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冬余 程健維
摘 ? ?要: 科學知識具有可修正性,探究的概念化原則的修正促進科學知識修正,科學知識的效度要求知識不斷修正;科學知識具有多線性,多線性探究在一定情境下可以在許多領域中發現,不同視閾下對同一領域某一主題的研究結果不同。
關鍵詞: 施瓦布 ? ?探究教學 ? ?科學即探究
施瓦布“科學即探究”思想是他的“科學探究教學”思想提出的理論基礎。因此,要厘清施瓦布“科學探究教學”的基本內涵,就必須對他“科學即探究”的基本內涵做出明確分析。
一、科學具有多樣性
(一)科學本質學說的多樣性
施瓦布認為,科學家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是不同的,每個科學家可能都會有各自的見解,科學的本質具有多樣性。“很明顯,這些作者對‘什么構成好科學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他們在牛頓的研究記錄中發現了對應于自己最看重方面的非常不同的特性。……這反映了牛頓對物理學貢獻的良好判斷的合理標準具有多樣性”[1]。從他引用的這些文獻——科學家看待科學的本質上存在廣泛差異——可以證實他的“當一個人看待科學的不同領域時,會有不同的觀點”的思想。他認為,差別性和不同性之所以變得更明顯,是因為科學家的立場牽涉明確處理如下類似問題:何種數據更合理,哪種方式與方法較適合,何種解釋或數據更需要,何種問題在解決主題任務時相對比較有成效。當我們從這些僅僅是偶然注意到發現科學本質多樣性的科學家,轉向對科學方法感興趣的人,那么更大的差異性可能就會顯露出來,因為不同的科學家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很可能使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施瓦布指出:“在推斷的本質上,米勒(J.S.Miller)和威廉·休厄爾(Willian Whewell)出現了直接的沖突。愛因斯坦和龐加萊(Henri Poincare)在物理學一個比較受爭議的方法——教學知識和物理世界的關聯上表現出對立性。”[2]從這些具體科學家的實例可以看出,某些科學家本身對科學本質的見解是不一樣的。
(二)探究模式的特定多樣性
與幾種科學中學科內容和問題的不同性相關聯的探究模式的特定多樣性。施瓦布指出:“在一種情況中,一個人把所有的科學探究聚集為一個沒有區別的混合。在其他的事例中,一個人通過堅持每一個探究與其他探究的獨特不同點,堅持每一個研究的特性,同樣把教育學問題過度簡單化。對于任何的課堂和成員,兩個事例都是真實的。”[3]不同的科學探究可能需要不同的科學探究方法,如果把同一種科學探究方法直接應用到其他的科學探究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現象。“科學調查的理解和評價包括認知調查中所運用的各種類型的數據。它意味著要認知抽象數據與產生抽象數據的整個現象體的關系,意味著要認知所用的歸納種類。也就是說,研究者將數據特性轉為科學結論的一般特征的過程中會使用帶有理念的各種數據集合體。既然這里有幾種歸納,而且有適合于不同種類的事實及以與每一種方式相關聯的不同種類的理念,那么僅僅辨別歸納的存在或者事實和理念的相互作用,就不是對理解和評價的充分引導”[4]。從這里可以看出,不同科學中對不同內容和問題的探究模式存在特定的多樣性。
二、科學知識具有可修正性
(一)探究的概念化原則的修正促進科學知識進行修正
科學探究是在概念框架中引領探究實踐發展。施瓦布認為,在探究過程中要探究什么并給予探究對象的含義是在探究前做出的假設。通過探究得出的結論——科學知識,是科學家依賴于搜集到的事實資料,以及相關概念、術語規定等事先做出的假設、推斷與結論。他指出:“在一次探究的漫長過程中要探尋什么事實以及給定他們什么含義是在事實之前做出的決定。因此,任何給定時間的科學知識不是依賴于事實而依賴于搜集到的事實。——并且搜集依賴于探究的概念化原則。”[5]施瓦布認為,通過探究獲得的知識不僅是獲得的事實知識,還有解釋這些事實的知識。這些事實的解釋依賴已獲得的事實和探究前所做出的假設,是從這兩個方面做出的推斷。科學探究是在概念框架中引領探究實踐發展。探究的概念化原則具有可修正性。探究的原則是不斷更新的,科學知識是不斷發展的。正是探究的這些概念與原則的不斷更新導致對探究實踐的不斷更新,從而創造出更多的新科學知識。隨著探究原則的變化及事實的重新選擇、組織和利用,新的知識可能會被重新得出。因此不僅這種個人的觀點本身,個人對科學觀點的研究、表述本身會存在一些可能會存在的問題,而且這些概念、原則及其結論都會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而不斷發生變化。科學知識必須經歷不斷修正的過程,科學必須作為不斷探究的過程。
(二)科學知識的效度要求促使知識進行不斷修正
