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文明是我國民間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他熟悉并善于運用民間的音樂素材,并以此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二胡作品。本文以仿奏簫聲的二胡曲《夜靜簫聲》為研究對象,詳細介紹樂曲創(chuàng)作背景并分析其曲式結構、演奏技法。
【關鍵詞】孫文明;《夜靜簫聲》;演奏技法
在中國的二胡藝術中,孫文明先生可謂獨樹一幟,他繼承并發(fā)展了二胡演奏藝術,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又寶貴的二胡作品和演奏實踐:他的《流波曲》、《彈樂》在二胡傳統(tǒng)名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深受演奏者和欣賞者的喜愛;他對二胡的馬尾、千斤、定弦等進行了充分的拓展,豐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現(xiàn)力。近年來,他越來越多的作品被演奏家們搬上表演專業(yè)的舞臺。
一、孫文明的簡介
孫文明,1928年生于浙江省上虞縣,4歲因患天花雙眼失明,為謀生計,12歲拜師習學算命,13歲起行走各地,過著街頭流浪的生活,16歲開始學習二胡。1950年冬,孫文明在茶館演奏二胡,專以賣藝維持生計,真正開始了他民間音樂家的藝術生涯。1952年,孫文明先生入贅一位雙目失明的算命先生家,從此,漂泊方告結束,生活逐漸安定。在略為舒適平穩(wěn)的環(huán)境中,長年不幸和奔波的積累,開啟了他的創(chuàng)作之路。孫文明先后參加江蘇省、全國音樂舞蹈匯演,深受好評?!?959年,并任教于上海音樂學院。1962年春,孫文明的兒子因患麻疹而夭折,他深感悲痛,加之肺病日漸加重,最終醫(yī)治無效不幸病逝,時年34歲。
生1998年,在上海奉賢縣舉辦“紀念孫文明誕辰70周年民間音樂節(jié)”;2008年,孫文明民間二胡曲及演奏技藝由上海市政府批準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海奉賢縣特為他設立“孫文明紀念館”;2011年8月,在浙江省上虞市成功舉辦“紀念孫文明”二胡大賽; 2015年2月,上海奉賢區(qū)舉辦“懷念孫文明音樂會”,并特別為孫文明先生創(chuàng)作紀念樂曲《天弦琴夢》,由上海文廣民族樂團、上海愛樂樂團演奏等等。
二、《夜靜簫聲》的創(chuàng)作
《夜靜簫聲》又名《簫聲》,創(chuàng)作于1957年10月。據林心銘介紹,《夜靜簫聲》源于一次聚會中,孫文明和朋友相聚在一起,大家都談論著對藝術的不同見解。當他們聊到對器樂聲音的模仿時,孫文明順手拎起一把二胡不停地琢磨仿奏其它樂器的聲音,當時那把二胡的弓子較松散,弓毛上也沒有太多松香,在演奏中時不時發(fā)出一些奇怪而有意思的、類似二胡泛音的聲音,孫文明對此很感興趣。之后他花了大量的時間琢磨、研究這種聲音,最終他發(fā)現(xiàn)這種泛音、實音相間的音響與“洞簫”的音色十分相似,經過長時間的揣摩和醞釀,他以這種獨特的音響為切入點,創(chuàng)作出樂曲《夜靜簫聲》。該曲的曲式結構為主題重復型的多樂段自由體變奏。全曲共分六個樂段,段落劃分的方法是根據主題出現(xiàn)的部位以及終止式的落音而判定的。前五段沒有長音符終止,每段連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
三、演奏技法表現(xiàn)
(一)左手技法
1.按指
左手按弦平常是以指肚或指尖按弦的手法來演奏,而在這首樂曲中,演奏不換把的實音時,用手指一關節(jié)、二關節(jié)位置按弦,且手指不能用力,不作保留指,泛音的按指則用指肚虛按。樂曲進行中,按指與強弱的關系有一定的規(guī)律,如四十六分音符的節(jié)奏型,左手手指按指為一、二、三、四指順序時,其力度是從強到弱進行按音(見譜例1);左手手指按指為二、一、二、三指順序時,其按弦到三指手指要微微用力向下滑,力度要比一、二指稍重一些(見譜例2)。在整首樂曲中,用輕按指,在傳統(tǒng)把位第三把位出現(xiàn)的“3、2、5”音,比實際音高要高一個八度(見譜例3)。全曲將輕按弦和虛弓的配合,可以將實音奏出近似泛音的音響效果,能奏出通透、明亮的“簫聲”。
2.換把
在此曲中,音準難以把握,尤其在上、下?lián)Q把中。左手果斷、自如的進行上、下?lián)Q把,既可以準確的把握好音準,又不會破壞仿奏簫聲的音色。從低音到高音換把時,盡可能作保留指進行換把。從高音到低音換把時,左手不可以保留指換把,否則,很容易出現(xiàn)音色上的破壞。樂曲中出現(xiàn)大量的換把,旋律起伏較大,表現(xiàn)了曲作者內心的波動。
(二)右手技法
虛弓與實弓:
在二胡演奏中并沒有“虛弓”這一名稱,即運弓輕而不浮。實弓是相對于“虛弓”而言,即正常貼弦發(fā)音的運弓。在此曲的運弓中,多為虛弓演奏,當有些泛音演奏不出時,弓子須用力推,使之變?yōu)閷嵐葑唷S商摴D為實弓時,右手運弓根據旋律的起伏、音域的高低進行加速、加力。在傳統(tǒng)把位第四把位的運弓,比其他樂段稍快一些,越到高音,弓子的力度可以逐漸用力推上去。樂曲通過虛弓與實弓的結合,使音色趨于統(tǒng)一,讓“簫聲”更具穿透力。
在實際演奏《夜靜簫聲》時,雙手的配合是至關重要的,密切的配合才能更順暢地演奏出類似洞簫的音色:左手換把時,右手弓子不宜走太快,保持均衡、舒緩的弓速,并盡可能選擇連弓演奏;而在樂句與樂句之間呼吸時,則需要換弓演奏。
童年失明、少年漂泊、英年早逝的孫文明先生,遭遇不幸卻依然樂觀,成就了他的作品風格。孫文明的作品植根于民間音樂的沃土之中,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民間藝人,他敏捷而又開闊的創(chuàng)作思路及演奏技法,給予后人很好的借鑒啟示。
參考文獻
[1]中國二胡名曲薈萃(上)第326頁譜例 第498頁《民間音樂家孫文明其人其藝》 周皓(演奏技法提示).
[2]《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安徽文藝出版社,楊易禾著.
[3]林心銘《關于孫文明的二胡演奏特點》《民間音樂家孫文明紀念專集》文字資料 龍音制作公司,2000年版.
[4]上海音樂出版社《民族管弦樂法》胡登跳,著.第173頁-184頁.
作者簡介:羅紅霞(1989—),女,江西萍鄉(xiāng),學歷:碩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二胡表演與演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