲痛——頌揚——懷念、哀思。恰到好處的情緒處理,使學生領會到了作品的情緒美。最后復聽全曲,合唱高潮的渲染加深了學生更強烈的情感體驗,聽到或唱到動情之處,有許多同學潸然淚下,完全沉浸到了音樂所創造的美好形象與意境之中……他們仿佛看到了小英雄鮮血染紅大地,天地、村莊都在哭泣的情景。
二、適度開展合唱教學,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合唱教學顧名思義需要集體合作。面對音樂素質參差不齊的學生,要想創造出美好、和諧的音響,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一些簡單而輕松的作品,讓學生在心理上克服對合唱的陌生感和畏懼感。
(一)通過合唱的輔助訓練,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由于學生年齡小,感受音樂的能力較弱,為此教師可先通過教學一些歌曲、游戲、集體舞,讓學生懂得任何事都要團結、合作,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同時增加合唱的輔助練習,如參考奧爾夫的聲勢教學進行和聲節奏訓練。教師應注重引導,告訴學生創造和聲節奏音響,必須全班小朋友團結一心、協調操作,動作、速度都要統一。要讓學生明白,一個人拍得再好,與別人不一致、不協調也是不行的。慢慢地,學生學會了適應別人,與人合作。這些練習還可改編“大鼓小鼓”的歌詞來演唱,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又能激發學生合作演唱的興趣。當學生互相協調的能力有所提高之后,便可進行輪唱練習,如選擇學生非常熟悉的《兩只老虎》、《歡樂頌》等。
(二)通過完整的合唱作品,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
學生只有具備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品質,才能向合唱教學的更高層次邁進。筆者認為從三年級開始即可進行正規的合唱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合唱過程中,學生感到低聲部旋律性不強,比較難唱時,教師可用行動和語言來激發他們。先以手彈旋律聲部,唱低聲部這種和諧的范唱方式吸引學生,讓他們覺得好聽,覺得教師一個人都能唱自己應該也能唱,克服畏難情緒;再以鼓勵性的語言去激勵、喚醒學生,使其自覺服從集體的需要去唱低聲部。集體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事實證明,從一年級開始就有意識地開展合唱教學,十分有利于學生做人、求知、審美等諸多素質的提升。
三、開展情境教學,愉悅心智體魄
(一)在游戲情境中唱,激發學生興趣
筆者非常欣賞“音樂教育游戲化”的教學思想,所以常常喜歡把教材設計成一種游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音樂課上“動”起來,在動中感受音樂,獲得技能。比如,《木桶有個洞》是個幽默小品,對學生很有吸引力,但如果機械地跟著伴奏唱一遍的話,冗長的歌詞就會讓學生疲倦。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對白游戲,直接邀請一男一女扮演做動作表情的前臺“喬治”和“麗莎,其余同學分男女兩組扮演演唱的后臺“喬治和“麗莎,這樣一來整個課堂就活了,學生對唱表演得興味盎然。
(二)在仿真情境中唱,活躍學生思維
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把音樂教室布置成教學內容所需要的場景,比如,教學《過新年》,教師可以在教室里貼上窗花,掛上燈籠鞭炮;教學《音樂小屋》,可以貼一些音符、樂器圖片,營造音樂屋的氛圍,等等。筆者在教學《小白兔乖乖》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有如臨其境之感,筆者將椅子排成半圓形,形似小白兔的家,把辦公室盆栽的花草樹木擺放兩棵在教室里,營造出“樹林”的情境。接著選擇兩名學生進行簡單的化妝,一個扮“大灰狼”,一個扮“兔媽媽”,其余小朋友全扮“小白兔”。游戲開始,大家邊唱邊演……通過這樣的表演,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積極性高漲,感悟到了音樂所描述的各種形象:兇狠、可怕的大灰狼,溫柔、成熟的兔媽媽,活潑、勇敢的小兔子。個個爭先恐后地想當“主角”,表演欲望大大提高。由此可見,通過情境唱游,可以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愉悅學生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