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貝拉·巴托克是西方近代音樂史上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把在西方音樂作曲技術的最高成就與匈牙利民間音樂的精神實質巧妙而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試對《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所寫的音樂》這部作品進行剖析。
【關鍵詞】《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所寫的音樂》;第一樂章;作品分析
一、背景介紹
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二十世紀民族主義音樂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和民族音樂家。他生于匈牙利的納吉圣米克洛斯,自幼學習音樂, 1903年畢業于布達佩斯音樂學院,1907年任該院鋼琴教授。1905年開始從事匈牙利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將研究范圍擴大到東歐各國、北非和土耳其,收集民歌達三萬首以上。并對民歌的結構來源作了科學的分析,寫了三部論著和數篇文章。這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形成了以民間特點為主,充滿節奏活力與豐富想象的獨特風格。《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所寫的音樂》是1936年,巴托克受巴塞爾室內樂團的委約而創作的,是作曲家在創作成熟階段的一部重要作品。
二、整體分析
(一)樂隊編制
這部作品的樂隊編制別具匠心,巴托克使用了兩個弦樂組(第一弦樂組:Vln.1、Vln.2、Vle.1、Vc.1、C-b.1;第二弦樂組:Vln.3、Vln.4、Vle.2、Vc.2、C-b.2)、定音鼓、大軍鼓和鋼片琴。這種擴大弦樂組數量的做法體現了作曲家對于各聲部豐富、復雜及細膩聲音的追求。弦樂及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和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組合的方式也有別于傳統,通過作品的標題我們也可感受到作曲家對音樂音色與音響創新的熱衷。
(二)結構劃分與調性布局
該樂章采用賦格曲的形式創作,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呈示部(1—33小節),由加弱音器的弦樂演奏;中部(34—77小節),弦樂去掉弱音器并加入打擊樂;再現部(78—88小節),由加弱音器的弦樂及鋼片琴演奏。
這首賦格曲以主題的中心音及中心調性(A)為軸心,以純五度為軸距上下對稱伸展,依次答題。兩路調性在同時達到高潮點bE之后,以主題倒影的材料構成緊接模仿段,并縮小為純四度軸距逐漸回落。由于音樂以密接合應的形態發展,所以調性向中心調回落的速度較快,形成較大的向心力,直到第78小節再現前。
譜例1為樂曲再現前每次主題出現的小節位置、調性及樂器。從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作品的循環性與對稱性,還可以觀察到其多調性的重疊與交叉。
(三)拱形結構與黃金分割點
這一樂章的主題由加弱音器的中提琴以pp的力度緩緩奏出。通過對這4小節主題的分析,可以一斑窺全豹,從而衍射全曲結構。
主題由四個小拱形結構樂節組成一個大拱形結構的樂句。樂句的起始音A(樂句最低音),也是該樂章的中心音,經過在狹窄音域的向上迂回爬行達到高潮點E音后向下回落,樂句結束在bB音上。
第1—4小節共有35個八分音符的長度,35×0.618=21.63,第21個八分音符時值長度的位置上正好是高潮點E音,高潮點亦是黃金分割點。
巴托克通過增加聲部數量、去掉弦樂弱音器、加入打擊樂及增強演奏力度的方式使音樂逐步達到全樂章的高潮點,即第56小節。整個樂章共88小節,88×0.618=54.384,所以樂章的高潮點也基本處于黃金分割點上。
上例為第一樂章演奏錄音的波形圖,從中我們可以更直觀的觀察到聲音能量的變化。全樂章一共演奏8分鐘,即480秒。480×0.618=294.24秒,恰為聲音能量最大處。
(四)費波納奇數列在音樂結構中的運用
費波納奇數列(Fibonacci Number Series)是由十三世紀意大利數學家費波納奇(Leonardo Fibonacci)發現的。具體數列為:1,1,2,3,5,8,13,21,34,55,89,144,233,……(劃線的為巴托克在此樂章中所使用到的數列)
圖中的費波納奇數列代表小節數,其中數列所代表的小節位置均為該樂章結構的關鍵結點。第21小節,五個聲部的主題全部依次陳述完畢;第34(21+13)小節,打擊樂器首次出現;第55(34+21)小節,高潮點到來;第76(55+21)小節,再現在即;第89(76+13)小節,全樂章結束。
(五)主題材料的處理
在高潮點之前,主題主要以原型移位的形式依次呈現。在高潮點之后,作曲家提煉主題材料進行倒影,并且主要以緊接模仿的形式加速向中心調性回歸。
在這段緊接模仿之后,弦樂逐漸加上了弱音器,無論是從音高、音色以及力度方面都體現了與之前的對稱性。
在該樂章再現部分(第78—88小節),音高以主題材料的原型與倒影并置為主,借以總結全樂章。
最后3小節帶有尾聲的性質,只剩下2V-ni與3.4. V-ni兩個聲部漸慢收束。上方聲部演奏主題原型,下方聲部演奏主題倒影。由A音起始,以A音為軸,再以A音結束全章,與樂曲起始音收尾呼應,緊扣中心。
三、總結
通過對巴托克《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所寫的音樂》第一樂章粗淺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作曲家在傳統賦格曲的大框架內,將拱形結構、對稱原則、黃金分割點、費波納奇數列以及多調性等富有現代意義的邏輯思維有機結合,構造了嚴謹的結構美感。羅忠熔先生稱這部作品具有“迷宮式”的結構。此外對于較為新穎的樂器組合,富有張力的動態變化與頻繁的節拍交替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音高材料的使用簡潔、集中,主導音程貫穿始終。巴托克在這部作品中將傳統形式與現代思維水乳交融的成功結合,給后來的音樂創作者以深刻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姚恒璐.現代音樂分析方法教程[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2]彭志敏.新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3]賈達群.結構詩學——關于音樂結構若干問題的討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白晨,男,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現任上海消防總隊政治部文工團創作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