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復合型聲樂人才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使然,舞臺實踐課便成為培養學生綜合執教能力的最好平臺。
【關鍵詞】舞臺實踐;高師音樂教育;對策
一、舞臺實踐課程在高師聲樂復合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意義
以往的高師聲樂人才注重“雙基”的訓練,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從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來看,音樂教育必須強調其文化內涵的傳承,在新形勢下就對高師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從音樂人才的培養角度來說,即應該從培養專一的重技術人才轉向培養“一專多能”的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高師聲樂人才的培養以“站好舞臺,站穩講臺”為培養目標,應當讓學生具有唱(教學示范)、講(聲樂理論)、教(懂聲樂教法)、導(指導聲樂活動)等綜合能力。就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2015年的畢業生就業統計數據而言,從35%的就業率中有九成以上的學生考取了基層學校成為專職音樂教師,他們的授課對象大多是1-9年級的學生,我們的畢業生面臨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怎樣把自己所學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在大三下學期即開展說課講課的訓練內容,這項工作已然成為學院的特色,被教師和學生重視,也讓學生在畢業實習和找工作過程中不會感覺茫然不知所措,從教學效果和社會反響來看得到的成績甚至超出了大家的預想。如八年級音樂課本中的《茉莉花》,學生不只是教授歌唱,還在課堂里排練了舞蹈,把知識衍生到民族音樂概論中,可以看出來我們舞臺實踐課時有這些元素的導入,讓學生很自然地活學活用,把音樂課堂變得有聲有色。可以發現,學生能從單一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向受教對象傳授文化內涵。
怎樣把學院音樂人才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是高校音樂教師要面臨的課題。1就聲樂人才而言,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會唱,更應該會教,聲樂學習應當與伴奏、舞蹈、表演、創作、器樂、歌曲賞析等音樂學科相互結合,力求把聲樂與文學、聲樂美學、歌唱心理等相關學科相結合,提高聲樂人才的綜合人文素養,為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奠定扎實的基礎。2015年12月,由遵義市音樂家協會與遵義市群眾藝術館聯合舉辦了合唱指揮培訓班,邀請了國家一級指揮孟大鵬親自授課,培訓學員由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和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組成,兩天的培訓課精彩紛呈,通過基本理論學習加排練實踐讓學員受益匪。這次培訓是高師音樂人才如何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的典范,讓國家級專業從業者直接與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溝通交流,更好地了解基層對音樂人才的需求,也讓基層的音樂文化宣傳工作更專業更規范。
二、舞臺實踐課程實施現狀
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的音樂人才主要面向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音樂基礎教育,聲樂作為貫穿始終的基礎學科,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作者通過對高師音樂專業開設舞臺實踐課的了解,發現了以下問題:該課程沒有統一的課程設置;沒有健全的教學大綱及評價體系。沒有了這兩個硬性指標,導致我們培養的人才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僅僅在舞臺唱幾首歌曲遠遠不夠,更別說通過舞臺鍛煉學生的表現力。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相結合這一過程中,由于學生對專業了解不深入,對參加演出和比賽的認識不夠深刻,導致對舞臺實踐課的態度不夠認真。學生只重視一對一的聲樂小課,無法對舞臺表演提起興趣,敷衍準備兩首歌曲,有時甚至連歌詞也不背,更難說用肢體語言表現歌曲,讓老師無從下手指導。平時的功課無法完成導致考試時態度不端正,也是敷衍了事。師資力量不夠,高校音樂師資力量主要來源于音樂教育專業,老一輩的該專業沒有開設舞臺表演的課程,新一輩的教師又沒有足夠的舞臺經驗,使得該課程教師專業不夠雄厚。硬件條件達不到,舞臺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由演員的精湛技藝、導演的精心策劃、舞臺的燈光、音效等綜合藝術組成,沒有好的硬件條件,無法讓演員投入到節目中,也就無法呈現精彩的演出效果。
三、舞臺實踐課程實施對策
針對這些現象及作者多次擔任高師舞臺實踐課的教學得出以下建議:1)課程設置為四年,按年級分層教學,大一以集體課形式聘請文藝團體專家授課,教授在舞臺上的基本體態,介紹舞臺各工種以及相互協調配合的關系,例如舞臺美術家如何構建聲、光、色、形的創意空間,如何根據演出場景類別設計燈光等;大二則讓學生舞臺實踐,由于專業程度尚淺,曲目不做要求,但需要求不同專業做音樂分析,例如調式、和聲、創作背景等,讓學生養成嚴謹認真對待舞臺的習慣;大三則可以增加實用性能較強的內容,比如合唱排練、自彈自唱、自創節目編排等,為畢業后與社會接軌打好基礎;大四可以排練一些劇目,例如中外歌劇選段、小型室內樂曲目等,以增加學生的舞臺實踐經驗。2)建立嚴格的評價標準,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占50%,讓學生沒有僥幸心理,認真完成每一次課后作業。例如我為聲樂專業設計了標準:
3)招賢納士,聘請各種藝術門類的一線演員給學生授課,由他們帶來直接的舞臺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舞臺沒有恐懼心理,畢業后能盡早融入角色,學以致用。
四、結語
“做音樂比聽音樂好”,這是德國音樂教育家欣德米特說過的話,他說的“做音樂”大概就是指音樂實踐。在新課改的指導下,要求我們培養的復合型音樂人才必須能唱會教還要具有組織編排能力,高師舞臺實踐課這門新興課程為這樣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平臺,集演、教、排為一體,為培養更全面的音樂教師打下扎實基礎。這門課程還處于尚未健全的階段,需要引起音樂教育專家同行的足夠重視,勢必他會成為鍛煉學生綜合執教能力的最好平臺。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教育體系研究[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夢媛.對高師舞臺聲樂實踐課的探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劉婧(1982—), 女,漢族,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