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藝術文化產業的發展,民族音樂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普及。揚琴作為中國傳統樂器中的一種,有其獨特的音樂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我們應該提高對揚琴的重視和傳播,將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更廣泛的繼承與發展。本文以中央音樂學院王瑟創作的揚琴曲《落花·夜》為研究對象,著重對其創作手法和藝術特征進行研究,希望可以對揚琴文化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揚琴;《落花·夜》;創作手法;藝術特征
揚琴起源于中東國家,明朝時期伴隨文化交流傳入我國,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通過民間藝人的改造和傳播及社會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護,揚琴已經成為中國最具代表的民族樂器之一。揚琴音樂不僅用于獨奏、協奏、重奏、合奏,還出現在很多說唱戲曲音樂的伴奏中?,F如今揚琴的種類不再像以往那樣單調,高低音揚琴、轉調揚琴、箏揚琴和電聲揚琴先后出現,種類的增多為今后揚琴的應用提供了更廣的選擇范圍,也為揚琴音樂的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下面將對揚琴作品《落花·夜》的創作手法及藝術特征進行研究探討,希望可以推動揚琴音樂的傳播與交流。
一、《落花·夜》的創作手法
(一)《落花·夜》曲式結構的特點
《落花·夜》改變傳統樂曲結構單一的作曲方式,采用引子、A、B、C、D、E、尾聲七部分組成全曲結構。引子用揚琴獨奏拉開序幕,鋼琴協奏。全曲以慢板、快板、廣板、快板、慢板進行演奏,段落中多次使用轉調,樂句間多以重復、展開的發展手法進行,各部分之間主題材料既有對比,又緊密聯系,具有重復、鞏固、展開、轉折、回憶的作用。
引子,四小節散板出現,安靜,優美的旋律帶人緩緩進入回憶的主題。第一段,兩個主題,第二個主題是第一個主題的衍生,第二主題由復拍子切換成雙倍的單拍子,用反竹演奏,給人一種追憶往昔,將回憶的思緒漸漸拉近的感覺。第二段,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方整結構平行樂段,旋律線條像是在找尋記憶片段,第二部分低聲部以分解和弦的織體點綴旋律聲部,與鋼琴協奏同時出現,烘托出記憶的厚重珍貴。第三段,廣板,將聽眾帶入到深深遺憾的情境,陷入往事的回憶。第四段,快板,上聲部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律動,下聲部以細碎的節奏為主要特征與上聲部節奏對位,加上混合拍子的使用,增加了節奏的復雜性,將全曲推向高潮,音樂的張力做到極致,豐富了充滿沖突的回憶片段,完善了音樂形象。最后,慢板,又進入舒緩安靜的氛圍,陷入沉思,有種失落,無可奈何的心境。
(二)《落花·夜》演奏技巧的特點
樂曲演奏除常規竹法外,用到了反竹,為聽眾刻畫出輕松的氛圍回憶往事的樂思,雙音竹、連竹、左竹法的使用,加強了和聲的效果,方便了演奏,突出了旋律線條的層次,使旋律線條更加流暢,完整準確的表達敘事的意境。對輪音各種技巧的豐富表現力,都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有要表達若隱若現的意境;有要延遲出現,拉伸音樂張力;有要平衡音樂層次與節拍重音的力度對比;快板的流暢與混合拍子音樂形象的準確切換,這些技巧的靈活準確把握直接影響著作品音樂形象的塑造。
《落花·夜》節拍節奏的特點
在作品中,使用到很多種拍子,8/8、6/8、3/8、4/8、5/8、7/8、9/8、4/4、6/4、3/16,多種拍子切換在塑造豐富的音樂形象起到推動音樂發展動力的作用;節奏的細碎、多變;上聲部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律動,下聲部以細碎節奏為主要特征與上聲部準確對位;混合拍子中六連音的使用都給音樂注入新的動力,同時也增加了樂曲流暢的技術難度;多種拍子之間平衡旋律的重音與節拍重音的準確位置等等這些都是演奏這首樂曲的難點。
《落花·夜》在保留傳統的揚琴創作手法上,汲取西方的音樂特色,將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揚琴和西方代表樂器鋼琴進行有機結合,在演奏中用鋼琴襯托出夜的清冷,用揚琴表現出了落花的繽紛,營造出花瓣在風中打旋飄落的唯美景象,《落花·夜》在感情處理上和情感表達上將理性演奏與感性表達進行互相補充,讓人在聆聽中感到一絲寂寞和憂傷,添加了當前人們常見的一種感情體驗,將時代情感注入揚琴創作中,擴大了揚琴的受眾度。
二、《落花·夜》的藝術特征
(一)從文學角度賞《落花·夜》
《落花·夜》中的一首詩以“夜,遙望,痛楚絲絲,殘缺的回憶,追尋那漣漪”為開端與揚琴中開始傳遞的一種寂寞苦楚進行很好的契合,讓人在聽中產生出一幅畫面感,跟隨演奏者進入《落花·夜》所營造的一個世界,從而增加這首曲子的可聽性,讓《落花·夜》能夠表現出更大音樂價值。對于演奏者而言,通過這首詩的幫助也能更好的進入演奏狀態。隨后詩中出現的是“落花,秋,寒霜片片,荒蕪的悲城,聆聽那天籟”這句,將整個感情推向一個更加寂寥,從感嘆自己到感嘆世事的一種轉變,這同作曲中段揚琴和鋼琴感情激烈形成遙相輝映的情感表達。最后詩中用“寒秋遙望,落花,夜,那時的溫暖,夢里那嘆息”做結尾,讓人在遙望中平復心情,在夢中感到溫暖,這和揚琴曲中最后一部分的彈奏趨于舒緩給人一種安靜但不安寧的感覺十分相匹配。因此,這首詩貫穿整首《落花·夜》,似乎更像是這首揚琴曲的聽后感,真實情切,感情自然流露,詩為曲添加詩意性,曲為詩添加聽覺性,二者在藝術中達到一個高度的完美結合。
(二)從美學角度賞《落花·夜》
《落花·夜》還有一個不能讓人忽視的就是美學特征,在《落花·夜》的詩中用了很多代表寂寥的名詞如落花、悲城、夜等,而從回憶、天籟和嘆息我們對整首曲子的感情變化也有一個鮮明的情感線索,讓聽眾伴隨著精湛的演奏,達到情感的跌宕起伏,提升了作品中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生命力,從而豐富《落花·夜》的美學特征,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小結
《落花·夜》是揚琴作品中的優秀成果,其從創作手法和藝術特征表達兩方面賦予作品新的含義,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同時《落花·夜》從文學角度和美學角度兩方面展現自身的藝術特性,升華了作品的內涵。希望通過本文對其創作手法及藝術特征的研究,可以為今后的相關研究和演奏者在演奏這首曲子時能夠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黃河,《從揚琴的創作來看揚琴藝術的發展》,載《民族器樂文集》,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出版社2000版.
[2]吳秋含.理性演奏與感性表達交織的意境美——揚琴新曲《落花·夜》演奏分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