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鋼琴改編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王建中先生根據同名歌曲改編而成的,本文主要從創作背景、樂曲內容、旋律、曲式、民族和聲、民族元素等方面來描述樂曲的中國民族音樂之美。
【關鍵詞】民族特色;曲式;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對于絕大部分特別是中國音樂愛好者來說,鋼琴使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藝術了,世界級的鋼琴大師以及他們的不朽作品隨口就能說上許多,如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鋼琴曲《悲愴》、《月光》;波蘭作曲家肖邦的鋼琴曲《e小調革命練習曲》;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鋼琴曲《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等等,都是中國音樂愛好者百聽不厭,并為之陶醉和振奮的藝術作品;也許是因為民族文化和民族審美不同,當我們聽慣了西方鋼琴音樂特有的音樂表達模式時,中國鋼琴音樂就像一汪清泉,給了我們無限的清涼和甜美。在眾多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鋼琴改編曲尤為突出,由于鋼琴畢竟是外來形式,中國的鋼琴曲基本側重采用中國固有傳統、民間音樂素材進行編創和改編,為表現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風貌并為中國聽眾的音樂審美心理所認同,尤其注重于中國傳統和民間音樂本體直接相結合,那些具有永恒魅力的傳統民間音樂,藴藏著多種多聲思維可能性,因此,中國作曲家根據同一素材,不同作曲技法,創作出不同的音樂作品使人們耳目一新,這就是中國式的鋼琴改編曲,我們常聽到的汪立三的《藍花花》,杜鳴心的《快樂的女戰士》,儲望花的《二泉映月》,黎英海的《夕陽簫鼓》,王建中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等,都是根據我國同名民歌或歌曲改編而成,在這一領域,王建中先生是許多音樂愛好者特別是鋼琴愛好者所熟知和非常喜愛的一位大師,他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人們熟悉他、喜愛他,就是因為他把許多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優秀歌曲和民歌改編成了優美動聽的鋼琴曲;如由同名歌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繡金匾》、《彩云追月》改編的鋼琴曲使人們銘記于心,這些作品巧妙的將西洋樂器的表現手法、和聲原理與中國樂曲融為一體,使之完全適合中國調式風格和中國聽眾的審美心理,從而深受海內外許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由于他所改編的鋼琴曲借鑒西方音樂形式而又不拘泥于西方規范,所以產生了真正的新的中國風格鋼琴曲。他的鋼琴作品已成為我國鋼琴專業教學和社會音樂教育中最受歡迎的曲目,同時也是國內重大鋼琴比賽的規定曲目之一。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是一首陜北民歌,樂曲是以陜北民歌《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和《女孩擔水》的曲調作為基礎,由勞動人民集體創作而成的,是民族特色較濃的陜北信天游。描寫的是紅軍長征勝利時,正逢山丹丹花盛開,軍民歡歌樂舞的情景。1973年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將這首曾經讓無數人心曠神怡的樂曲改編為鋼琴曲。
一、創作背景
在中國的陜北地區,山丹丹花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革命歌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紅遍了大江南北。
原曲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親切溫情的曲調,表達了延安人們對毛主席和他領導的人民軍隊無比熱愛的魚水情誼。不要說在當時的戰爭年代,就是現在,每每聆聽他的旋律讓人會產生無限向往和油然而生的溫情。1937年毛主席和他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轉戰到達陜北,給陜北窮苦人民帶來無限的光明和希望,人們為了表達內心無比崇敬的心情,急需一首表達和反映中央紅軍和毛主席到達陜北這一偉大革命轉折時期的藝術作品。關鶴巖是當時比較有名的音樂家,他帶領創作組到達陜北體驗生活,在當時延安工作的音樂家賀義、航海、黨音之等許多音樂界同志大力協助下,搜集和查閱了大量有關延安軍民戰斗生活的資料,親身體會和感受了當時延安軍民的戰斗熱情和軍民兄弟情義。在所選的歌曲中經過反復推敲和商討,最后確定選用由劇作家安全作詞,曲作家航海編曲的《跟上共產黨把革命鬧》,和由魏風根據隴東民歌《女兒擔水》填詞的《永遠跟著毛主席》兩首作品為素材,經創作組成員共同重新改詞,由劉烽作曲、編曲形成《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王建中老師改編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鋼琴曲,創作時間正值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這一時期,音樂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都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工具,也就是說一切為了政治。這一時期的音樂自然而然的也處于一種迷失而又癲狂的狀態。音樂作品不僅要與當時的政治歷史背景相結合,更要嚴格遵守政治紀律,所以根據傳統樂曲和傳統民歌改編成藝術作品在這一時期較為多見。王建中的鋼琴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就是這一時期優秀作品的典型代表。
