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化教學過程可以使師生耗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而收到優質效果。找到一種適應新課程特點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益,而且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按照素質教育、教改創新等的要求,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過程、課堂生態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優化。為此,我們在實踐中需要恪守如下兩大基準:一是要以效果和質量為標準,簡言之就是要整合一切要素使音樂教學效果達成較高的質量、釋放最大的效率。二是時間標準,也就是音樂老師要力爭用最少的時間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音樂;優化;新課標;教學效能
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是現代教育的主旋律。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強調音樂教育要實現從面向精英到面向大眾的轉型,必須要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這從導向上引導著也倒逼著一線音樂教師必須自覺、認真地曲探尋優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建構適應時代要求的音樂課程系統。筆者認為,按照素質教育、教改創新等的要求,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過程、課堂生態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優化。為此,我們在實踐中需要恪守如下兩大基準:一是要以效果和質量為標準,簡言之就是要整合一切要素使音樂教學效果達成較高的質量、釋放最大的效率。二是時間標準,也就是音樂老師要力爭用最少的時間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一、優化音樂課程教學過程的意義
(一)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中小學是對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高效平臺,因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對我們推行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推行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之一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就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
(二)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依照《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重在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心理品質、表現能力、創造能力等的陶冶與提升,所以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當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關注學生音樂雙基與素養增強,而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音樂課堂不是完整、和諧的音樂課堂。音樂作為人類的“第二語言”,本身具有的情感性、表現性、愉悅性、實踐性、非語義性等特點,與人的心理情感活動具有形態上非常一致,對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得天獨厚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必須持續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爭使心理健康教育與音樂課堂教學有機結合,達到審美、啟智、育人的效果。
(三)有利于推行新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必將涉及課堂教學的改革,找到適應新課程特點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而且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二、優化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優化學習目標
音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發展其創造性思維,陶冶其情操。因此要優化課堂教學,首先應優化音樂的課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制訂要體現相對全面性、具體性、扎實性、創新性。
(二)優化教學過程
音樂課是既要講授音樂技能,又要提升學生的音樂感悟力和審美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感知、體驗和理解音樂。實踐證明,我們在優化音樂教學時可從如下路徑循序推進:
(1)以意境啟發興趣,以感受激發想象。音樂是聽覺藝術、音響藝術和時間藝術,教師對音樂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和想象。音樂欣賞強調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需要欣賞者將情感、人生經歷、審美經驗等與音樂作品中表達的情感、審美等要素相互交融,是彼此產生共鳴,因此我們音樂教師作為學生領略音樂魅力的引路人,在備課時自己首先要準確、深刻、到位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內涵,應盡量深和廣的去體驗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意境。邊聆聽邊搜集背景資料,將自己充分的沉浸于音樂之中通過內心的感受來激發出創設意境的方法。
(2)順應學生認知規律,創設最恰當的意境。音樂教學中,只有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最恰當的意境,才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中低年級的音樂欣賞中,有很多是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創設意境幫助孩子理解音樂內容激發興趣。如《三只小豬》、《快樂的小熊貓》、《四小天鵝舞曲》等,結合相應的童話故事引入歌曲。同時,要關注重要聲音聆聽,引出音樂主題,并善于將圖片、音響、語言相結合創設氛圍,引導學生參與律動,以求身臨其境。
(3)回歸音樂文化本原,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應使音樂教育體現出豐富的文化品性,綻露出它獨特的魅力。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對音樂教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人音版小學音樂第六冊第5課的《牧童之歌》一課中,有兩首音樂作品都是和牧童有關的題材。學生在欣賞牧童同一題材的音樂時,要通過聆聽和各種活動去了解兩首歌的文化背景、音樂類型及風格,從多角度去理解音樂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同時,音樂教師還可引入多媒體教學,制作以中國水墨畫為主調的課件配合音樂的播放,通過視覺的感受將學生帶入音樂的民間風格中。
(4)重視課堂教學組織,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決定著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更決定著教學的效率效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5)針對不同課型采用恰如其分的教學方法。研究證實,小學生在認知方面表現出的優點是求知欲旺、模仿力強,不過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具有持久性不強、耐力差等問題。為了揚長避短,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緊扣學生的認知特點,有的放矢地采用靈活、多樣、生動、通俗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恰如其分才能夠針對性強、教學效能高。比如,在音樂欣賞課中應依據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來規劃教學結構,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多用引導、鼓勵、表揚等教學技巧,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則要多用啟發、思考、發現等方法。
三、創新小學音樂教學的評價機制
(一)評價的方法與內容
以評代教,是指在教學中評價更多的體現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是信息傳遞的另一種渠道。在優化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學習方向、激勵學習動力的作用。音樂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應該圍繞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否能實現有效的音樂學習,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有效的音樂學習展開。
(二)教學評價的原則
概括來說,小學音樂教學評價的原則主要有:一是導向性原則。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教學評價應以生為本,應始終堅持有利于學生感受自己的進步、發現和發展自己的音樂潛能為核心,一切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都要有利于學生激發潛能、感受成功、建立自信,發展音樂感知、音樂表現和音樂創造等能力,促成青少年循序漸進地提高文化素養、價值判斷能力,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并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意識,使其成長為高素質的現代公民。同時,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教學評價也必須有利于教師總結教學,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和水準,并為學校等層面加強、改進、提高音樂教育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
(三)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指標和方法要簡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廣。根據音樂教學的特點,應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把評價融進教學的全過程,使自評、互評和他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良好評價氛圍。
(四)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原則
傳統的音樂教學評價只注重教學的結果,而不考慮教學的過程。研究表明,參與音樂學習活動的過程比音樂學習獲得的結果,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愉快和滿足。因此音樂教學評價不能只限于結果的評價。授課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給與正確的評價,并和學生一起討論、思考其原因,找出解決辦法。當學生對音樂作品有獨特的見解時,不要僅給與簡單的判斷,還應給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給答案一個很好的注解,再由教師總結歸納形成的原因給其他孩子一個學習的方法和方向。
評價是引導、評價是鼓勵、評價更是一種新的學習。老師的有效評價不僅能夠帶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適當的鼓勵,學生更能在其中體會到一種修正、榜樣與力量。老師的評價不能僅僅存在與“對、錯”的簡單判別,停留在“好棒啊!、太好了”的傳統單一。而是應該更有針對性,具體答案,具體分析。回答得好,好在哪里。別的同學要從中聽到、學習哪些?今后回答的努力方向如何?回答得不準確,不準確在什么地方?應該回答到什么樣的范圍內?應該從哪些地方去重新思考?評價也是一種學習,一種新的學習點。老師在學,學生也在學;老師在促進孩子們新一輪地知識的鞏固,知識的升華與精煉;孩子們在學,學習如何在答案中確定自己的獲得,領會新的起點。也正是因為評價如此重要而不可或缺,所以我們更應該優化好評價的過程、評價的方式,達到知識升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