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唱練耳”是培養視譜即唱和發展聽覺記憶能力,為學習音樂理論、聲樂、器樂和作曲奠定基礎的學科。然而目前的視唱練耳自學科建立以來,在學科體系、教學內容、授課理念等方面都未有大的改變。如何打破傳統、創新內容、改革理念,營造多元化的教學氛圍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文章通過對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練習三個環節上的把控,使視唱練耳的課堂高效且不再讓學生感到枯燥,將研究性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引入視唱練耳教學中,力圖打造一種全新的教與學的方式,使同學們在實踐中真正做到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關鍵詞】視唱練耳;有效教學;策略
教與學是一種承啟關系,是以教師為主體“教”與學生為主體“學”矛盾的兩個方面,也是矛盾的統一體。教學效果可以是高效、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因此,教學效率高低,取決于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因素,教師認真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使學生有所收獲,效率在一定時空內高于平均教學水準的教學稱為有效教學。反之,在教學后學生沒有相應的收獲即無效教學。學生的收益是衡量有效教學的主要指標。因此,教學是一種藝術;同時也是一門科學。
實現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照本宣科,不顧學生的反應和感受,是一種無效教學,離開“學”的“教”是孤芳自賞;離開“教”的“學”是自學。“視唱練耳”學科對于學生來說,自學是非常困難的,內容枯燥且難以掌握,因此教師必須設法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掌握學習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在視唱練耳教學活動中首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全方位、多層次的關注教學過程、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只有將每一個教學環節效率最大化,才能使其達到有效教學。因此積極地教學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明確學習的目的性、從而進行探索性的、研究性的有效學習,最終獲得高效率的教學效果。
一、研究性教學
自二十世紀初,老一輩音樂家將西方視唱練耳體系引入中國音樂院校以來,該課程從淺顯簡單到復雜系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我國的“視唱練耳” 借鑒西方音樂體系,現已在各大音樂院校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系統、不可或缺的基礎學科。然而作為一門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必修課,我國目前的視唱練耳教學內容、學科體系、授課理念,自引入至今似乎都未有大的改變。隨著音樂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作為音樂基礎教育的重點學科,“如何打破傳統、創新內容、改革理念,營造多元化的教學氛圍,進一步推進視唱練耳學科發展”已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將圍繞如何使視唱練耳的課堂高效且不再讓學生感到枯燥這一課題展開,嘗試將研究性教學的模式引入視唱練耳課堂中,力圖打造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使同學們在實踐中真正做到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努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說到研究性教學模式我們并不陌生,它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以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的一種全新學習方式,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所涉及的目標。
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研究性教學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為音樂教育的發展和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生長點,更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從當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展開來看,音樂學科的研究性教學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視唱練耳是學習音樂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之一,也是每一個音樂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必經之路。而今,這條路存在久了、走的人多了,極其需要修復甚至出新改建。那么,如何將研究性教學模式應用到視唱練耳課程的日常教學中,努力探究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再讓學生對此課程感到枯燥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話題。
二、提升教學效果
要實現有效教學,關鍵在于教師。首先要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各方面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其次豐富個人的知識儲備,不斷的學習和探索,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再則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中上升,實現專業成長。
視唱練耳是學習音樂專業的基礎課程,其主要任務是訓練視譜即唱和發展聽覺記憶。學生在日常反復練習過程中必定會感到單調、乏味,因此追求視唱練耳有效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必須通過有效的課前準備、有效的課堂教學、有效的課后練習來提升教學效果。
(一)有效的課前準備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大家都知道有效的備課必須包含對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教法的準備,其重要性毋容置疑。因此筆者將重點提出:備教學對象。
視唱練耳是音樂專業學生從入學之際就開設的基礎課程,學生們在入學前各自的基礎不同、水平參差不齊;入學后學習興趣不同、學習的自覺性有差異以及對該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都將會影響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教師必須深入到學生中去,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針對各類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教法,教法貼切了,教學方有效。
(二)有效的課堂教學
組織教學是有效教學的保證。課堂上教師語言的表達應具有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必須做到清晰精煉、突出重點并富有邏輯性。
視唱練耳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學習過程。每節課設有明確的教學內容,教師在遵循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安排與搭配教學內容和各種練習,切不可“貪多忽效”,也不可“求少圖便”。但由于教學內容的繁雜,教師在課前對教學內容應作充分準備,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張弛有度、仔細觀察學生的接受情況。由于上課是個動態的過程,隨時都會發生各種不可預見的問題,面對這些現象需要教師及時捕捉來自于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靈活調整課堂教學,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教學進度應以學生接受程度為準,內容適量適中是關鍵。對優秀的學生要加以鼓勵,針對基礎簿弱的學生應更加關注,用真情去評價和引導以幫助他們和全體同學保持步調一致。
