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合唱指揮藝術中,指揮者的手勢語言和面部表情對于指揮的完美無缺起著一定的作用。然而,一些指揮者卻對此不以為然。有鑒于此,本文以合唱指揮教學中的手勢語言和面部表情為研究對象,旨在為音樂藝術界的發展做出一絲貢獻。
【關鍵詞】合唱指揮教學;手勢語言;面部表情
一、合唱指揮教學中的手勢語言分析
眾所周知,合唱隊的語言主要是依賴于隊員之口,指揮語言則主要是依賴于指揮之手。在此不對隊員之口予以分析,主要是對指揮之手予以分析,對于合唱指揮來說,并不是手無意識地動作而已,而是包括手指、手腕、手掌、小臂、大臂的語言相互協調的前提得以共同完成。
(一)手指、手腕、手掌部分的語言分析
對于合唱指揮而言,運動中的手勢語言需要一定的控制感和適當的漂浮感,這樣才能使得樂隊指揮憑借手的阻力來控制音樂,在空氣中形成運動感覺。具體來說,合唱指揮手指做不同動作,則意味著會有不同的代表內涵。而在合唱的發展進程中,經過歷代合唱指揮藝術家的經驗總結,而逐步形成了規范的基本手型動作。譬如基本手型有:雙手手指稍彎,中指朝正前方,五指在一個平面,大拇指與食指成弧形拉開,意味著隊員打開喉嚨歌唱;手掌心朝向合唱隊員,則意味著合唱聲音控制在指揮手心;掌心朝內做擁抱狀,意味著合唱聲音抱成團。不過,這些基本手型的手指形狀會隨著合唱指揮家的不同發揮而有著不同的具體表現方式。第一,實心握拳或空心握拳,意味著音樂結實、低沉或高亢有力。如《在太行山上》(見譜例1),該曲以指揮的“帶”為主,多以直線劃拍并用較強力度來渲染氣勢。第二,手指稍松軟、四指微張的狀態,意味著音樂舒緩、柔和或熱情情感。如《送別》(見譜例2),該曲手指運動中帶有撫摩的感覺,并以指揮的強拍“帶”弱拍的形式出現。第三,將拇指與中指或食指指尖靠攏,做孔雀頭狀,意味著歡快、跳躍的情感表達。這種音樂表現形式,需要合唱指揮做有彈性的拍點動作控制音樂。第四,掌心朝下,意味著漸弱情感;反之亦然。這種音樂表現形式,需要合唱指揮的五指做彈琴狀的波動或揉弦似的抖動亦或往下壓拉的動作來控制聲音。第五,單把食指伸出,余指握拳,意味著提示學生注意的情感表達;豎大拇指,余指握拳,意味著贊許學生的情感表達。不過,這兩個指揮動作不能經常性地在合唱過程中予以使用,要適當地使用為宜。
手腕的語言:一般而言,手腕略低于手掌保持不動或微動狀態,盡量做到松而不懈也不僵硬,并往往根據合唱進程需求僅做微妙靈活的變動。
手掌的語言:合唱指揮就是要將音樂控制在手掌心的感覺,手指和手腕僅是幫助手掌起到控制音樂的作用而已。
(二)手指、手腕、手掌語言的綜合運用
在合唱過程之中,合唱指揮的手勢動作是否準確和漂亮,給欣賞者予以不同的視覺感受,也會給合唱隊員以各種不同的感受。因此,合唱指揮在強調手指、手腕、手掌各自注意的基礎之上,需要著重手掌的同時,做好與手腕、手指語言的綜合運用,即做到手的姿勢使手背略高于手腕,除去拇指外的余指之間保持微張,大拇指、食指則保持微彎的握籃球狀,手掌與手腕保持同一水平面上,其余三指的手掌面相對大拇指、食指的手掌面高一些,而各手指彎曲的程度與鋼琴彈奏狀態無異。
(三)小臂與大臂的語言
小臂的語言:在敘事般的音樂語匯中,合唱指揮多以帶后即跟為主;在過度性的音樂語匯中,主要體現在弱、輕力度趨向強、重力度之中,要求合唱指揮以主動拍并以帶為主。大臂的語言:具有動作幅度大但也要注意保持適度,上不超頭頂下不低小腹即可,此處的頭頂與小腹不是針對合唱隊員,而是指向合唱指揮自身而言的。同時,需要注意大臂左右的幅度擺動也要適可而止,不能無限制地做夸張動作或猥瑣動作。因此,在合唱指揮的大臂語言中,注意體現以下大臂所獨具的特點:一是大臂的動作張力更大,要求合唱指揮的內在力趨于增強;二是大臂的動作力度更強,要求合唱指揮做好“帶”的動作。
二、合唱指揮教學中的面部表情分析
在面部表情之中,合唱指揮首先需要注意眼與眉的語言。
眼睛的語言: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合唱教學中,合唱指揮的眼神、眼睛注視時間長短和方向等表達,都可能代表著指揮的情感和思維。一般而言,合唱指揮的眼睛通過以下三個部位予以充分體現:一是眼瞼的語言。在表達舒緩節奏時,可以通過眼瞼稍閉的狀態予以傳達情感,如《游子情思》的第一段;在表達明快節奏時,可以通過眼瞼上揚的狀態予以傳遞情感,如《《游子情思》的中段。可見,眼瞼的閉合程度,可以惟妙惟肖地傳遞出合唱指揮的情感。二是眼珠的語言。一般注意以下問題,即眼神不能處于游離狀態之中,也不能盯視某個隊員或觀眾,更不能斜視隊員或觀眾。三是瞳孔的語言。在合唱指揮當中,盡管指揮的瞳孔不易被其他人員覺察,但也要注意自身的瞳孔不能過于放大或縮小,避免不良影響出現。眉毛的語言:在合唱指揮中,一般注意以下眉的表達和傳遞,即揚眉、鎖眉、低眉、垂眉。揚眉意味著是興奮和愉快的情感傳遞;鎖眉意味著憂傷、痛苦的情感傳遞;低眉意味著是害羞的情感傳遞;垂眉意味著是生氣、思念等情感的傳遞;除此之外,還有眉毛完全抬高、半抬和眉心舒展等動作狀態。其次,合唱指揮還需要注意嘴、下巴與額、發與須的語言。其中,嘴的語言主要是根據合唱歌詞對口型; 根據音樂情感表達嘴角上揚、嘴角下壓、嘴巴嘟起、嘴唇上下張開、嘴巴繃緊、雙唇自然的狀態。下巴與額語言主要是遵從輕聲高位原則,保持下巴擺到最低的位置,做成“打哈欠”狀態,即松弛且下拉的狀態;額竇空間保持充分開啟,達到通暢性。
三、結論
合唱指揮兼具科學和藝術的集合體,在做好必要的技能技巧外,還要求做好肢體語言,特別是手勢語言和面部表情的適當表達,不能夸張也不能做猥瑣的動作,否則會給合唱帶來不利的影響。為此需要在合唱指揮教學中,予以加強合唱指揮者的手勢語言和面部表情的表達,以便更好地使得指揮傳遞出真實情感。
參考文獻
[1]王德明.論合唱指揮的樂感手勢動作[J].昭烏達蒙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6):67-69.
[2]李雪錦.肢體語言在合唱指揮中體現的藝術價值[J].黃河之聲,2014(15):101-102.
[3]和桂蓮.論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藝術[J].大舞臺,2015(1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