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對古箏曲《汨羅江上》的人文內涵、段落層次、演奏處理等方便進行分析,歸納演奏規律,為之后熱愛古箏藝術的學子們更好的把握同類型樂曲提供借鑒與幫助。
【關鍵字】箏;《汨羅江上》; 屈原;演奏技法
一、概述
箏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它以優美的旋律及動人的音色深受人們的喜愛。由于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得其在全國流傳廣泛,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在眾多的優秀古箏作品中,箏曲《汨羅江上》由李賽君、王佑貴先生作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作品標題來自于我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當年投江自盡的地方一一汨羅江。每年端午節人們為了緬懷屈原都要舉行熱鬧的龍舟競賽以激勵后輩奮發向上,而這首箏曲展現的就是這一壯觀的景象。
二、曲目分析及演奏處理
古箏曲《汨羅江上》描寫了在秀麗的汨羅江上,一年一度端陽似潮的人群,喧天的鑼鼓,箭般的龍舟競渡景象,展現人們紀念屈原的生動情景。作品由引子、中板、快板、慢板、尾聲(快板再現)五個部分組成。全曲古箏定調為A調,采用了湖南民間小調音樂素材,旋律朗朗上口,風格獨特。
樂曲引子由強有力的左手掃弦及右手大撮開始,確立la音為小調的主音,隨后一系列的刮奏和一連串的左右手配合琶音使得音樂更加熱烈,氣勢磅礴。隨后的中板旋律十分的優美,好似打開了一幅汨羅江風光的美麗畫卷,引人入勝。主題旋律如富含詩意般生機盎然,在這一段落當中左手充分的使用了“按”、“滑”、“顫”等演奏技法,裝飾性的花指使得音樂更富有歌唱性。彈撥樂器與其他弦樂不同,通常小關節的單獨發力追求的是具有顆粒性的爆發力,這樣不具有延續性的音色會破壞抒情段落中的美感。那么演奏此段時需注意手指發音應具有“延音性”,充分運用手臂帶動小關節進行觸弦,使得音樂旋律更加流暢。
快板是整個樂曲中的高潮部分,即描寫龍舟競渡的激烈過程,結構清晰大致可分為5個層次。1、為了更好的塑造音樂形象,讓鑼鼓喧囂的熱鬧場面更為生動,作者使用了類似于打擊樂的演奏手法(如圖一):
這一拍擊的手法也是箏曲《汨羅江上》一大特色。即左手單獨或左右手分別輪流擊打箏碼右邊低音琴弦以發出“咚咚”的類似于大鼓的音響效果。在拍擊時要注意五個手指閉合,手臂帶起手腕如“拍皮球”般擊打琴弦,避免擊弦過程中手掌缺乏彈性于僵硬。節奏進行也應該慢起漸快,音量上由若漸強,將樂曲中具有號召性的鼓聲表達的淋漓盡致。2、第二層次之中共分為兩個并列的句子。右手熱烈的搖指與左手的分解和弦相呼應,演奏時需注意搖指的密度,過弦時清晰干凈,左手演奏分解和弦時突出重音使得音樂節奏感明確。3、第三層在旋律進行上采用了模進,左右手輪撮這一演奏技法是這一層次的重點。彈奏時要求身體協調一致,手指往里運力,動作幅度小以避免錯音。左手大撮時切記不要提前觸弦,減少雜音的出現。由于使用了小附點和二八相連接的節奏型,這里要求演奏者有較強的節奏感。在做強弱處理時要非常的細致。旋律上行時要求漸強而下行時則要求漸弱。4、第四層中使用了左手的掃弦,將樂曲的氣氛推上了高潮。手指掃弦不要拖泥帶水應清晰、利落,身體動態自然的伴隨著音樂的拍點,一氣呵成的將音樂推向高峰。5、第五層則是前面幾個層次的匯總,右手掃弦與左手拍擊相互呼應。隨著模進的旋律走向,身體應逐漸前后移動以保證演奏時身體與琴距離的合理性。由于這是樂曲中最為激烈的段落,對演奏的力度和速度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演奏時雖然音量漸強但同時需確保音的清晰,注意不應該因為漸強的音量而加快演奏時的速度。
慢板旋律古樸典雅,節奏舒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演奏時演奏者的狀態應較前一段落的激烈緊張轉為內斂松弛,沉下心來將懷念偉人的情緒娓娓道來。右手演奏時采用了提彈,這樣的演奏方式使得音色更為深沉,耐人尋味。演奏者也可根據自己的情感進行處理,時而高亢時而悲傷,好似在為屈原的遭遇深深的嘆息。演奏時注意小指的發力,將低音琴弦充分振動起來,通過呼吸做好斷句。左手的“按”、“顫”音使用頻繁,將古琴的音色模仿的惟妙惟肖,頗有一番韻味。
尾聲部分再現了之前快板的音樂主題,與前面段落首尾呼應,結構十分完整。旋律歡快活潑將音樂從沉思的情境中帶回到熱鬧非凡、人山人海的汨羅江畔。此時龍舟比賽已接近尾聲,在一片熱鬧喧囂之后汨羅江又將恢復到以往的平靜之中。演奏時依舊要注意搖指的音量較之前段落更為激烈,樂曲在更為熱烈的氛圍中畫上句號。
三、結語
我們無法切身處地的體會屈原當初投江自盡的悲憤與無奈,卻能通過演奏音樂作品寄托自己的一份追思。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情懷也將被后世所銘記,催人奮進步步向前。本文旨在對作品《汨羅江上》內容及演奏處理進行分析,為之后更好的把握其他同類型的樂曲提供理論支持。在提高自己理論分析研究能力的同時,更好的為將來的演奏服務,把理論和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雷歡,箏曲《汨羅江上》演奏技法探析,藝海 2005.06期.
作者簡介:李奕蘭(1990—),湖南永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