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歌唱藝術不僅是生理性、技術性藝術,也是一種高級的心理活動。在聲樂演唱和教學中,人們往往比較關注于歌唱的各種技能技巧,而最容易忽略另一個重要問題——心理素質對歌唱的作用和影響。聲樂教學,應針對造成學生在學習和演唱過程中心理素質不佳的多種成因,采取恰當的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訓練和情感培養,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調動學習和演唱情緒,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歌唱藝術;心理活動;聲樂教學;心理素質;學習效率
在遼闊的音樂領域中,聲樂藝術作為一種最古老的音樂形式,也是最能打動人和最有名的一種基本音樂表演形式。在進行有關聲樂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素質在歌唱過程中都是至關重要的,人們通常關注的都是歌唱過程中所使用的技巧和技能,所以經常會忽略掉學生心理素質對于歌唱的重要性以及影響,然而由于聲樂表演和其他形式的樂器表演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在講授聲樂時,不管是什么技巧都可以通過心理活動來進行調整,即“感覺”。[1]基于此,本文對高校聲樂教學中介入式互動心理狀態的培養及重要性展開相應研究與探討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國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早在17、18世紀,國外歌唱藝術家們就已經涉入了聲樂藝術心理學領域,并在其中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舊意大利學派著名的歌唱家阿姆巴齊斯塔·曼齊尼[2]曾在他的《關于歌唱修飾藝術的實踐意見》里提出克服“畏懼”的心理以及要重視歌唱時心理問題對歌唱的影響的主張,并將聽覺、視覺思維的方式灌輸進自己聲樂教學中。加爾西亞[3](1847年)也在他的論著里提到了“控制”、“想象”、“思考”等,并將心理學理論應用到在聲樂教學實踐過程中。意大利人培特羅托西曾經說過:“一個有創造性的歌唱者,雖然不出眾,但也比那些盡管聰明卻沒有絲毫想象力的歌唱者更值得人欽佩。”著名的聲樂教授曼奇尼和托西也有著相同的觀點,就是要克服膽怯的心理,他們都看到了心理狀態對于歌唱時的重要性。在這之后,越來越多的聲樂家都投身于聲樂心理領域。
(二)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受國外先進聲樂理論的影響,我國的聲樂教育家們也逐漸認識到傳統聲樂教學法的局限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學方法來調整聲樂教學的模式。徐行效[4](1991年12月)撰著了我國第一部聲樂心理著作--《聲樂心理研究》,并在此后連續出版了《聲樂心理學》、《心理過程與聲樂教學》奠定了我國聲樂心理理論基礎。
在書中,徐行效以普通心理學為綱,結合教育心理學和音樂心理學,深入研究聲樂歌唱者和聲樂藝術活動心理,并對教師心理、學生心理、演出比賽心理、心理訓練、教學心理以及學習心理等進行了全面系統且科學的闡述。此后,鄒本初的《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以及部長海的《聲樂藝術心理學》、《歌唱心理學》也推動聲樂心理學學科逐漸發展。國內外諸多聲樂藝術家們對聲樂心理學的研究,充分說明了聲樂演唱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培養的重要性,因此對學生演唱心理狀態的培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概述
(一)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內涵
所謂通過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即是指在聲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聲樂學生加強歌唱心理素質的培養工作,培養演唱者運用感覺、意識、想象、意志、情感等多種心理手段,將歌唱與發聲的生理與心理協調好,從而盡可能地提高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能力的過程。
(二)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的特點及創新點
聲樂藝術演唱的工作,必須協調好自身身體的各個器官,使自己的身體能成為優秀的“樂器”,隨時能在觀眾面前聲情并茂的演唱,從而將整體藝術在舞臺上完整的展現出來。[5]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的應用,能夠使聲樂歌唱者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結合聲樂作品所表達的意境,作曲家的寫作意圖以及自身的聲音特點,將情、景、物三為一體,與歌唱者達到思想上的共鳴,從而使觀眾能更清晰地了解作品所描繪的藝術形象,受其感染,內心得到極大的滿足,最大限度地使聽眾獲得藝術的享受。
(三)應用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的重要性
英國哲學家洛克[6]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在教你的學生的時候,必須接觸學生的心理,只有如此教師才能夠激起學生的心理共鳴,進而使教學更有成效。”從這句話里我們明白一個道理,聲樂教師想要使其教學更有成效,就必須與學生建立互信,深入學生的心靈,進而激發教師與學生的心理共鳴。而如何深入學生的心靈,這就離不開聲樂心理學,而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正是聲樂心理學的有效應用形式之一。
在高校聲樂教學活動中應用介入式的對學生心理進行互動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藝術修養和嫻熟的演唱技巧,使學生擁有更強大和實用的心理調控能力。只有在正常積極的心理狀態下,歌唱者才能發揮出正常的演唱水平,甚至說不定會超常發揮,如果歌唱者處在一種焦慮或者失控的心理狀態下,則容易導致演唱的失敗,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應用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具有尤為重要的作用。
三、我國高校聲樂表演專業學生演唱過程中心理狀態現狀
為了對我國高校聲樂表演專業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的心理狀態現狀有著一個準確的了解,筆者運用訪談法和實地調查法兩種形式對我國高校聲樂表演專業學生進行代表性的調查訪談。分別抽取了星海音樂學院、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以及我院(四川音樂學院)等不同類型藝術院校、音樂學院共計50名學生進行調查。整個調查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調查學生對演唱心理學的了解程度;
(2)調查學生演唱前的心理狀態;
(3)調查學生如何應對演唱時產生的負面心理。(調查結果見表3-1)
