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勇
[摘 要]如何實現走向探究的科學課,這個問題值得深入探究,下面從引路激趣、倡導質疑、鼓勵實踐、實時激勵四個方面展開論述,旨在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科學 探究教學 具體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8-081
傳統教學的主要特征為“教師講(teacher teaches subject matter)”,教師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角,學生反而僅需聽從教師的教學安排,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了自主探究的能力。走向探究的科學課倡導“學生學”,其以“自主學習、切身體驗、重視過程”為教學原則,貫徹實施全過程教學。從近年來各小學的教學現狀來看,成效并不顯著,因仍有部分教師沿用了陳舊的教學方法,學生厭學情緒持續攀升,學習效率低下,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深入對如何實現走向探究的科學課進行分析和探討勢在必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引路激趣,增強學生求知欲
新課標要求對于科學的學習應以探究為首要任務,絕大多數教師將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作為關鍵之所在,其也早已成為科學教育界的共識。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科學課教學來說,高昂的學習興趣直接關系到小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調動,其對啟發學生思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簡而言之,只有學習興趣強烈,求知欲才會相應增強,帶動其發揮主觀能動性,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
以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溫度與水的變化》中“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運動”為例,我:“那為什么天上的雨總是下不完呢?”全班學生先是陷入沉思,后展開討論,學生大膽設想,各抒己見,總結答案,推翻答案,繼續尋找答案,我感覺十分欣慰。有學生說:“下雨屬于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其與動植物的生長異曲同工,人類也習以為常了。”還有學生認為:“下雨本質上是水形態上的變化,其是由云產生的。”此時,我因勢利導,引出了新課程的教學,指導小學生了解與掌握“水在自然界中不同的三種形態(液態、固態、氣態)”,并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蒸發”、“凝結”、“凝固”、“熔化”等多種物理變化過程;通過點撥,絕大多數學生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于是將話題轉到問題的探討中,要求學生結合剛學知識,領悟出“雨之所以總是下不完”是因為“水在自然界主要呈現三種狀態,且三種狀態間可相互轉化,這就產生了循環運動。”
在此過程中,教師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先主動思考,嘗試獨立完成解題,后共同討論,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氣氛中牢記知識重點。
二、倡導質疑,培養學生探究習慣
鑒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能力尚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鼓勵其敢于提出質疑有助于教師全面把握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而設計出更具適用性的教學環節。曾有教育學家提出:“問題帶動思維,可有效強化學習思維,且賦予思維創造性。”秉持“問號”態度對小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加之探究發端于問題,不難看出,問題教學是科學課走向探究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教師應從多個角度,選擇多種方法來引導和鼓勵小學生提出相應問題。
以教科版教材五年級下冊中《傳熱比賽》為課例,我在課前認真梳理了本課知識脈絡,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熱傳導”的關鍵點,并利用這一知識點來解釋生活實際問題,我考慮到五年級學生對“傳熱”已有自己的判斷,嘗試以小實驗的教學方式深化理解。首先,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傳熱”的看法,有學生舉手答道:“熱從物體到另一物體的過程。”還有學生認為:“熱從物體高溫部分轉移到低溫部分的過程。”我要求學生試想不同物體的傳熱速度是否相同呢?由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小實驗,找出相對應的答案;其次,我進行演示實驗,取出預先準備好的小木棒、小塑料棒、小金屬棒,且三者形狀、大小均一致,還準備了時鐘、開水、燒杯、小豆豆、凡士林等,我先將小豆豆與凡士林等量粘在三種材料的棒上,且保持相等的距離,后倒滿水,將粘好的小木棒、塑料棒及金屬棒放入水中,且開水不能超過豆豆,開始計時。我完成實驗過程中,要求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鼓勵其主動嘗試,組內進行分工,選出實驗數據記錄人員,確保各項數據得到及時的記錄。實驗結束后,學生得出:“金屬質地的物體傳熱速度最快。且不同物質的傳熱速度各不相同”;最后,我進行補充,對各組實驗過程進行點評,便于學生全面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查漏補缺,提升學習效率,并讓學生提出自主探究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及時講解,以快速完成教學目標。
三、鼓勵實踐,強化學生探究能力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社會因素始終是影響小學生認知水平的重要條件。由于絕大多數小學生都過著每天往返于家庭與學校的生活,所接觸到的外界事物有限,而短暫時間里其親眼目睹的信息在學生的潛意識里意義非凡,其遠超過學生在家庭或學校中的所見所聞,因此,教師應重視教學資料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小學科學教材涉及一系列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知識(譬如動物、植物、生活科學等),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創造一個“社會小舞臺”,讓學生猶如置身于實際生活中,與大千社會零距離接觸,還應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收集相關材料,并于科學探究課堂中共同討論,加速整理,并使其內化為一種學習方法。通過知識量的不斷積累,有助于學生增長見識的同時,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我在講授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時,先以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所著《昆蟲記》中的相關內容開頭,并帶領全班學生到田野中尋找螞蟻窩,并觀察螞蟻喜歡吃的食物及其搬運食物的方式,要求學生詳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再帶回幾只可供觀察;接著,我指導學生使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的身體結構,并選出學生描出簡圖,并準確地標注螞蟻各部位的名稱。有學生在黑板上快速地畫出了螞蟻結構圖,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問題。我讓學生將螞蟻帶回家接著觀察,實現了由課堂內向課堂外的延伸,促使小學生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良好習慣,進一步增強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實時激勵,鞏固探究結果
教師殷切的期望是督促小學生不斷前進的動力,其可讓學生深刻感受解題后的成就感和喜悅之情。小學生正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其強烈渴望得到教師或家長的認同,以使其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且進入良性循環當中。科學課離不開實驗教學,其也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提供一系列實驗材料,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實驗中找出正確答案。
以小學科學(教育科學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點亮小燈泡》為例,我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給每組學生派發了一個燈泡、電池及若干電線,讓學生嘗試將燈泡點亮,且不限方法。全班學生立即動手,整個課堂陷入一片沸騰中;然后,我由教師點評和學生互評,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電路,并讓其他學生找出蘊藏的特點,并嘗試用簡單的圖畫出電路;最后,我指導學生有目的地將電路一一連接起來,讓全班學生均能將燈泡點亮,反復嘗試后,迅速判斷出哪些電路無法讓燈泡發光。我鼓勵小學生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靈活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大膽提問、大膽設想,并讓學生結合“家庭用電情況”,提出節約用電的具體建議,便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全面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此過程中,教師須提醒學生安全操作,切勿使用家中或教室中的插座進行試驗,避免短路或斷路的現象發生。
總之,科學課的學習是一個探究過程,其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要求。教師應秉持開放性的態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流程,形成一個動態化的科學課堂。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抓住學生的群體特征,適時加入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環節,增進師生感情的同時,面向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展開教學,以獲得全班學生的共同進步,從而大幅度提升整體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特約編輯 左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