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教學模式來源于聲樂教學實踐,是人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規律,并將其模型化,幫助教師教學,同時又方便學生學習,查有梁在《教育建?!分姓f:“模式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操作與科學思維的方式,它是處于時間和理論之間的中介方法?!甭晿方虒W模式的特點主要在于它的科學性、開放性和自主性
【關鍵詞】德國;高校;聲樂教學
一、德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的歷史發展及改革
(一)德國啟蒙時期聲樂教學模式的歷史
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是在藝術教育運動的背景下開展的,赫爾曼.克雷齊默爾是這個時期舉足輕重的人物,1904年他到柏林,除了大學里的音樂科學教授職位以外,在《音樂廳指指南》中承認自己屬于“內容學美”。青年音樂運動時期,在基本教學法方面,約翰企圖把學習和合奏結合在一起,以“開放的歌詠課”擴大活動范圍,并以有價值的歌曲去帶動學過唱歌的群眾。即歌詠課是聲樂教學的出發點和中心點。
(二)德國戰后聲樂教學模式的歷史發展與改革
從“面向藝術作品”過渡到“引進音樂文化之中”。強調學生能積極、廣泛地參與到音樂文化之中這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通過音樂實踐(如歌唱、案場、舞蹈),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的天賦
(2)充分發揮聲樂的社會功能和治療功能
(3)讓聲樂融入個人生活之中,擴展個人的音樂生活世界
(三)德國當代聲樂教學模式
20世紀后半葉是社會和音樂文化都迅速變化的時代?!耙孕袨闉橹鲗А焙汀耙詫W生為中心”的聲樂教學觀也相繼產生。
從教學目的、過程到內容包括五個關注點:
積極行動:學生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必須是主動投入的,積極參與的。
互動性:在理解的過程中,音樂課程以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多元性:聲樂教學的內容不能直視音樂本身,而是應該包括研討音樂作品所產生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以及音樂的工作所用。
創造性:這里不是指音樂創作,而是指教師應該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創意。
德國高校的聲樂教學培養方案
德國學校的培養方案大致是從老師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通過歌唱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告訴學生要去感受每一首歌的內在感情,用愛的方式去感受,去歌唱,不要糾結與歌曲中一點點小的瑕疵,不要在歌唱太緊張,不要想太多,其實聲樂是個很簡單而復雜的表演,以最輕松的狀態去演繹也許會得到最佳的效果。
三、希爾德斯海姆大學的聲樂教學模式
(一)舞臺聲樂觀摩課
在德國聲樂學習中,聲樂課基本上也是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模式,由于德國教師多年的經驗,固定的上課環境和模式已經不能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德國聲樂教學課中會涉及許多舞臺場所,如學校的音樂廳、大教室、城市中的一些教堂等,這些場合能夠正常和自如的發揮出自己的水平,能夠很好的加強學生的自信心,也能使學生的舞臺形象和氣質得到培養,德國的聲樂學生除了上自己的聲樂課外還可以聆聽其他教師教授學生的課,只要是上課的學生不反對,老師也不會反對,避免了學術上的門戶之見,這樣可以因材施教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優勢互補。例如,筆者親身去過教堂演唱,當你一進入教堂,那種氛圍會把你感染,你小聲的哼唱,聲音的環繞力是豐富的,仿佛你的世界里只有你,你的聲音是最美的,在整個觀摩聲樂課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都是處于享受中,放松中,使學生在舞臺中的那一刻是輕松的演唱,沒有任何束縛,不再被觀摩的任何人打擾,不再被內心的害羞而緊張。那種“美”是油然而生的。不需要教師去強調,去刻意把美的感情帶到歌曲中,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聆聽,去感受音樂的魅力,這種方式雖然環境對聲音的影響,但是其教學目的就是自然歌唱。
(二)室內聲樂個別小課
德國聲樂個別小課上課時間為一周一次,每節課在45分鐘以上,根據師生間的配合和溝通,可以給與更多的時間。上課開始之前,老師會和學生做一些交流,一般會問學生最近一個星期的睡覺質量和今天的感覺,然后進行擴胸運動,進行呼吸的練習:第一步要求學生嘴巴和鼻子同時吸氣。第二步要求學生帶:fu~ si~ shi~最大的出氣,起初一個字一口氣,然后斷開shi~結尾,配合著胸腔吸氣,反復練直到感覺頭暈,腰酸,這種訓練有利于氣息更好的支撐。為了更好的讓別人感受到氣息,教師讓學生兩手支撐著墻面,然后兩腳離腳面30公分,然后進行發聲,在利用手臂的力氣來感受氣息的支撐,或者利用塑腹帶踩在腳底,兩手往上用力拉伸,明顯能感覺到氣息會長很多,筆者在這個訓練中深有體會。練聲完之后發聲練習用 “諾”:
(1)1 3 5 6 5 3 1
(2)1 3 5 1 5 3 1 5 1
(3)1 3 5 1 3 1 5 3 1 5 1
聲樂第一節課,筆者慢慢適應這種教學,然后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隨機拿出一首歌譜,老師彈單音,然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或者唱譜或者用“啊”帶出旋律,老師彈三遍,學生必須三遍要熟悉旋律,然后把詞自己帶進去演唱(這個首先要求對意大利文或者德文有個基本發音了解),情感自己把握后,清唱這首歌的旋律,再自己帶詞,老師在你自己發揮的時候不會給與鋼琴伴奏的幫助,直到你把整首歌熟悉完后,老師會告訴你這首歌說的什么意思,情感基調是什么,演唱者應該用什么樣的情緒去演繹,然后告訴你氣口,強弱符號等都要做到。最重要的是起音一定是在準備好氣息的情況下演唱的,吸好氣停一秒再唱,不要急不要慌,如果做不到,老師就停下來,再次做,直到做到為止,做不到就不唱歌。這不得不承認,德國老師的責任心和對教育的重視是值得國內高校學習的。
四、結語
聲樂教學的本質是使學生更好的演唱聲樂作品,以審美為核心,從普通的集體到到聲樂個別課到聲樂觀摩課,從各方面探討音樂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感染力等音樂審美功能作用。而德國的聲樂教學模式很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并合理利用為我國聲樂教育的發展和繁榮積極獻策。
參考文獻
[1]韓沙霖.德國聲樂藝術審美對照下的當下中國美聲[J]歌唱藝術,2013.1.
[2]韓極.淺談德國聲樂教學模式[J].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2012.8.
作者簡介:
宋潔(1993—)女 安徽銅陵人 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音樂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
蘇麗麗(1982—),女,河北保定人,合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