從上表調查問卷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聲樂表演專業學生沒聽說過演唱心理學,也沒閱讀過演唱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或文章,且學校都沒有開設專門的演唱心理學課程。而大多數學生在演唱前都會感覺到心理壓力,少部分心理素質較好的學生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克服負面心理,還有些同學不知道如何調節自身心理狀態。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我國高校對聲樂表演專業仍趨向于專業技能以及技巧的訓練,雖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或許涉及到了演唱心理學,然而并沒有對此開設專門的課程,這種不重視培養演唱者心理能力的現象,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對高校聲樂表演專業學生開展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四、高校聲樂教學中介入式互動心理狀態培養的具體應用
(一)掌握學生學習基礎和心理特征
著名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事先了解學習者已經掌握了什么,并對此進行針對性教學,才能夠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聲樂教師應當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經驗、聲樂水平以及興趣愛好等因素,并將這些因素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目標,為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奠定基礎,只有如此,才能收獲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聲樂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這對聲樂教學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比如在剛學聲樂的時候,部分學生無法對聲音的好壞予以正確區分,片面地認為只要聲音大,只要能夠將高音唱下來,就是有共鳴,就是掌握了歌唱的技巧,使得這部分學生用擠、撞、沖等不正確方式將聲音唱出來。基于這樣的學習心理,很容易使學生養成不好的演唱習慣,不利于長遠發展。因此聲樂教師應當及時介入這個過程,運用科學的聲樂理論來使學生意識到只有呼吸、發聲、咬字、吐字、共鳴等環節的有機配合,才能正確完成聲樂演唱。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師生之間產生良好的心理互動效應,進而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養成對聲樂感覺的自我分辨能力。其次,聲樂教師要實時介入以阻止學生產生好高騖遠的學習心理。在學習聲樂的時候,部分學生存在盲目自大心理,他們覺得只要唱好歌曲就行,練習不練習發聲根本不重要。還有部分學生僅喜歡唱難度高的歌曲,忽視對簡單歌曲的學習。針對這些現狀,聲樂教師應當實時介入,對其進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思想教育,要使其明白聲樂學習,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不能好高騖遠。通過聲樂教師的敦敦教誨,學生明白了教師的良苦用心后,將進一步升華師生之間的心理互動效應。
(二)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意志與性格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因此,聲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培養和鍛煉其心理素質,進而提高其各項素質。比如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應當充分施展自己的各項教學方法和手段,用自己的動作、神態、語言來傳遞情感信息,用情感感染學生,當學生喜歡上教師這種親切的教學方式,自然就會對聲樂產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情緒。而這種正面健康的學習情緒,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漸漸得到提升。當聲樂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正面健康的學習情緒后,就可以開展對學生堅強意志和開朗性格的培養。在歌唱的過程中,性格樂觀開朗的學生往往更加擁有自信,也就有著較為穩定的歌唱心理,而性格內向的學生則很容易出現怯場心理,從而影響了發揮。因此,聲樂教師多重點訓練性格內向學生的心理素質,多鼓勵、多欣賞、多給這部分學生鍛煉的機會,以此來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進而培養和鍛煉其形成堅強的意志和開朗的性格。與此同時,聲樂教師還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歌唱情緒,努力促使學生在歌唱過程中保持樂觀、飽滿的精神狀態。
(三)加強舞臺藝術實踐培養
介入式互動心理狀態的培養強調要讓學生進行實際環境體驗,這主要是由于在不同的環境下演唱,演唱者其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比如在環形舞臺上,四周觀眾圍繞;在室內音樂廳,有現場樂隊伴奏;在大型舞臺,聚光燈環繞,觀眾眾多;在較為安靜黑暗的小環境等等,歌唱者其心理狀態都是不一樣的。聲樂教師先讓學生在不同環境下進行演唱,體驗這種心理變化,然后依據學生不同的心理體驗進行有針對性的互動培養,只有如此才能正確地輔導與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學生通過實際環境體驗再加上教師的輔導也能逐漸適應不同環境下進行歌唱的心理狀態,進而充分運用心理調控能力進行自我調節,使自己的演唱表演達到最佳水平,這樣就充分實現了對學生進行介入式互動心理狀態培養的目的。因此,高校應當多為學生創造或提供多樣的演唱實踐環境,有利于介入式互動心理狀態培養的順利開展。
五、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先闡述了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的內涵及重要性,然后對我國高校聲樂表演專業學生演唱過程中心理狀態現狀開展調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引出介入式互動心理培養的具體應用。希望能借此給予其他聲樂教師一定參考與借鑒,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訓練和情感培養,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調動學習和演唱情緒,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梁衛金.淺談高校聲樂教學中歌唱心理調控能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2(15):233-234.
[2]楊艷.加強高校聲樂表演專業“演唱心理學”教學之思考[D].云南藝術學院,2013.
[3]武瀟.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心理探究[J].音樂時空,2015(3):144.
[4]常建萍.論高校聲樂教學中心理因素的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8):253-254.
[5]鐘迪.縐議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心理訓練[J].音樂大觀,2014 (4):99.
[6]凌敏潔.高校聲樂教學心理因素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探究[J].音樂時空,2015(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