科學知識認定有兩個重要標準:信度與效度。信度要求指導科學探究的原則是真實的,科學結論(知識)的得出是真實的。然而,他認為有另一個標準是同等重要的。這個標準被稱為效度。效度要求科學結論是有效的、盡可能反映科學本身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他指出:“我所舉的早期的和原始的指導性原則的那些例子,如向性原則,或特點的心理性原則,或早期的不能分隔的基本元素的化學概念,沒有滿足效度標準。注意每個例子中的失敗,這些失敗說明缺少充足的效度。動物行為對獨立的行為刺激減少了一些獨立的反應。但是我們自己本身的和動物的知識使它不可能的是:任何動物的行為都很可能只是一個分離、獨立事件的集合(repertory)。”[6]一些科學結論出現的問題可能是因缺少效度所導致的,因為在有的科學探究中往往過于重視信度而忽略效度。總之,他認為,效度的標準要求我們選擇作為重要的數據將不僅是可信的,還是典型的。這要求指出這些數據作為我們探究的合適數據的原則要盡最大可能地反映他們所應用的學科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從信度與效度這兩個標準的作用中,呈現科學知識的可修正性特點。科學結論本身抽離具體情境時具有受限性。因此,從科學知識自身不斷發展的角度看,抽離情境中的知識還是會不斷修正并發展的。
三、科學知識具有多線性
探究可能會使產生的知識呈現出多線性特點。施瓦布指出:“當探究大范圍開始進行時,他們的學科內容是復雜的,產生的知識可能會呈現出我們還沒有討論的特點。我將要把這個稱之為多線性(multilinealism)特點。”[7]
(一)不同視閾下對同一領域某一主題的研究結果不同
學科內容的豐富性和學科本質的多樣性,可以允許幾種有效原則的同時應用。學科內容可以被通過不同探究以不同方式設計。每一個概念可以指向一個關注學科的不同數據和一個解釋數據的多樣性模式。雖然通過同時發生的方式,但得出的研究結果可能會是明顯不同的,大量多樣性知識便會在領域中出現。例如施瓦布指出:“在個性研究中,弗洛伊德的(Freudian)調查可能在個性被視為一定少量‘心理機體中的焦慮和平衡的結果的指導下進行,例如弗洛伊德的最原初三種:自我、本我和超我。這些研究將會關注這些‘機體的性質,他們發展的條件,與他們通常所經歷的標準的偏差,所有這些在明顯的行為和意識上的結果。”[8]但同時,“被其他調查探尋的其他研究把個性設想為從學習體驗和人際關系的挫敗和成功中獲得的焦慮和滿足的全部。這種研究會用數據關注焦慮和滿足的本質,產生他們的條件,他們交流的方式,他們的持久性,以及改變他們的手段。這種研究也會關注個人文化的形式,試圖探明沉浸于從一代到另一代交流的焦慮中的每種文化中的學習條件和問題領域”[9]。由此可見,他認為,不同研究視閾中的同一研究對象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與研究結果很可能是不同的,呈現出多線性特點。
(二)多線性探究在一定情境下可以在許多領域中發現
多線性探究在行為科學中最顯著。施瓦布指出:“在一段時間它在生物學的一些領域中存在了許多年。它甚至在物理科學中也發生了簡短片刻。然而,它在行為科學中是最顯著的。個性的研究,一般心理學、政治科學、社會學和經濟學,是完全的多線性(multilineal)科學,用許多方法同時運行去產生不同的大量(body)知識。”[10]他認為,行為科學中探究的多線性在這里是關系密切的,因為兩個因素的結合。“一個事實是,大量的我們的國家問題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心理的。另一個事實是,行為科學的多線性在我們的公眾中產生了深重的懷疑和對這些科學的擔憂。正從科學的結論性修辭的錯誤的超綱課程(meta-lesson)中學到的是,科學知識是經常和永久如一,并且正確,我們的公眾很少能把行為科學看做是不同于沖突的和毫無根據的見解”[11]。由此,他認為這兩個因素的結合已經創設一個情境:大而重要的問題不能被直接和明智地處理。
科學具有發展性,原來可能正確的結論現在可能變得不正確。科學知識有效性的需求導致科學知識要不斷修正。科學知識的修正充滿了創造性,探究促成了科學的發展,知識的修正能夠促進科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2][3][4][美]韋斯特伯里,[美]威爾科夫,主編.郭元詳,喬翠蘭,主譯.科學、課程與通識教育:施瓦布選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54、56、63、63.又參閱 IAN WES
TBURY and NEIL J.WILKOF.SCIENCE,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LONDON,1978:69-70,71-72,81,81.
[5][7][8][9][10][11]Joseph J.Schwab.The Teaching of Science.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Enqui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62:13-14,49,49,49-50,50,50-51.
[6]Charles F.Madden.Talks with scientist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feffer & simons, inc.London and Amsterdam,1968,13.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5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美國探究教學思想史研究》(項目號:2015SJB811)
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