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演唱是一門復雜、主觀、抽象的學科,歌唱作為心理創造的過程,是通過精神加工的“敘述”。音樂心理學視角下想象、聯想在聲樂實踐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呼吸過程中,發聲過程中,吐字過程中,聲音運動中幾個方面。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想象;聯想;聲樂
前言
聲樂演唱是一門復雜、主觀、抽象的學科,但是,歌唱作為心理創造的過程,是通過精神加工的“敘述”。而從心理想象的角度上來講,當技巧達不到時,歌唱專業水平與業余水平之間的區別,可以利用想象、聯想來填補技術上的不足,即聲情并茂。在歌唱的過程中,主要分為:呼吸過程中的想象與聯想、發聲過程中的想象與聯想以及聲音運動中的想象與聯想。本文通過探索音樂學習中個過程中的想象與聯想,以期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呼吸過程中的想象與聯想
氣息是唱歌的核心,因此,在歌唱過程中,聲樂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呼吸,掌握歌唱氣息。歌唱過程中的呼吸與平常的呼吸相比,一方面,歌唱過程中的呼吸要像平常呼吸那樣自然、放松;另一方面,歌唱呼吸需要利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橫膈膜呼吸法等,把喉嚨吸開,使喉嚨在整個歌唱過程中都保持著開放狀態。其中,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對于一般人來說不易于理解,因此,聲樂教師應該通過想象和聯想啟發學生。例如:聲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為風箱,將自然的呼吸想象成為風箱拉推的動作,如此一來,吸氣時就不容易提氣,也不容易緊張。聲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換氣聯想拳擊運動員打完拳以后,放松的那一個小時間段,拳擊運動員在打拳的過程總,拳頭不可能始終都處于緊握狀態。盡管換氣時間十分短暫,但是,將打拳與換氣聯系在一起,可以加深學生對歌唱呼吸的理解,從而掌握氣息的控制方法[1]。
二、發聲過程中的想象與聯想
發聲過程中,發聲的技巧非常重要,聲樂教師可以將想象與聯想運用于發聲技巧中。意大利聲樂家認為,意大利唱法的優點在于歌唱者的嗓音,且意大利聲樂家認為無論歌唱者突出的是高音,還是低音,其發聲位置都相同。但是,高音的轉移會給共鳴帶來影響,如果聲音處于中低音區域,則發聲就能安放于“假面具”之下,而且,在演唱過程中,經過小心的處理,也可以將發聲部位轉移到頭聲上去,這就驗證了嗓音的勻稱性。這個過程,就是喉部與聲帶的正確活動方式,只用利用正確的發生技巧,才能產生良好的聲樂效果。意大利聲樂學家提出的觀點,將聲音安置于“假面具”下,就是一種典型的聯想和想象,利用這種想象,聲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聲音位置、共鳴與振動支點轉移等知識。另外,相對于聲樂的初學者來說,如果聲樂教師運用想象與聯想,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吐字過程中的想象與聯想
在歌唱的過程中,歌唱與說話是密不可分的,說的發聲是歌唱發生的前提,唱歌時候的語氣和語調,通常就是歌唱者在日常生活中說話的語氣和語調。因此,在聲樂過程中,聲樂教師要引導學生,有一個“像說話”的想象,并將這一想象進行夸張式的加工,進而將演唱歌曲想象為“訴說歌曲”。通過這種引導學習,使學生能將發聲器官自然放松,使歌唱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態,進而提高了演唱質量。另外,有聲樂學家指出:講的好就是唱的好。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也提出:說話說得好的,在歌唱方面已經具有了一半的基礎[2]。伍德說過:“好的歌唱就是好的說話的持續”??偟膩碚f,在教師在聲樂教學中,可以運用想象與聯想,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運用想象與聯想,可以提升歌唱效果。
四、聲音運動中的想象與聯想
聲音是處于運動狀態的,聲音發出后,并不是像人們常說的“向左或者向右”,實際上,聲音發出后是向前運動的。因此,聲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聲音位置進行想象。例如: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為了保持住聲音位置,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小舌頭掛于眉心之間,實際上,這一動作是無法完成的,只能靠學生的想象去完成。其次,為了集中聲音,聲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聲音向前唱,且持續往外唱,并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自己聲音的運動,想象為一股氣流在一條管道中流動,而流動過程中,氣流必須保證在管道中運動,不想跑出管道,否則就會導致聲音的不集中統一,使聲音“跑偏”。聲樂教師通過正確的想象引導,使學生能發出正確的聲音。德國著名音樂家指出:想象力越豐富的音樂家,對事物的感受力越靈敏,其演出的作品就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聲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聲樂學習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想象與聯想,進而把握歌唱技巧,演唱出感染力強的音樂作品[3]。
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心理學興起于西方,是一門交叉學科,其主要特點是,將心理學歸屬于自然科學,注重科學實驗,提倡實證研究,具有工具性、交融性。而在心理學中,想象與聯想與意識、記憶和思維等密切相關。為了在歌唱過程中,使聽眾感受到美好,聲樂教師應該利用想象與聯想,彌補技術上的不足,從呼吸過程、吐字過程、發聲過程中以及聲音運動過程中充分運用想象與聯想,使歌唱者整體把握歌唱情緒,調整歌唱心態,進而唱出感染聽眾的歌曲。
參考文獻
[1]盧姣姣,龔雪,付亞楠.從音樂心理學角度淺析想象和聯想在聲樂實踐中的作用[J].美與時代(下),2014(04).
[2]胡多歌.音樂心理學在鋼琴教學中的運用[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3]劉明明.音樂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問題的探尋與思考[J].黃河之聲,2011(14).
作者簡介:馬嘯,男,漢族,碩士研究生,甘肅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