二、樂曲內容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作品從曲式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引子,音樂從遼闊、悠揚的散板開始,鋼琴用它特有的琶音巧妙的模仿竹笛演奏效果的散板引子,無限遼闊的陜北黃土高原,天高云淡,使人們產生無限遐想,一副蒼涼美的黃土高坡被表現的惟妙惟肖。逐漸音樂轉入富有高原牧歌式的優美旋律,猶長婉轉。第二段,音樂以熱烈歡快的音調和節奏出現,表達了人們對漫山紅透的山丹丹開花的美景的贊美,同時也是對鄉土風物的一種戀情。鋼琴以他最擅長的和弦和清晰明快的和聲使樂曲歡快的情緒得到完美表現。 最后一部分,再現,音樂又回到第一部分主體旋律的原型。樂曲在尾句中表達了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旋律
一般民間歌曲改編成的鋼琴曲都是將民歌旋律貫通始終,或者將其進行變化發展,這樣既不失民族特色,又可以將器樂曲的形式展開來發展。這首鋼琴曲右手則采用原曲簡潔優美的旋律,左手根據旋律配以簡約的和聲,使兩聲部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和依托,從而使樂曲表現既不失單調,又協調配合,使這首樂曲通俗豐滿且易于牢記于心。這是其他樂器無法辦到的。
如下面譜例中民歌旋律的呈現:
四、曲式
改編后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是采用民族商調式寫出的復三部曲式結構,第一部分的引子共16小節:曲式結構為散板,節奏比較自由,旋律悠長,寬廣。作為音樂的A樂段,7小節至27小節,樂曲的旋律悠長,具有陜北濃厚的地域色彩特色,使人眼前呈現出一副蒼涼美的陜北黃土高原景色;音樂的B樂段,28小節至98小節,音樂轉入熱烈歡快的動感場面,使人們眼前浮現軍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的歡樂場面,充分表達軍民魚水情誼。A樂段再現是在99-111小節出現,音樂回復到主題,重現開始的綿長節奏,表現的是人民群眾在向中央紅軍揮手道別的依依不舍情景。
五、民族和聲
和聲的運用與選擇在作品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影響著作品的表現力與深度。鋼琴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運用了富有特色的民族和聲,使樂曲民族特色鮮明。
(一)二度重置和聲
在民族和聲中,二度重置是其鮮明的特色,二度結構是以大和小二度音程疊置,它的音響具有不協和性,音響色彩表現力獨特。王建中先生就一直很注重音響色彩力的表現,在《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中二度結構的和聲也應用的頻繁。如以下片段:
(二)四度重置和弦
顧名思義,四度和弦就是以四度和聲音程為基礎而形成的,在民族和聲中,四度音響能模仿民族樂器的音色。如以下片段,高聲部中的平行四度為例:
六、民族元素
鋼琴改編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中民族元素的模仿可以說是整首鋼琴曲最重要的特點,也最直接的描述這首鋼琴曲的民族特色之美。優美的旋律取材于民歌,具有明顯的民歌主調音樂特色,音響一出,就展示了優美動聽的旋律。
(一)對竹笛音色的模仿
從引子部分,裝飾音的展現就極具民族元素,作曲家運用了竹笛的清新音色來創作各種裝飾音,巧妙的展現了陜北信天游的特色。
譜例分析:
(二)對古箏音色的模仿
其實從引子部分的琶音開始,就凸顯著古箏的音色,不過表現明顯的還有八度倚音的運用。由古箏滑音改編的八度倚音,展現的柔美中略帶俏皮,而中國風格鋼琴作品中的自由的節奏主要來源于古箏、琵琶的創作手法,讓樂曲更具民族元素。譜例分析:
(三)對鑼鼓音色的模仿
在樂曲的第二部分中,作曲家采用了變奏式作曲手法,同時還運用了大量的和弦、跳音,集中展現陜北人民迎接毛主席和他領導的軍隊到來的喜悅之情,其中就用鑼鼓的音色來表現。
中國民族音樂之美歷史很悠久,我們的民族音樂,最初的表達方式主要是通過各種樂器來表現,其中有古琴、箏、揚琴、巴烏、箜篌、琵琶等等民族樂器,在《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首鋼琴曲中,作曲家就巧妙的用了古箏、竹笛、鑼鼓的音色,鋼琴特有的表現手法。可以說完美的體現了中國民歌的特點。
綜上所述,從作曲家的介紹以及樂曲的介紹,樂曲內容、旋律、曲式、民族和聲、民族元素看,民族音樂從任何一方面都能在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倚音、琶音、顫音、八度的鋼琴技巧也體現著民族音樂之美。由此看,王建中先生改編的鋼琴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確實也豐富的體現了中國的民族音樂之美。
民族音樂代表著民族特征,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具有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文化、經濟、藝術發展日益發展的今天,民族音樂應該得到更多的發展,我也相信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期待能有更多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黎孟德.中國民族音樂欣賞[M].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
[2]何虹衛.音樂鑒賞[M].中原農民出版社,2008.
[3]張彤.曲終人不見[M].青島出版社,2012.
[4]魏延格.論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M].中國音樂學,1992.
[5]王建中.王建中鋼琴作品集[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