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要:古詩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潛移默化地滋養學生。但由于語言和情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演變,古詩與學生之間存在著時空距離感,使得古詩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難點。同時,我們注意古詩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與其它藝術形式存在交叉互補的關系。在課堂上,要根據每首古詩不同的特點,巧用五種方法引導學生與古詩有效對話。
關鍵詞:距離感;對話;五法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23-064-1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獨特的語言特點。最有代表性的是古詩,寥寥數字之間傳神地表達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境遇,一種情感,一種意韻。其語言或直白或含蓄,或平淡或絢麗,或自然或雕飾;其情感或奔放或沉郁,或婉約細膩,或沖淡曠達,兼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美入神。但古詩作為一種“意會”文學,與學生間更容易形成距離感。教師可以借助以下方法,搭建古詩與學生之間對話的橋梁。
一、借助想象,入情對話
想象是學生與詩人、與古詩對話的橋梁。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以教學《楓橋夜泊》中一處為例,從以下入手:
1.聯系經驗,悟個象。語言形象的喚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催化。在讀詩時,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加以想象,擴展并連綴成畫面,便能獲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時,填空:()的江楓,有的根據生活經驗,說是(黑影晃動)的江楓;有的充分發揮想象力,說是(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楓。在多樣化的答案中能夠提煉出詩人的孤獨和憂愁。
2.創設情境,連萬象。課尾我以“張繼啊,張繼,這么晚,天這么冷,你為何不睡呢?”“張繼,你愁什么呢?”這兩個問題與學生對話,由于人稱變成第二人稱,學生自然化身為張繼展開想象,或道出了離別思鄉之愁,或結合課前資料說明點明了仕途失意之愁,或訴述了旅途寂寞之愁。在情境的催化下,角色的換位激活了對張繼想象了,枯燥的文字轉化成了豐富的形象,豐富的形象又生發出更為多情的畫面,學生更容易理解詩人的情感。
二、借助聲色,直接對話
古詩節奏強,韻律和諧,具有音律美。而音樂又是聽覺語言,是人類心靈的詩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處。因此,要根據古詩的內容選擇相應的樂曲烘托、渲染詩歌的內容。王崧舟老師教學《楓橋夜泊》時用《空》作為背景,在空曠幽遠的背景音樂中仿佛能聽到內心的聲音,有詩人的,有學生的,融合一體,化成課堂上濃濃的古詩氛圍,飽蘸情感的對話。
古詩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文學,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大部分時候學生無法準確表達,那么畫圖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于永正老師在教學《草》時,讓學生把“春風吹又生”的詩意畫出來,學生在與老師的對話中認識到春天的草剛發芽,不可能長得那么高,就改動草的高度;接著認為少了春風,于是劃出小草歪歪斜斜的樣子。學生將圖畫與詩句的有機結合,多元解讀,有了自己的獨特感悟,填補了語言的表述簡單直白性,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古詩的涵義。
對話的方法很多,可以分成以下幾類:用畫畫的方法來表現,如杜甫的《絕句》色彩明麗,畫面性很強,此法多用于寫景狀物類的古詩;用表演的方法,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用動作、語言、神態來表達情感,此法多用于敘事性古詩。
三、借助留白,詩樣對話
語言是有限的,人的感情是無限的,而有的情感是更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詩人如何用簡短的字句表述心中豐富的情感,“留白”就是古典藝術表現的重要方法,留給了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教學中應利用對話,充分理解“留白”的表情達意的功能。
張籍的《秋思》中“見秋風”、“意萬重”承載著詩人悠悠思情,這兩個詞的留白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讓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風是無形的,看不見但作者卻感受到什么?”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于秋風里、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意萬重”,我讓學生交流張籍的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隨后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么?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四、借助氣力,再現對話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深情朗讀,更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模式。學生在深情朗讀詩歌的過程中,能夠發揮意會、直覺、頓悟等主體意識,浸淫在詩歌的意境中,體會文字與文字間,句子與句子間關系的存在,形成語言的節奏,語言的張力,感受古詩蘊含的氣力,與詩人產生共鳴,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情感意蘊。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語調的不同從感嘆號中感受到年少不努力,白發蒼蒼的時候會多么可悲!有一學生在讀的時候語調上揚,把這個感嘆號換成問號,添加了學生自己的人生感悟,反問自己難道現在不努力,老大的時候不傷悲嗎?
五、借助延展,主動對話
古詩學習不是孤立的,讀一首古詩,把它鏈接到其他古詩中去,可以出現多種意義的互照互證,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義。有對比才有鑒別,才能讀得更深入,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實現古詩教學的示范性及高效性。
以王之渙《涼州詞》為例,可以根據“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春風”這個意象,可以延展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賀知章的《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白居易的《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個個關于春風的刻畫既有直白,又有隱喻,體會到春風的感情性和多變性;作為邊塞詩,補充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詩句中領略將士們豪爽悲壯的英雄氣概,又隱隱感受到一絲絲凄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