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是壯族人民的聚集地,他們在此片地區辛勤勞動,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集體智慧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民族歌曲,這些歌曲不但有著娛樂的功能,還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教育的作用。廣西壯族民歌是眾多精神財富中的珍寶,它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本文簡單闡述了廣西壯族民歌的欣賞研究。
【關鍵詞】廣西壯族;民歌賞析;研究
廣西壯族不但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還是一個非常熱愛唱歌的民族。壯族民歌反映著壯族的個性特征,壯族歌曲十分豐富、優美。壯族民歌是一種用節奏、韻律的方式來反映壯族人民思想感情的文化形式,其特點是音調和諧,韻律自然,充滿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濃厚的生活氣息。
一、廣西壯族民歌的內容
從教育的層面來說,廣西壯族民歌將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不同程度融入了歌曲中,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教育功能。(1)反映忠貞愛情的“情歌”。廣西壯族民歌不但充滿著愉快的情緒,而且還傳頌著戀愛自由,抵制包辦婚姻。例如以下這首歌曲:“妹的情誼比水深,哥的情誼似還闊;水深海闊還能干,我倆情誼難分割。”(2)“贊賞歌”。廣西壯族人民十分注重講究禮儀,比如在走親訪友時,用歌曲來贊揚主人、贊揚山、贊揚誰等,主人也要用歌曲來迎接客人,自謙自責。贊揚的歌曲有:“贊姑娘”、“贊村”、“贊屋”等等。贊揚歌是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表揚,體現著廣西壯族人民注重禮儀、謙和待人的文化修養。(3)“猜謎歌”。“猜謎歌”具有非常高雅的欣賞價值,是廣西壯族人民獨有的山歌形式。在猜謎歌中有著較強的趣味性與娛樂性,是比知識、比才華的歌曲。“猜謎歌”的特點是沒有固定的內容,多半是歌唱者即興演唱,即時發揮,演唱時融入了演唱者的真情實感,通常表現于青年男女擇偶時的歌唱[1]。(4)“勸世歌”。此種類型的歌曲主要是教導人民為人處事,勸告人民尊老愛幼。比如有首勸世歌的歌詞:“富貴不是釘銅板,人生在世多風浪。說話莫要太絕對,誰知將來無禍殃。”在這樣的歌詞中充分體現著廣西壯族人民譴責假惡丑,贊揚真善美的良好品質。(5)兒歌。廣西壯族民歌中的童謠能夠促進兒童學習語言、了解自然與社會。這些歌謠中有的具有娛樂性,雖然并沒有實際的意義但是朗朗上口,可以幫助小孩學習語言、了解自然與社會。有的歌曲對現實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比如“搶豬草”等。(6)“古歌”。古歌主要是歌頌民族歷史事件以及人物。在廣西壯族人民群眾中,有史以來就流傳著很多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其中有許多用了歌唱的方式保留下來,比如《布洛陀》、《文龍與肖尼》等,多數為長篇巨著,包含著廣西壯族人民的智慧結晶以及強大的創造力。
二、廣西壯族民歌的形式
廣西壯族民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從體裁上來看,包括獨立存在的散歌、反復詠唱的勒腳歌、首數固定的組歌等等。(2)從押韻規律方面來看,包括腳腰韻、腳頭韻、腳韻等等。(3)從句式方面來看,就是按照其字數多少、句子長短以及長短句如何搭配等來劃分,有五言、六言、七言等等各種藝術形式。廣西壯族民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其內容玲瑯滿目,美不勝收。例如散歌,其形式短小精悍,內容生動有趣,易編易唱。按照勒腳歌的格式反復詠唱,歌唱形式重復但沒有拖沓的感覺。并且,反復詠唱,前后呼應,給人以美的感受。首數固定的組歌,以10首或者12首為一組,倘若是對唱,則以20首或者24首為一組,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由于散歌以及勒腳歌等無法把豐富的內容、眾多的知識以及濃厚的情感充分融合在一首歌中,因此,組歌正好填補了這樣的不足。組歌可以有效的把多首歌曲組合起來,從而擴大歌曲的容量,使之朗朗上口。排歌中一排包含著一部分內容,句數沒有限制,非常靈活。長詩是廣西壯族民歌中非常珍貴的民族文化財產,比如《布洛陀》、《莫一大王》等充分體現著廣西壯族的悠久歷史,深深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三、廣西壯族民歌的類型與賞析
(一)廣西壯族民族的類型
1.五言四局的類型
