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以及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關鍵詞】音樂;生活;欣賞
尼采曾說過“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頌揚了俞伯牙高超的演技,也頌揚了鐘子期非凡的審美才能,更頌揚了真摯而純潔的友誼;諸葛亮身居空城,面對敵兵壓境,確在城樓飲酒撫琴,敵軍退兵了;列寧對音樂更是愛之如癡,他曾經說過“我不知道有沒有比《熱情》更好的東西了,我簡直每天都想聽它,這真是奇妙而非凡的音樂”。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以及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
音樂與生活具有廣泛、密切的聯系,對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和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音樂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更加顯現出他所具有的獨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學會聆聽音樂,讀懂音樂語言
音樂語言就是憑借音樂的形式要素來表現人類情感的藝術手段。構成音樂的各種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這些元素互相結合形成了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等。
音樂源于生活,是有韻律有節奏的織體。勞動者的號子,短小精悍,是勞作人協調動作增強干勁的語言;急促的音響讓人熱情澎湃;舒緩的節奏讓人松弛;低的音和高的音帶給人以厚重和高亢之感;音由低到高催人激情四射;音由高到低帶人入哀婉凄美之境;逐級上下行的音,圓潤而細柔;跳躍著行進的音,畫面歡騰;漸強的音響給人以由遠及近之感;漸弱的音響給人以由近及遠之美幻。大調的明亮,小調的柔美;音色帶個人不同的感受,器樂曲令人有無盡的想象空間;聲樂曲給人以直白情緣。
聆聽音樂是感知音樂的前提,結合感知和必要的音樂知識,帶給人豐富的音樂形象,你會驚奇的發現,原來音樂就在我們的生活里,就在我們的勞動里,也在我們的思想里。
二、學會鑒賞音樂,讓美留在心間
在現代生活中,音樂與人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在聽古典音樂,或是到唱現代歌曲,無視在在觀看影視節目,或是參與歌舞活動,人們在不經意間都在欣賞著音樂,感知音樂或表現音樂。同一首音樂作品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評價和選擇,有人喜歡留我所用,有人不喜歡拒而遠之,這就體現著人們對音樂的鑒賞力了。如果說學會聆聽,感知音樂帶給我們的感受是前提,那么就需要我們用心聆聽,反復聆聽,分段分句聆聽,再結合音樂語言,分析音樂的速度力度、節奏的變化,調式調性的特殊表現形式,音樂色彩的特點,以及音樂的表現形式等是熟悉作品的過程。然而要讓音樂帶給我們更高的藝術享受,這就取決于自我的審美修養能力了。
具有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在音樂審美中是主體對音樂作品的態度和看法來決定其對音樂作品的判別。發現音樂作品的思想美和音樂美,在分析音樂作品,判斷音樂的優劣時,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審美觀點的基礎上,不得偏離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然,就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其次,要有較好的音樂修養,掌握美學的一般原理,才能提高審美素質,音樂欣賞是增進音樂文化素養的主要渠道,我們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以及對音樂、歷史文化的學習,培養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判斷能力。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源泉,是音樂教育的靈魂,是人類創造音樂的原動力,也是音樂表現的核心。
如果音樂知識貧乏,音樂素質差,就會極大的影響音樂欣賞力,對音響感知的能力、情感體驗的能力。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總能從音樂中得到或激動、或快樂、或心情舒暢,或深沉、凝重、富有哲理,從情感上產生小小的共鳴,或極大的共鳴,感受因人而異。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文化水平和生活閱歷等不同,大腦思維隨著音樂的發展而展開的聯想的活躍度不同,同樣的音樂所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鳴程度也是不同的。但對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種創新和收獲。
音樂前輩黃子先生認為欣賞音樂時,欣賞者要經過一個心理反應的過程:感知外部音響→開展想象聯想→得到情感共鳴→理解認識。可見欣賞音樂是一個由低層次的直覺欣賞向高層次的情感欣賞到理智欣賞方面發展的鑒賞音樂的過程,因此,音樂鑒賞力既會隨人的生理、心理的發展而變化發展,更會隨人的知識、閱歷、情感經歷的積累而不斷提高。
感知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是發現音樂美的重要途徑,通過我們思維的活動,結合自身文化和藝術修養的融合,將獲得高于音樂本身的意境,激勵著我們的斗志,撫慰我們的心智,美化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