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原發病抗血小板藥物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特點
王麗敏傅文安秦月花張曉蘋吳軍霞
(紹興市人民醫院浙江大學紹興醫院消化內科,浙江紹興312000)
關鍵詞〔〕心血管病變;腦血管病變;抗血小板藥物;上消化道出血
中圖分類號〔〕R573.2〔文獻標識碼〕A〔
抗血小板藥物的廣泛應用提高了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期〔1,2〕,但抗血小板藥物繼發上消化道出血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原發病抗血小板藥物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特點。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本院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繼發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1例,入選病例:每例經胃鏡檢查,排除腫瘤、食道胃底靜脈曲張、門高壓性胃病的病例。將冠心病、心房纖顫、支架置入術等病變的患者歸為心血管組,92例,男47例,女45例,年齡<65歲51例,≥65歲41例。將腦栓塞、腦血管狹窄歸為腦血管組89例,男47例,女42例。年齡<65歲51例,≥65歲38例。
1.2方法分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65歲,≥65歲)、出血形式(有無嘔血)、出血原因、有無消化道癥狀(腹痛、反酸、噯氣等)、有無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無質子泵抑制劑(PPIs)預防用藥、抗血小板藥物的服藥時間長短(<3個月,≥3個月),單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單用氯吡格雷(75 mg,每日一次)及聯合雙抗(均為常規劑量),對兩組病例發生上消化道出血嚴重程度的影響和差別。嚴重程度根據分級文獻〔3〕。
1.3統計方法采用SPSS15.0軟件行χ2檢驗。
2結果
兩組發生上消化道出血嚴重程度與性別、出血形式、出血病因、抗血小板藥物時間長短無關(P>0.05),與年齡、消化道癥狀、Hp感染、PPIs預防用藥、抗血小板藥物種類有關(P均<0.05),兩組除了心血管組的無消化道癥狀表現的出血程度重外,其他因素無差別。見表1。
表1兩組患者出血相關因素與出血嚴重程度的關系(n)

觀察指標心血管組(n=92)腦血管組(n=89)n輕中度重度χ2值P值n輕中度重度χ2值P值性別 男4724230.7200.3964725220.0900.761 女451926422121年齡 ≥65歲41113013.066<0.013814244.9930.025 <65歲513318513120嘔血 有7735420.3130.5767640360.1870.666 無15871367出血病因 潰瘍7638381.8670.1727340331.5720.210 糜爛16151116610消化道癥狀 無42113111.7960.0103916233.1590.026 有503119503020Hp感染 陽性4593621.513<0.014217254.8550.028 陰性473215473017抗血小板藥物 阿司匹林2920910.3290.006282179.3340.009 氯吡格雷311120311417 雙聯321022301119服藥時間 <3個月4324192.6710.1024225172.5550.110 ≥3個月491930472027PPI總預防用藥 有50311910.2460.0114730175.8830.015 無421230421626
第一作者:王麗敏(1964-),女,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胃腸動力及消化道大出血研究。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說明只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都可導致消化出血,而與原發病無關。其發生出血的機制:①阿司匹林是環氧化酶的抑制劑,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及損傷胃黏膜,而且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損;②氯吡格雷不但為血小板腺苷二磷酸(ADP)受體拮抗劑,使血小板聚集減少,血小板源性生成因子釋放減少,而且它能使促血管生成因子合成減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合成減少,導致新生血管形成減少,使胃黏膜損傷修復受阻,加劇消化道潰瘍而導致出血〔4〕。本研究結果與報道〔5〕相似。本組PPIs預防用藥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程度輕,支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應同時服用PPIs,但眾多研究結論存在矛盾〔6,7〕。但研究〔8〕認為對存在高危因素者,建議聯合使用PPIs,提示抗發生消化道損傷的高發階段是12個月內,3個月達高峰。本組資料服藥時間<3個月的患者,有存在1~2個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因而出血程度重,導致在兩組比較中,未能如實反映真實情況,因此需更合理的對照設計進步驗證。
本組資料提示心血管組的無消化道癥狀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的程度重,原因分析,①原發病因素:心血管患者常伴有動脈硬化及心功能不全:易發生胃黏膜缺血、淤血、缺氧,對疼痛不敏感,消化道癥狀不明顯;②醫師因素:即使存在消化道癥狀,如上腹部不適、隱痛,誤認為是心源性;③患者因素:部分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反應遲鈍,對疼痛不敏感。④藥物因素:阿司匹林的不良反應以上消化道損傷常見〔9〕,因有較強的鎮痛作用,以致患者無明顯的消化道癥狀,而以出血為突發表現。
綜上,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時特別要注意,無癥狀的患者心血管組的出血風險。但本組病例,可能不能完全代表所用抗血小板藥物導致的消化道出血的特點,有待進一步探討。
4參考文獻
1張泉州,于遠光,李劍勇,等.抗血小板藥物研究及臨床應用狀況〔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1;31(6):493-5.
2李蓮.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預防中的作用和安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3):1031.
3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急性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10):891-4.
4孫沂,樊宏偉,張振玉.氯吡格雷對胃腸道的損害及其防治〔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18):1849-54.
5李云玲.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致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0):149-50.
6李彥華,孫俊芳,許強,等.老年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1;34(10):34-6.
7曾秋棠,毛曉波.氯吡格雷和質子泵抑制劑相互作用爭議,塵埃落定〔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1;27(5):321-2.
8陳旻湖,胡大一,林三仁,等.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損傷的預防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7):607-10.
9吳冰冰,梅瓊.阿司匹林不良反應的國內文獻分析〔J〕.中國藥師,2008;11(2):224-5.
〔2014-05-21修回〕
(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