(三)有效的課后練習
課后練習不在多,貴在精。視唱練耳是服務于其它音樂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自身各方面水平的不斷提高,最終各個專業的學習成果也將服務于視唱練耳課程。
為了使學生的思維與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充分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就需要了解學情,避免一味的重復練習,盡量因課設計練習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在練習中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將所學知識加以綜合,積極思考各種策略和學習方法,在解決問題中提升練習效果。
三、有效教學策略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每一位同學在課堂上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得快樂、學出意義,是教師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在二十多年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時常思考一個問題:我的教學有效嗎?在不斷的反思中嘗試著各種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關注、尊重和愛護學生
關注教學對象,關注他們的進步,關注他們的發展。從上第一節課開始教師就應面帶微笑走進課堂,和藹地面對每一位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去記住學生的姓名,使教學對象能夠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與尊重。及時了解學生的專業特長、視唱練耳的水平并且關注他們的學習習慣,以便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教學進度。
由于本課程的特點主要是為了培養視譜即唱和聽覺記憶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需要頻繁點請學生單獨視唱和聽記。那么在評價過程中盡量避免對結果簡單的肯定與否定,而要啟發他們用積極的思維和大膽的表現來展示自己。為了更好地引導和激勵學生,用“鼓勵”和“期待”的方式來評價學生會使他們在良好的狀態下克服缺點,更好地完善自己。
(二)吸引注意力提升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交流的過程,需要教師及時捕捉來自于學生的各種信息,根據實際情況迅速調整課堂教學環節,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活動上。
視唱練耳是建立在音樂理論基礎之上的實踐課程,由于教學內容復雜繁瑣,教學對象人數眾多,其本身又是注重對學生音高、節奏等技能的培養,教學活動中必定會滲透著大量的基礎訓練。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反復練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課堂上適時采用了視譜即唱和輪流接唱等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即興能力、應變能力和內心聽覺的感受。
視譜即唱對學生心理素質是個極大的考驗,也是對所學知識反應能力的一個檢測。在此訓練中,學生的注意力將會高度集中,對于陌生的樂譜保持著敏捷的思維并要求迅速、準確地應對,通過長期的鍛煉,學生的視譜能力將會有很大地提升。
輪流接唱是個很好的培養內心聽覺的方式,同時也是組織教學的良好手段。在人數較多的課堂里,要使所有學生的思想都集中在教學活動上是很困難的事情,為了讓內心聽覺動起來,適時采用輪流接唱的方式將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在練習過程中,要求每個人從頭到尾在心中默唱,別人唱時自己在心里認真想,教師隨機抽同學唱一句或一小節,然后換人接唱;有時一人一個音或兩個音的接唱;也有時一音口唱一音心里默唱,每個人隨時都要做好準備,這樣輪到自己唱時就能唱準和接得自如。輪流接唱的過程中,每個同學的思想都會異常集中,內心在積極的活動,隨著教師的手勢或口令即刻停下來或接進去。默默地讀譜時,由于教學環境的安靜、學生思想的高度集中再加上敏捷的思維運轉,內心就能準確地想象出其音響。平時,學生唱新譜經常唱錯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具備從樂譜想象出其音響的能力。通過此項訓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動腦筋在內心聽和根據內心聽覺去唱的能力。
(三)激發學習興趣 鼓勵自主學習
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使課堂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之間有機的互動過程。視唱練耳是一門為學習音樂理論、聲樂、器樂和作曲等學科奠定基礎的課程。教師如何有效的“教”使學生高效的“學”,真正實現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造豐富的課堂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個教師必須去思考的問題。
程頤有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讓教學對象發現其中的樂趣,那么他們必定不樂意去學。在學習的內在動機中,學習興趣是一種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可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有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以及創造性地運用,并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誠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經過長期的實踐與反思,提出設想:將研究性學習貫徹到教學之中。鼓勵學生努力鉆研、自主探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調動全體同學的參與意識,將 “舞臺”搬到“課堂”上。例如:選用一首視唱練習作為課后作業,要求在基本保持原曲風格的基礎上,鼓勵同學們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二度創新,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表演。這不僅需要同學們在音樂創作上的靈感,同時需要學生間互相協作配合的能力以及將所學的各科知識充分運用、融會貫通。課后的練習各小組都會對此作業做各種方案的構想,嘗試不同的表現形式,生生之間反復揣摩、默契配合,力圖在課堂的舞臺上展示出自己最佳的表演效果。幾天之后的課堂儼然成了學生們熱情高漲的表演舞臺,各個小組都使出渾身解數想給大家帶來驚喜與聽覺享受。表演出彩之處大家會不約而同地鼓掌,學生的每一個閃光之處,教師都及時的肯定并予以合理的引導,這樣也給所有同學帶來了新的啟發。通過研究性學習促進了同學們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進了同學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和集體意識;促進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的意識。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使得課堂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之間有機的互動過程;真正成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教學活動的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結語
視唱練耳教學伴隨著音樂學習者的學習之路,這門課程學得好壞將影響學習者的發展。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提出:將研究性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引入本課程,啟發學生去探究、領悟、體驗并激發每個同學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讓視唱練耳教學真正地“活起來”。同時提出:視唱練耳作為基礎課服務于其他專業課程,但是隨著各門課程技能的提高,再將所學知識融入到視唱練耳的課程中來,真正將此基礎課與各專業融匯貫通,培養出對國家教育事業有用的人才。
作者簡介:朱建萍(1963—),女 ,江蘇省蘇州市,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理論系主任、教授 學士學位,視唱練耳教學與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