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裁,又稱“樣式”。原指文學作品的類型。最初亦指古代文詩的文風詞藻(含有風格的因素)。《宋書·謝靈運傳論》載:“愛逮宋氏,顏謝騰聲,靈運之興會標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并方軌前秀,垂范后昆。”后隨著時間推移被音樂沿用,是一種依音樂的外部形態(節奏、旋律及演唱場合)進行劃分的方法。黑龍江漢族民歌的體裁分類,按照以上依據,劃分為勞動號子、秧歌調、風俗歌曲、叫賣調、兒歌、小調等六個類別。
【關鍵詞】黑龍江;漢族民歌
一、勞動號子
勞動號子是伴隨著勞動歌唱的民歌,具備鼓舞、調節精神、組織和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價值。根據勞動內容及形式的不同,又分為:(一)森林號子。產生于黑龍江林區的伐木勞動,主要流布于大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一帶。是林區人們在抬木時自然發出的呼聲,由抬木人的領頭人“杠子頭”(又叫號子頭)來“領唱”,其余的人“接唱”(又叫接號),便于抬木行走時邁步整齊,使木頭悠起來,從而平分壓力,運走木頭。如《大掐子號》《哈腰子號》《拉鼻子號》《拆垛號》等。(二)礦山號子。流行于黑龍江省的鶴崗、雞西、雙鴨山等煤礦區的各種勞動中,如產生于人力裝卸、挑抬、推拉貨物等重體力勞動者中的《搬運號子》《串坡號子》《大繩快號》等。其它還有建筑工地上打夯、打硪等時候唱的建筑號子等。
二、秧歌調
即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扭秧歌中“小場”秧歌表演時演唱的民歌,是中國北方傳統民間秧歌中的一種專用歌調。如《秧歌帽》《河南調》《小拜年》《繡紗燈》《繡燈籠》《十二月花名》等。成型的秧歌音樂中,配以鑼、鼓、镲、嗩吶等奏出的曲調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跌宕而迂回,令人過耳不忘。
三、風俗歌曲
是指在民間風俗的婚嫁、喪葬和祭祀等活動中演唱的民歌。如(一)結婚喜歌。舊時,百姓辦婚事,常有請人唱喜歌即為新婚夫婦唱祝頌的歌的習俗。一般由“鼓樂棚”中嗩吶藝人兼任。這類歌曲稱“喜牌子”。(二)上梁喜歌。過去農村蓋房,地基、墻壁打好筑起后,其上梁要請陰陽先生選一“黃道吉日”,除在梁宅上貼“八卦”及條幅處,陰陽先生還要口念咒語、燃放鞭炮以示“驅邪”。此時高誦之吉利詞俗稱“上梁喜歌”。(三)哭喪調。漢人辦喪事時,除親人痛苦外,還有禮儀性的請專業人員陪哭的風俗。他們哭得有腔有調、有聲有色,此種哭腔稱為“哭喪調”。(四)神調。是指舊時農村在“跳大神”活動中唱的曲調。《神調》在漢族群眾中影響較深,一般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上句落實為mi,下句落音為la。每段開始有一個散唱的起腔句,上下句反復唱到一定段落甩腔。《神調》是一種似說似唱,突出語言特性的曲調,帶有說唱音樂的因素。
四、叫賣調
是指在城鄉集市和街巷里弄中,貨主為出賣商品而叫賣吟唱的曲調,俗稱“叫賣調”。如《賣藥糖》《賣十三香》《賣豆腐》《磨剪子》《磨刀》等。以《賣藥糖》為例,有的小調唱詞是:賣藥糖嘍,誰還買我的藥糖嘍,橘子還有香蕉山藥仁丹買的買,捎的捎,賣藥糖的要來了,吃了嘛地味兒,喝了嘛地味兒,橘子薄荷冒涼氣兒,吐酸水兒,打飽嗝兒,吃了我的藥糖都管事兒,小子兒不賣,大子兒一塊!其特征是演唱者是貨主,聽眾是顧客。通過藝術表現的手段招攬顧客,以達到賣出商品的目的,具有鮮明的功利性。其演唱的曲調,具有一般民歌的旋律和結構特點。
五、兒歌
主要指母親懷抱嬰兒哄拍催眠時演唱的《哄拍調》、搖悠車時哼唱的《悠悠調》和新中國成立前窮苦孩子熱切盼望讀書的《放豬苦》等。這些歌曲具有吟唱性,旋律音域較窄,樂匯變化不突出,且曲體結構較自由。如《悠悠調》為例,其歌詞大多與日常生活情景有關,韻律感強、押韻,寄托了家長的祝福和心愿。也有的悠悠調沒有唱詞,只有旋律,或溫柔、抒情,或平穩一調到底;有的只有“悠悠啊”這樣襯詞,哼唱曲調比較自由,沒有具體涵義。
六、小調
又稱“小曲”“俗曲”“俚曲”等。與號子比較,小調不受勞動限制,加之一些有藝術修養的職業藝人的加工傳唱,使音樂曲調更細膩、曲折,手法多樣,是民歌中更為“藝術化”的形式。其在黑龍江漢族民歌中數量最多、流傳最廣。根據演唱的場合、地點及形態特征的不同,小調又分為:(一)謠曲。為日常生活中經常哼唱的小調民歌。如屬于訴苦內容的《勞工嘆》《寡婦十二月》《光棍難》等和屬于情歌、生活歌的《繡荷包》《瞧情郎》《美女思情》《打秋千》《小看戲》等。(二)時調。“時”為時興、時尚之意,是一般群眾娛樂時傳唱的小調歌曲。一般有職業和半職業藝人在街頭巷尾、酒樓茶館、游覽勝地、集市及人群聚集的地方演唱,供人們消遣,并由此攫取報酬。時調歌曲在小調中,是在藝術形式發展上最為規范和成熟的歌曲。其音樂特點為:1.嚴謹的結構;2.豐富變化的音調與節奏;3.講究的潤腔方法;4.一般有樂器伴奏。以三首群眾喜愛、具有黑龍江地方特色的時調歌曲為例。
《月牙五更》因其第一句唱詞中有“月牙”二字,內容采用“五更”序列結構寫法,故得此名。演唱內容多與男女愛情生活有關。其母體是一首叫作《跌落金錢》的明清俗曲,結構是比較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句體單樂段。樂句落音分別為re、do、低音la、低音sol。
《放風箏》變體很多,如《小看戲》《打秋千》《瞧情郎》《叫五更》等。所唱內容大都表現生活趣事、男女戀情、游嬉歡娛等。其母曲是一首廣泛流傳于明清時期的北方俗曲,叫《剪靛花》,結構為五句體。
《茉莉花》,又叫鮮花調,是清代以來十分流行的小曲,大都原詞原曲傳播演唱。歌詞內容很窄,演唱的是張生和鶯鶯的故事,叫《張生戲鶯鶯》。共五段詞。“好一朵茉莉花”是第一段詞,以香秀的茉莉花比喻愛情的甜美,借以抒情,流露出想去摘花又害怕看守者責罵的心情。其音樂的曲體結構為四句體單樂段。落音分別為sol、 do、低音la、s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