此類型的字體結構為每首歌有四句話,每句話五個字。其變化形態是首句可以變換為三個字。押腰腳韻,就是第一句的最后一個字應當與第二句的第三個字押韻,因此也叫腰韻;第二句最后一個字與第三句最后一個字押韻,稱為腳韻;第三句最后一個字與第四句的第三個字押韻,也稱為腰韻。平仄的要求是:首句的最后一個字倘若是平聲字,那么第二句與其押韻的第三個字必須是平聲字;第二句最后一個字是仄聲字,那么中間兩句的最后一個字押韻的字也必須是仄聲字;第三句最后一個字是仄聲,與其相押韻的最后一句第三字也必須是仄聲字;最后一句的最后一個字不一定要押韻,然而必須是平聲字。
2.五三五的結構類型
五三五結構又稱為“三跳歡”,它的結構是每首歌都由兩聯構成,每聯的結構是5、3、5,即首句為五個字,中間句為三個字,最后一句又是五個字。格律上要求押腰腳韻,即上聯前五個字的最后一個字與中間三個字的最后一個字以及最后五個字的第二個或者第三個相押韻[2]。上聯后五個字的最后一個字與下聯前五個字的第二個字以及最后一個字相押韻,下聯前五個字的最后一個字與中間三個字的最后一個以及最后五個字的第二個字或者第三個字相押韻。
3.均分律動
均分律動指的是曲調中每個音符的事指有著明確的時位感,相互之間的比值是均勻的。在廣西壯族民歌中,均分律動通常沒有形成功能性節拍,沒有形成有序的節律,節拍重音不是十分明顯,通常很難劃分為一個固定的節拍類型。壯族民歌中拍子在實際演唱中往往是十唱九不同,強弱拍通常會移動。
4.半均分律動
半均分律動介于均分律動與非均律動兩者之間,曲調中每個音節之間有時均分,有時不均分,有時可以打出拍子,有時則打不出拍子。就算時值具有均分的作用,其節拍特點也不是十分明顯,經常出現時值游移的情況,并不具備強弱的節拍意義,只是一種初步的節拍律動。
(二)廣西壯族民歌賞析
廣西壯族民歌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與普遍性。廣西壯族民間文學形式有許多種,民歌在其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它與童話故事等形式相比,更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更容易被當地人民所接受。廣西壯族地區到處都充滿著歌聲,不論男女老少基本上每個人都會唱歌。在壯族地區,尤其是逢年過節以及人們辦喜事的日子,更是到處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廣西壯族民歌中包含著音韻美,演唱起來歌聲優美,給人以美的感受。經典的民歌使人百聽不厭,流傳數載。廣西壯族民歌的作者是多層次的。壯族民歌之所以內容豐富,是受了其作者層次較多的影響。壯族民歌與其他民歌相同,其作者大部分都是勞動群眾。然而廣西壯族民歌的創作有著其自身的特征。許多作品的由民間作曲者、歌手以及其他知識分子所創作的。這些民間藝人,是從廣大人民群眾中培養、鍛煉起來的音樂人。他們擁有著強大的編歌技巧以及演唱天賦,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出自他們之手。廣西各地壯族歌手大部分都是農民,并且都是勞動能手,他們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又為人們創造了精神財富。他們不僅有著珍貴的生產知識,又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能夠創作出許多歌曲。廣西壯族信奉多少神教,各地區有著許多師公、巫公等,他們在念經誦道的過程中傳播著各種文化。這部分人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漢語,可以把神話故事等編程各種歌曲,予以傳播。許多壯族知識分子也致力于壯族民歌的創作,有的把人們實際生活中的經驗加以提煉與總結,有的把漢族故事傳說改編成為各種形式的民歌。比如《壯族季節鳥歌》、《二十四節氣歌》等充分體現了廣西壯族人們的生活經驗。而《梁山伯與祝英臺》、《梅良玉》等作品則是從漢族引進,用漢族的故事內容套用壯族民歌的藝術形式,形成了廣西壯族人民喜愛的作品[3]。還有許多知識分子投身與革命中,充分利用壯族民歌作品的形式展開宣傳活動,號召廣大人民群眾來參加革命斗爭中,例如,《回憶革命歌》不僅記錄了當年浴血奮戰的斗爭場面,還表現了戰士們獻身革命的堅強意志。這些歌曲不僅是通俗的民歌,還是寶貴的史料。
四、結束語
壯族民歌產生于廣大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其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茁壯成長,因此不管在其內容與形式上都體現著一種“真實”,也正是由于這份真實,壯族人民才以學唱民歌為榮。
參考文獻
[1]林冬.廣西壯族民歌元素鋼琴作品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3):150-153.
[2]黃文翠.工作坊:現代教學模式與廣西壯族民歌傳統傳承的耦合[J].藝術教育, 2013(1):32-34
[3]覃月葵.廣西壯族民歌研究綜述——20世紀80年代至2013年[J].大眾文藝, 2014(17):42-43.
作者簡介:包其鋒(1974—),男,漢族,廣西浦北縣人,本科,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