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一帆
(哈爾濱商業大學 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
財政扶持政策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
牛一帆
(哈爾濱商業大學 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摘要: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從2004年至今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而土地流轉作為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以農村承包地為研究對象,分析現有的三種土地流轉模式和財政扶持政策,并因地制宜探索三種流轉模式適用的財政扶持政策,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財政扶持政策;土地流轉;模式
一、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模式
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按照屬性可劃分為四類: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和國家建設征地。其中,承包地由于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而被業界廣泛研究,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穩定,二是流轉。本文以農村承包地為研究對象,按照流轉主體不同,將農村土地流轉模式歸納為以下三種:
1.種糧大戶模式,其流轉過程為農民土地—村集體—種糧大戶。在這種模式下,流轉土地由種糧大戶統一種植,但機械化程度較低。以湖北省竹溪縣為例,該地種糧大戶承包土地面積普遍較小,規模效益普遍較低,單位面積效益僅是一般種糧農戶的1—1.5倍,且種糧大戶在縣內各鄉鎮村之間分布嚴重不均衡。
2.合作社模式,其流轉過程為農民土地—合作社。在這種模式下,流轉土地由合作社成員共同參與種植,自主經營、民主管理、收入共享。以江西省婺源縣為例,該地近幾年涌現出大量的專業合作社,由能人、專業戶或村委會領導干部牽頭,以當地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為主導組織成立,但在利益分配上多以松散型為主,并不規范。
3.股份公司模式,其流轉過程為農民土地—合作社—公司。在這種模式下,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民是土地的所有者、股東和公司員工,農民收入有土地租金、股東分紅和勞動工資。以黑龍江省克山縣為例,其股份公司模式近年來快速發展,由能人帶動或吸引工商企業成立土地經營股份公司,農戶以土地、資金和機械入股,成為公司員工,參與種植,領取工資,并于年終按股分紅。
二、我國財政扶持“三農”政策的主要內容
廣義上的財政扶持政策包括財政支出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而狹義上的財政扶持政策僅指財政支持政策。為了更全面地分析問題,本文研究中選擇廣義上的財政扶持政策。財政扶持政策主要有四大類:
1.財政投資政策。該政策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運用財政手段,積累并籌集資金進行投資而實行的投資行動準則。財政投資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無償投資,另一種是有償投資。對前者一般采取補貼撥款政策,適用于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對后者則采取優惠的政府貸款政策,與財政融資政策混合使用。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促進經濟發展,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財政投資政策力度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勢在必行。
2.財政補助政策。該政策是指在市場失靈或出現供給“瓶頸”時,通過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多種形式的補助,保護地區經濟及某些特定產業的補助政策,具體包括財政補貼、基金補助和委托研發費等。我國的財政補貼多為以棉、油、糧、豬為主的農產品價格補貼及農機具補貼,立足于保護農業安全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產品供給。現行農業補貼政策分為兩種:一是以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為主的綜合性收入補貼政策;二是以良種補貼政策、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主的生產性專項補貼政策。
3.財政融資政策。該政策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通過國家信用方式將社會閑散資金集中起來,由財政部門統一調控管理,并根據產業政策目標,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間接貸款方式,支持企事業單位發展生產、擴大規模的一種融資政策活動。適用于農業發展的財政融資政策主要有低息貸款和貸款擔保。
4.稅收優惠政策。該政策是指按稅法規定,通過免征、減征等形式對某些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以減輕其稅收負擔的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是國家利用稅收調節經濟的具體方式,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實現扶持特殊地區、產業、企業和產品的生產發展目標,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適用于農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有進口設備稅收減免、所得稅減免和稅前抵扣。
三、財政扶持政策促進不同模式土地流轉的對策建議
土地流轉是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大勢所趨,而目前三種模式下的土地流轉都存在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因地制宜地使各種模式協同發展,同時根據不同模式存在的不同問題,采取對應的財政扶持政策,促進土地流轉的有序發展。
1.促進種糧大戶模式的發展。一是政府應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增加道路、機井、水渠等基礎設施投資,切實降低種糧大戶的前期成本。二是政府可出臺更多更優惠的財政融資政策,如政府擔保,指定銀行,明確流轉后的土地經營權可以抵押貸款,亦可設立專項保險基金,引導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種糧大戶的保險水平,減輕種植風險。三是增強財政補助力度。以農業補貼政策為例,在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貼上,區別種糧大戶與其他農戶的補貼標準,讓種糧大戶更有積極性。四是伴隨著科技文化下鄉行動的開展,相關部門應更有偏向性地推出大面積種植的技術培訓、防病治蟲、配方施肥等方面的農業知識。同時,政府應規范農產品買賣市場,尊重土地流轉相關協議的權威性,嚴禁因為征地需要而單方面撕毀協議的行為。
2.促進合作社模式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工具。黨中央應給予農業龍頭企業等其他市場主體相同的扶持政策優惠。首先,科學運用財政補貼政策,對制度健全、運作規范、監管機制完備、內部股權結構合理、實行盈余返還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按地域和實施程度區分,給予不同金額的資金支持,以獎勵的形式鼓勵合作社實現科學管理、高效生產、利益聯結和民主服務的有機結合。其次,綜合運用財政融資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加大貸款貼息和財政基金擔保等力度,對農用生產運銷設備予以稅收減免。第三,應以中央、省財政專項資金帶動各縣、市、區設立地方財政專項資金,不斷擴大資金規模,保證財政投資政策的順利實施,通過對合作社成員進行農業科技與市場營銷知識培訓,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樹立品牌形象、提高農民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
3.促進股份公司模式的發展。應著重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完善:第一,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應向農業股份公司傾斜,在進口設備上予以稅收減免,對公司各項借款予以稅前抵扣,對生產全過程的農業技術服務或勞務服務的所得收入予以免征或減免所得稅,同時對處于創辦初期的農業股份公司予以企業所得稅減免。第二,在財政補助政策方面,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每畝補貼額度,完善土地流轉和股份公司經營的獎勵辦法,按公司的生產效益、吸納農民再就業等條件,對生產效益高、解決農民就業增收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同時引導企業完善農民保障制度。第三,在財政融資方面,出臺更多優惠政策,鼓勵以農業政策性銀行為主的各大銀行和融資機構為農業股份公司設置專門貸款基金,或優先給予農業股份公司貸款。
[參考文獻]
[1]師存烜.互助縣種糧大戶現狀及培育途徑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0(16):369-370.
[2]袁寧.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種糧積極性的影響研究——基于農戶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63-70.
[3]劉衛柏,李中.新時期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運行績效與對策[J]. 經濟地理,2011(2):300-304.
(責任編輯:喬虹)
中圖分類號:D9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3-0135-02
[作者簡介]牛一帆(1991-),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