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濤
【摘 要】“跨境電商”與傳統國際貿易不同,尤其是C2C模式要求國際貿易人才具備出色的營銷組織能力,電子商務平臺運營與操作能力,供應鏈組織與團隊管理的能力以及直接面對小語種客戶的溝通能力。因此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中,應加強跨境電商類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網絡營銷能力和跨境電商平臺的操作能力。
【關鍵詞】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國際貿易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商務部等部門關于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意見的通知》中提出6項政策措施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為跨境電商的發展帶了新的機遇。但是,跨境電商與傳統的國際貿易不同,在人才能力需求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明確跨境電商的特殊性將對培養適合跨境電商需要的國際貿易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 跨境電子商務的定義
一般認為,跨境電子商務的興起源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國際上流行的說法叫Cross-border E-commerce,是指分屬不同國界或地區的交易主體,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交易和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務活動。傳統的國際貿易只要涉及使用電子商務工具或應用的,都可認為屬于跨境電子商務。具體的講,既包含了以B類客戶為主的跨境B2B業務,也包含了目前國家重點促進的以C類消費者為主的B2C跨境零售以及C2C類跨境電商銷售。
2 跨境電商創業人才培育的必要性
2.1 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逐漸替代傳統外貿方式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以下簡稱電商)發展全球領先,2013年全國跨境電商交易額3.1億元,占進出口總額的12.1%,據預測,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將增至6.5萬億元人民幣,年增速超30%。以跨境小額交易為主營業務的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發展迅速,傳統國際貿易的交易方式和流程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的出現對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也必將在更大的范圍內替代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
2.2 高職外貿人才培養不能滿足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需求
隨著國內各大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迅速發展以及中小型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急需復合型跨境電商外貿人才,但目前高職院校的外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夠靈活,教學設計缺乏科學性和實踐操作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嚴重缺乏既有外貿電子商務實踐經驗又長期從事專業領域教學的雙師型教師。新形勢下對高職院校外貿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創新外貿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新型外貿人才。
2.3 新型外貿人才供給缺口大
從市場需求情況來看,懂國際貿易、商務英語和平臺操作等知識的新型外貿人才缺口巨大。據調查,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企業直接從業人員約265萬,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300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有一半企業嘗試發展電子商務,2015年3月24日僅在智聯招聘網站查詢浙江地區電子商務相關崗位需求量就達3萬多個。很多傳統(外貿)企業也意識到跨境電子商務的巨大發展潛力,試圖向跨境電商方向轉型,在這個轉型大潮中,能勝任跨境電商業務工作的新型外貿人才顯得非常稀缺。因此,培養新型的復合型外貿人才就成為了各大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問題。
3 跨境電商的交易模式對傳統電商人才的核心技能需求
與國內交易平臺的電商不同,跨境電商面對的是來自全球的顧客,語言、教育、文化、政治、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消費環境、消費心理等等,使得跨境電子商務影響因素變得復雜很多。加上跨境電商涉及支付、物流、網絡、營銷等知識,所以,一個合格的跨境電商從業者需要的知識技和能是相當繁多的。
跨境電商的交易模式相對于傳統電商人才的核心技能需求,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外語基礎:從跨境電商企業方面來講,培養一批熟練掌握電商運營知識,具有網站推廣、網上平臺的運用、負責國外產品的上架計劃、優化產品、提高搜索流量、能進行圖形圖像的制作等復合人才,這些需要扎實的外語基礎;此外對于跨境電商Amazon、Ebay、wish、速賣通、新蛋等平臺賬號缺乏實踐操作動手,加之對于產品資料整理,編輯,檢查,優化,網站推廣等需要良好的英語口語。
第二層,網絡信息技術:跨境電商它以網上交易活動為核心,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包括了物流配送、金額支付、信用監管等一系列的支撐服務,是一條已經很長但還在不斷延伸的全新產業鏈。這條產業鏈上需要計算機技術、網絡信息技術專業。
第三層,文化和法律背景:跨境電商通過網絡實現與客戶的交流和溝通,跨境電子商務面對消費者的最大困境是售后服務。國外消費者特別是歐美地區的消費者,有一套完整的零售售后體系“無理由退貨”是他們消費習慣和消費文化。只有具有對所在國文化、習俗、語言、法律等專業知識的人才,才能了解當地消費者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此外,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消費對象、不同的產品(如阿拉伯和歐美)要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不僅是拍一張產品照片和加一點產品說明,適應各個國家和地區文化、習俗和愛好。
第四層,物流與金融:跨境交易是一條已經很長但還在不斷延伸的全新產業鏈,市場營銷、物流管理、銀行金融等專業的人才尤其受到青睞。目前出口跨境銷售的對象是消費者和小額批發商。產品運輸以小批量、多批種的國際快遞物流為主要方式。一般情況下,跨境物流成本大概是國外本地物流成本的2倍以上。所有電商平臺的成功都是供應鏈管理的成功。全球零售從產品方案制定、采購、生產、運輸、庫存,出口,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環節都需要專業的供應鏈管理人才。
4 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思路
4.1 明確培養目標
在高校相關專業建設的過程中,要將“專業與產業、行業、崗位對接,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因此,要從對產業、行業的調研入手,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以及定位,并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模式以及專業教學團隊搭建等方面的改革來完成跨境電商的人才培養。
跨境電商人才應該具備扎實的國際貿易知識,熟練掌握電子商務技能,通曉電子商務平臺操作,能熟練運用英語和電腦網絡等工具進行市場開拓,能在集團企業、中小企業及事業單位從事網絡營銷、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跨境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策劃、網站管理與維護等崗位的工作。
4.2 構建與行業、企業崗位對接的課程體系
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要堅持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與崗位要求對接的思路,按照工作過程合理安排課程的先修后續關系,在教學中推行“項目教學”、“模塊教學”、“任務驅動”等多種教學法,使學生盡快實現與崗位的零對接。
4.3 加強校企合作,尋求多方面合作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積極尋求與企業的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標準、共同建設課程資源、共同組建雙師團隊、共同建設實踐基地、共同推進就業,通過“六輪驅動”來推動專業建設。例如,跟阿里巴巴速賣通、eaby、敦煌網等企業開展合作。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被調查企業基本上都愿意跟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合作方式可以多樣化,包括給學生提供貨源、派實習生頂崗實習、接收老師掛職鍛煉、推薦畢業生、派兼職教師過來講座等。
4.4 拓展實踐平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實踐平臺對學生來說是將所學知識加以鞏固運用的地方,實踐平臺的搭建能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實踐平臺的建設,比如引進合作企業產品,讓學生開通速賣通賬號,在網上進行產品銷售;擔任工廠的“外貿業務員”,為其提供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管理服務,如產品發布更新、郵件處理等;為外貿企業提供寶貝詳情頁制作、直通車、鉆石展位圖制作等服務。通過一系列的實訓,讓學生熟練掌握各項技能,為今后獨立運行跨境電商項目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
[責任編輯:湯靜]